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在如今这个注重健康和外貌的时代,减肥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然而,减肥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随着“全国体重管理三年行动”(2024-2026年)的启动,我们更应关注如何以健康、有效的方式减轻体重,预防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
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肥胖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肥胖不仅影响外貌,更重要的是,它与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据研究显示,肥胖者患这些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1、慢性疾病风险增加
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首先,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肥胖者往往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表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肥胖者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其次,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调节失衡,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此外,肥胖还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
2、心理健康问题
肥胖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肥胖者常常面临社会歧视和心理压力,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又可能进一步影响肥胖者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恶性循环。
3、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不仅影响当前的健康,还会对成年后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肥胖儿童更容易发展为肥胖成人,并且在儿童时期就可能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早期表现。老年人肥胖则会加重关节负担,增加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同时也会对心血管系统和代谢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科学减肥的关键原则
科学减肥的关键在于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与行为干预三结合。
1、合理饮食
控制热量摄入
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活动水平,合理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减少。一般建议肥胖男性每日摄入1500-1800千卡,女性1200-1500千卡,或在现有摄入量基础上减少500-700千卡。
均衡营养
保证饮食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比例合理。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同时,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规律进餐
保持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细嚼慢咽,有助于控制食量和提高饱腹感。
2、适量运动
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
力量训练
包括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每周进行2-3次,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日常活动
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如步行上下楼梯、站立工作等,减少久坐时间。
3、行为干预
自我监测
记录每日的饮食、运动和体重变化,有助于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及时调整。
心理支持
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因情绪波动而暴饮暴食。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培养健康习惯
如充足睡眠、规律作息、减少压力等,这些都有助于控制体重。
特殊人群的减肥策略
1、儿童与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减肥应以健康、不影响生长发育为前提。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避免过度节食。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健康的饮食和运动环境。
2、老年人
老年人减肥需谨慎,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蛋白质摄入,防止肌肉流失。运动方面,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过度劳累。
3、孕妇与哺乳期妇女
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应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过度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孕期运动。产后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逐渐恢复体型,切勿急于求成。
减肥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去面对。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行为干预,结合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科学减肥,拥抱健康未来!
参考资料
[1]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等.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 43(5):18.DOI:10.3760/cma.j.cn112338-20220402-00253.
[2]曾强,杨月欣,贾伟平,等.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及团体标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8(3).
[3]阮菁,李乃适.肥胖是一种慢性病——从近年来各国指南解读肥胖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10):4.DOI:10.3969/j.issn.2095-8552.2015.10.001.
[4]李红,祝塔珠.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2):95-101.DOI:10.3760/cma.j.issn.1671-7368.202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