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段:雍正登基称帝后,在雍正二年开恩科考试。主考官是当朝首辅张廷玉的亲弟弟张廷璐,副主考是诚亲王允祉的心腹李绂。在恩科考试开始之前,诚亲王就曾告诉李绂:若是发现有人舞弊,立刻上奏朝廷。
为了考题不外泄,雍正亲自命题三道,直接拒绝太监转呈,亲自送到主考官张廷璐的手里。所以在恩科考试开始之前,除了雍正与张廷璐无人知晓考题。
但是李绂在酒楼喝酒的时候,居然有人直接兜售考题。
李绂一开始并没有当回事,但是等到正式开始考试,公布考题时,李绂才明白:原来考题真的被泄露了。李绂即刻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正主考官张廷璐,但是张廷璐百般阻拦不让李绂停止考试,更不让李绂上奏朝廷。
没办法,李绂便退出考场,前去找诚亲王。
但是诚亲王压根不敢管这件事情,因为谁都知道张廷璐是张廷玉的亲弟弟,还跟雍正的皇三子(实际上的长子)弘时关系不一般。
在李绂手足无措之时,诚亲王给李绂出了一个主意:去找李卫。
结果李卫不仅直接带五百人围了考场,查出了不少舞弊的考生,还帮李绂保住了性命。若当真等到科考完以后,李绂再将此事告知雍正的话,那么李绂作为副主考官,罪责难逃。
要知道,此时的李卫并非在京城任职,只是回京城述职,怎么会有兵权呢?在京城,除了九门提督与顺天府尹外,其他人都没有兵权。
那么,李卫的兵权是哪里来的呢?
李卫还敢直接在天子脚下强行抓人;哪怕李卫再得宠,也不过是一臣子,怎么敢如此跋扈,先斩后奏?
01雍正通过残酷的九王夺嫡之争,好不容易登上皇位。
虽然登上了皇位,但并不意味坐稳皇位。在朝堂上明里暗里仍旧有很多的敌人,尤其是九王夺嫡的宿敌,被雍正封为廉亲王的允禩。虽然雍正坐上皇位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允禩集团仍旧不死心,允禩与九弟允塘、十弟允䄉、十四弟允祯等人还是处心积虑,让雍正这个皇帝做的不舒坦。
雍正刚继位,即便是再痛恨允禩集团的人,也不能贸然动手。
因为雍正这位新皇帝,还未在朝中形成自己的势力。若是贸然将允禩集团除掉,势必会造成朝廷不安稳。所以雍正继位后,非常着急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
但是朝中的老臣们,早已拉帮结派,而且一大部分从康熙末年开始便支持允禩争夺皇位。虽然“毙鹰事件”(允禩送给康熙的鹰不知为何是一只死鹰,惹怒康熙)后,允禩彻底与皇位无缘。但是允禩集团开始转而支持皇十四子允祯继续与雍正为敌,那些曾经支持允禩的老臣们便转而支持皇十四子。
如此雍正虽然好不容易登上皇位,实际上朝中真正能放心用的大臣并不多。
想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雍正虽不能立即“吐故”,但可以“纳新”。“纳新”最好的办法便是科举考试,但是还不到科举考试的时间,但雍正着急便临时加了一场考试,临时加的科举考试便被称为“恩科”。
雍正在做皇子时,便帮父皇处理朝政,很清楚科举考试时经常发生舞弊。
为了防止舞弊的事情出现,雍正并未让主考官出考题,而是自己出考题,然后在大殿上写完考题后,亲自封好,直接交到主考官张廷璐的手里。
从整个过程来看,除了雍正与张廷璐,谁也不曾碰过考题。
雍正自己肯定不会泄露考题,那么只要张廷璐能安分守己,此次考题便一定不会泄露。
然而,张廷璐确实辜负了雍正对他的信任。
便有了开头的一幕,不管李绂如何劝说张廷璐,张廷璐就是不同意停止考试。
此时的李绂便已经明白,泄露考题的就是张廷璐。但若是等到考试结束后,再汇报雍正,即便李绂是清白的,也难辞其咎。当真应了一句话: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为了自己不牵扯在舞弊案中,李绂直接离开考场(按照大清的规矩,考试不结束,谁都不准离开考场),前去诚亲王府找恩师允祉。
但张廷璐与当朝首辅张廷玉还有皇三子弘时的关系,朝中都是知道的。也就是说科考舞弊案,直接会牵连到张廷玉与弘时,张廷玉还好说一些,即便是位极人臣、雍正的心腹,好歹是大臣,但弘时便特殊了,是皇子。
所以诚亲王也不敢直接管这件事情,在李绂即将离开诚亲王府的时候,诚亲王给李绂推荐了一个人:此人便是李卫。
当时诚亲王是这样说李绂的:
“收起你的名士派头吧!这件事情只有李卫帮你去办,才能在皇上那儿过关。”
若是诚亲王出面,将此事告知雍正,或者是李绂告知雍正,都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唯独雍正最信任的李卫,将此事捅了出来,才不被人大做文章,雍正也不会怀疑李绂或者是诚亲王
李绂瞬间便懂了诚亲王的意思,快马加鞭赶到李卫的府上。
那么,就连诚亲王都不敢管的事情,为何李卫敢管呢?
诚亲王为何又那么肯定李卫一定会管呢?
02这不得不从雍正还是皇子时开始说起: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水暴涨,以至于有十几个河堤直接决口,上百万灾民流离失所。但此时的国库已经空虚,没有粮食可以调,更没有多余的钱银。雍正便针对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康熙很重视便直接派雍正前往赈灾。
此行,雍正遇到了还是叫花子的李卫。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卫跟着雍正,成为雍正潜邸的奴才。对于李卫而言,若是没有雍正的话,可能自己一辈子都是一个叫花子;所以雍正对李卫是有知遇之恩的,所以李卫对雍正是绝对的忠诚。
李卫与翠儿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李忠四爷”。
雍正排行老四,人称“四爷”,李卫儿子的名字意思就是李卫一家会永远忠诚于四爷。
这个名字让雍正非常高兴,当时翠儿说了这样一句话,让雍正哈哈大笑:“想着主子的恩德,叫李忠四爷。”
翠儿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有缘故的:翠儿与李卫都是潜邸的奴才,四爷府上向来规矩大,奴才们都需要谨言慎行,事事守着规矩才可以。李卫与翠儿互相喜欢,雍正与福晋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即便是二人私下里约会,其实雍正也是知道的。
一向坚持规矩的四爷居然在李卫身上格外的宽恕,在李卫与翠儿第二次约会的时候,故意让府上的管家发现,将李卫与翠儿绑在树上。
然后恰好让年羹尧经过看到,帮李卫求情,希望李卫能跟自己前往西北军营。
其实一切都在雍正的意料之中,雍正先是表现得很为难,然后便决定了将李卫与翠儿赶出王府。说是赶出王府,但是福晋给翠儿一笔银子来置办嫁妆,让翠儿明媒正娶的嫁给李卫,二人好名正言顺地在一起。
本来在府上犯了重罪,但是不仅没有被处罚,反而让二人成婚,还给了嫁妆。
李卫是个精明人,又怎么会不知道一切其实都是四爷故意的呢?
所以对李卫与翠儿而言,四爷与福晋就是再生恩人,一辈子都还不完他们的恩情。
后来雍正登基称帝后,李卫有一次回京城汇报工作,见到了雍正。雍正不仅让李卫留下来一起吃饭,还将自己碗里的白米饭拨了一半给李卫。
在朝为官的臣子,若是能让皇上留下来吃饭便已经是莫大的恩宠;
而李卫还能吃到雍正碗里的白米饭,可以说二人之间的恩情已经不是简单地君臣关系了。
就连十三爷允祥,都从来没有这样的待遇。
可以说,李卫的忠心雍正从不怀疑;而李卫也是时时刻刻谨记,要对雍正忠诚不二。
作为雍正最忠诚的狗儿,得知雍正朝第一次科举考试便出现舞弊,又怎么会置之不理呢?
03诚亲王很清楚李卫与雍正的关系,也很肯定李卫对雍正的忠诚,所以便十分肯定李卫只要是知道这件对雍正不利的事情,必定会管到底。
而且诚亲王之所以让李绂去找李卫,是因为诚亲王知道李卫手里有兵,而且李卫的兵可以在李卫入京的时候,直接带入京城,并且随意调遣,不需要经过任何人同意。
科举考试的时间快要到了,若是李绂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兵部调兵的话,必定赶不及。
等到考试结束,考生都离开考场,木已成舟,此案便很难再查清楚。
满朝文武,可以说只有李卫能管而且敢管,还能管明白这件事情,事情果然如诚亲王所料。
李绂将考场的情况告知李卫后,建议即刻派人去围了伯伦楼,找到是谁将考题泄露出去的。但是李卫并不赞同李绂的做法,将局势分析后,建议直接将考场围起来,看一看究竟是哪些考生舞弊,提前知道了考题。
只要能在考场上找到证据,此案便好办了。
李绂听到李卫的话,连说两声:“惭愧!”
听到李绂的话,我们便认为李绂并没有李卫精明,没有想到这个最直接的办法。
但其实并非如此,李绂自然知道这个办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但李绂还知道“没有经过雍正的同意,擅自带人入考场是要被处死的大罪”。李绂并没有活够,当然不敢直接跟李卫提。但是李卫自己提出来,便不一样了。
在李绂、李卫带人直接冲入考场的时候,主考官张廷璐直接斥责李绂:“李绂,你难道不知道擅闯考场是要被杀头的吗”便是最好的证据,很显然张廷璐没有想到李绂真的会带人来考场,更没有料到李卫敢直接管这件事情。
既然“擅闯考场是死罪”,李卫有为何敢直接硬闯呢?他的兵又是哪儿来的呢?
04很多人都知道李卫在雍正朝的时候做到了巡抚、总督的位置上,按照清朝的规矩,不管是巡抚还是总督都有自己的亲兵营。巡抚的亲兵营叫“抚标”,而总督的亲兵营叫“都标”,一般人数都在500-1000左右。
所以,很多人便认为李卫的500兵,是“抚标”。
其实并非如此!
雍正二年,李卫还未坐到巡抚的位置上,还只是布政使而已。
也可以这样说:即便李卫当真已经做到了巡抚的位置上,他的“抚标”营并不可以随意调用,更不可能直接带入京城。若是李卫回京城汇报工作的话,也不能带着亲兵营入京。
其实在《雍正王朝》的原著中,雍正在派李卫前去查江南私盐一案时,直接给了李卫500亲兵,而且雍正还给了李卫一个别人没有的权力“直接带兵跨辖区办案”,所以说李卫所带的500亲兵,是可以跟随李卫随意出入京城的,不需要雍正再同意。
如此一来,在京城,天子脚下,除了九门提督与顺天府尹外,就是李卫手里有兵权,虽然不多,但总归有500人。
其实雍正敢给李卫这样的权力与亲兵,就是因为李卫是雍正的“孤臣”,可以将身家性命交付的“孤臣”: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管家高福背叛了雍正,雍正将高福给除掉了。
邬思道是雍正潜邸的谋臣,对雍正亦是忠诚不二。他曾提醒李卫:要对四爷忠诚,不要忘了四爷对李卫的知遇之恩,好自为之。
李卫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邬思道的意思,他是这样跟邬思道说的:
“我原先就是一个小叫花子,若是没有的四爷的话,便没有今天的我。四爷就是我的本,我就是树枝上的叶子,若是树枝没了根,叶子便会枯死的。”
邬思道很满意的说李卫:“孺子可教!”
李卫不仅聪明,而且很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自己就是四爷身边最忠诚的奴才,四爷让他干什么他就会干什么。李卫并不会去问四爷这件事情对还是错,只要是四爷让做,李卫便会毫无保留地执行四爷的命令。
雍正三年,年羹尧因为太过跋扈,成为雍正的眼中钉肉中刺,被贬为杭州将军不久,便被雍正下旨赐死,而接受这个旨意就是李卫。对于李卫而言,年羹尧其实是他的恩人,但既然雍正下了命令,李卫便会执行到底。
作为如此忠诚的奴才,对于李卫而言:只要是他觉得谁威胁到了雍正的皇权、谁损害了雍正的利益,那么便是李卫的仇人,他一定会直接扑上去。
至于对错,李卫暂且不管。
因为即便是李卫真的错了,雍正也会帮李卫善后。
比如雍正七年,曾静竟然主使自己的学生张倬给川陕总督岳钟琪写了一封信,想要岳钟琪起兵造反。而且曾静还说了很多关于雍正的坏话,岳钟琪便将此事上奏给了雍正。雍正决定亲自审理此案,便将曾静等人全都押到了京城,关在了京城的牢里。
可以说,曾静此人的所作所为,便是直接损害了雍正的名声,还想要利用岳钟琪威胁雍正的皇权。所以曾静便是李卫的仇人,李卫非常生气,便想要为雍正出气。
直接进牢房,将曾静狠狠地揍了一顿。
雍正曾下旨:没有雍正的允许,谁也不准私下里见曾静。
李卫是明目张胆的直接违抗圣旨,放到别人身上被撤职都是轻的,但是雍正只是罚了李卫一年的年俸。
诚亲王之所以如此肯定李卫一定会带兵直接闯入考场,就是很清楚李卫的为人、李卫对雍正的感情:张廷璐居然敢泄露考题,直接影响雍正挑选人才。
如此对雍正不利的事情,李卫必定会管,也敢管。
若是李卫当真能够从考场上找到证据的话,便是帮了雍正大忙,解决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能够帮雍正分忧,便是李卫为官的目的;即便是做错了,雍正也不会要了李卫的性命,顶多就是训斥一顿。
但是若李卫知道了舞弊一事,缩手缩脚不敢去做的话,反而会让雍正觉得:李卫担心丢了乌纱帽,所以不敢为自己分忧,如此只关心官位而不为自己出力的李卫,便是没有价值的。
既然没有价值,又为何要继续重用呢?
结语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雍正对李卫可以说是绝对的信任,李卫对雍正也是绝对的忠诚。如此主仆二人,可以说是历朝历代皇帝臣子都羡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