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明朝那些事》,朱元璋农民出身应该更懂人间疾苦,为啥那么残忍?

二狗说历史 2024-06-29 07:36:45

实际上,他办事的出发点只有一个:

你敢跟元朝人一样霍霍百姓,我就摘你脑袋;百姓犯法也不行,都去给我安居乐业!

总之,百姓好,大家好;说我残暴也没关系,管用就行。

因此,他也算在治国方面走了个极端。

其实,看看朱元璋的经历,也不难理解:为啥他明明爱民如子,偏偏名声不好?

没错,正是在下

01「诛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史书记载朱元璋 1328 年出生,出娘胎满屋红光,像是天神下凡。

然而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不叫朱元璋,普通的他只有一个普通的代号:朱重八。

这不是父母没文化,而是在元朝没有考取功名或上学的话,老百姓只能拿父母年龄相加或者生日来命名,这对于政府来说,也是方便管理。

元政府认为,百姓只是牲口,官僚贵族才是人,才有取名字的权力。

整个元朝,百姓如同牲口一样任老爷鱼肉。

元朝统治者似乎知道自己作恶滔天,激起民怨,便下令汉人不许学武打猎,就连逛个夜市都要横加阻拦。

这帮人残忍暴虐,在国家治理上也是极其低能。

曾经有贵族提出赶走老百姓,直接拿土地来放牧的建议,还设置各种苛捐杂税,在剥削这方面可谓是脑洞大开:有过年的「过节钱」、干活的「常例钱」,如果你选择躺平也不行,还有个「撒花钱」等着你。

在这样的治理下,百姓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将所有希望放在庄稼上,头顶烈日背朝天,希望来年有个丰收,吃上一顿饱饭。

可是在元朝,务农难如登天,元政权凑整 98 年,其中洪涝灾害 94 次,旱灾 62 次,蝗灾 49 次,饥荒 72 次,人吃人都有十多次。

元朝记录如此「辉煌」,居然还能骑在百姓头上拉屎拉尿,折腾近一个世纪之久。

原因无他,元朝有种姓制度,对汉人(尤其是南宋地区的百姓)打压极其严苛,就连菜刀也要十户共用一把,用之前居然还要蒙古人同意,简直比菜刀实名制还厉害。

元朝种姓制度

元朝防民,就连「收天下之兵」的秦始皇都望尘莫及。

百姓没有造反的条件,不满也只能苟延残喘。

当时的百姓有多苦,可以从张养浩的经历中体会一二。

1329 年关中大旱,辞官归隐的张养浩为民请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

在关中,张养浩鞠躬尽瘁,然而毫无成效,元朝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

在这年,张养浩观饥民有感,写下了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最终,张养浩活活累死在任上,享年 59 岁。

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就是元朝末年的现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饥荒遍地,饿殍遍野。

朱重八的家也是这样,一直在饥饿线挣扎,直到 1344 年,终于不用挣扎了。

1344 年发生的事,让朱重八患上了严重的 PTSD。

四月初六,父亲朱五四饿死。

四月初九,大哥饿死。

四月十二日,大侄子饿死。

四月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朱家一个月连死四人。

除了三哥入赘,姐姐出嫁外,家中只剩他和二哥,在之后的时间里他们只干了一件事:找张破席,求块土地,安葬家人。

堪称全家灭门

现实给了朱重八沉重的打击:淮河沿岸旱灾瘟疫,政府却只顾着贪腐;地主占有土地,却可以不事生产;朱家世代务农,却贫无立锥之地。

劳动才有饭吃,这对于朱重八来说,只是个笑话。

政府和地主的的行为,朱重八看在眼里,可他还是个孩子,对将来何去何从,他也感到迷茫。

为了养活自己,朱重八决定去皇觉寺出家,游历四方,化缘讨饭。

《御制皇陵碑》记载了他的经历: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孤独,失落,受辱,在漆黑的深夜悼念亲人,这是朱重八云游三年期间的内容,他的内心也愈发坚韧起来。

在这三年期间,元朝政府愈发变本加厉,征发十五万民夫修黄河,还贪污公款,克扣钱粮,搞得民怨沸腾。

天灾附带人祸,民众的忍耐也到了极限,汉人向来富有血性,况且这片土地也不归耶稣管,没有被人扇了左脸还要将右脸凑过去的规矩。

这里的人只秉承一个原则,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了他娘的。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撒由那拉。

1351 年,「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韩山童、刘福通率先举起了农民起义的旗帜,一时间消息遍传大江南北,就连回到寺里的朱重八都有所耳闻。

事实上朱重八不仅有所耳闻那么简单,此时的他眉头紧锁,看着好友汤和给他写的信。

正确来说,这是封反书。

汤和在信中说自己在起义军当了千户,他想邀请朱重八一起来造反。

对于朱重八而言,造反跟造人一样,都是要出人命的,像这种项目还不得好好考虑。

然而现实不给他考虑的时间,有人准备告发朱重八。

朱重八自己拿不定机会,把未来寄托在了周德兴的卦辞里。

卜则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

这意思就是逃跑留下都要死,造反可能还没事。

别人造反是靠信念,朱重八造反是靠算命。

不过如果有好日子过,老百姓谁想造反。

家破人亡,都是拜元朝所赐,官逼民反,那就不得不反。

1352 年,郁闷的郭子兴迎来了一个人长相奇特的人。

这个人,便是朱重八。

朱重八之所以看上郭子兴,不是小朱人下贱,馋人家义女的身子,而是觉得郭子兴有点东西,未来可期。

朱元璋有意当做天使轮投资人,照顾一下老郭家的生意。

朱重八:我意本非如此

当然,朱经理注资的经费说多不多,说少确实是寒酸了点。

他拿自己的命投资,这明摆着要老郭做选择:要么出门左拐不送,要么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没成想,郭子兴来了赌性,一咬牙收了朱元璋想赚个摩托,结果赢回了一辆法拉利,跟出门倒垃圾顺路买个彩票中五百万一样让人惊喜。

在试用期,小朱干出了杠杠的业绩。

在当兵期间,朱重八也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字国瑞)。

从名字可以看出,朱元璋志向远大。

朱通「诛」,璋是一种玉制的锐器,连起来就是诛杀元朝的锐器,要送元朝下地狱。

讽刺的是,朱元璋的炼成者,就是元朝本朝。

郭子兴很快看出,朱重八有点奇特(不是说长相):他作战勇敢,而且胸怀韬略,不像其他大头兵浑浑噩噩,头脑极其灵活,天生就会用兵。

朱重八越干越突出,很快郭子兴将他看成是自己的亲信,还将义女马姑娘许配给他。

朱重八自小父母双亡,现在终于有人对他知冷知热,给他缝补衣服,给他烫烧饼吃,也总算尝到了亲情的滋味。

朱元璋骨子里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传统农民,他只是希望有个家,有双儿女,家庭和睦,平平淡淡,如此而已。

朱元璋是小农利益的代表人,很大程度也是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诉求。

然而在当时,这个普通的愿望,成了难如登天的奢望。

每个活不下去的身影里,都藏着一个朱元璋。

吃不饱穿不暖,「朱元璋」们就会造反。

只可惜翻遍历史,历代统治者都不懂基层的苦难和力量,以致于形成了历史规律,不断在人类史上循环反复。

现在朱元璋有了家,但不满足现状,此时正值乱世,天下正生灵涂炭。

他决心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从元朝的马鞭之下解脱。

不过在直面元朝这个最终 boss 前,朱元璋还需要一些战争的历练。

02 英雄 VS 枭雄

朱元璋在军中一路成长,渐渐独当一面。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农民军的局限性,导致各派之间互生龃龉,发生了不少冲突,郭子兴也在这个期间郁闷而死。

郭子兴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

此时朱元璋年仅 26 岁,手上兵力不多,但战神不少,各个都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名角,不仅有汤和徐达李文忠朱文正,更有冯国用和他后来横扫蒙古的弟弟冯胜。

在这帮挂逼的帮助下,朱元璋攻下应天,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当上了一个小小的军阀。

周围强敌环伺,但在朱元璋看来,也只有两个人能入他的法眼:张士诚和陈友谅。

阶级斗争没赶上,先闹了个阶级内部矛盾。

这三哥们虽是苦出身,但互相看不顺眼。

朱元璋是贫农,陈友谅是渔民,张士诚好一点,也是个私盐贩子。

对这俩苦哈哈的哥们,朱元璋的评价很独到: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

器小无远虑,志骄好生事。

于是陈友谅和朱元璋先掐上了。

陈友谅,无情无义,是个枭雄。

陈友谅是低贱渔民出身,虽饱读诗书,但没学到四书五经的仁义,反而将厚黑学贯通到了极致。

厚黑学专家陈友谅

他跟随倪文俊在徐寿辉底下做事,然而倪文俊看不起徐寿辉虚有其表(帅哥),谋杀徐寿辉未果后逃亡陈友谅处,企图将陈友谅拉下水。

倪文俊对陈友谅有提拔之恩,但丝毫不影响陈友谅拔刀的神速。

徐寿辉收到了人头,将陈友谅视为天完国的第一重臣。

徐寿辉这一行为,相当于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的翻版。

不久后,陈友谅故技重施,用大铁锤了结徐寿辉,在 1360 年登基,定国号为「汉」,年号「大义」!

陈友谅真有黑色幽默。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爆发点,是因为常遇春。

常十万比孙十万还要猛,他率军攻克陈友谅池州,不顾徐达反对,活埋汉军三千人。

(3)

将十万,天下来去自如!

陈友谅大怒,反手拿下了朱元璋的太平城,立誓要将他和常遇春送进太平间。

朱元璋很头秃,论军队,人没有陈友谅多,战斗力也没有汉军强大;论装备,自己只有渔船,陈友谅却有超级战舰;论士气,陈友谅刚攻下太平,自己军队已经人心惶惶,不管怎么看,都是怎么输。

手下的谋士更是张昭附体,建议朱元璋投降或者退守应天。

只有刘伯温站了出来,他痛斥这群张昭,直言陈友谅必败,并勉励朱元璋在太平附近与汉军决战。

历史似曾相识,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当年官渡之战,曹操也跟朱元璋一样进退两难。

面对袁军的绝对优势,曹操打算撤军,远在许昌的荀彧为曹操发来一封书信,鼓励曹操继续留在官渡与袁绍激战。

结局正如大家所见,这是曹操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战,也直接奠定了曹魏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场战争很关键,正因为有刘伯温的鼓励,朱元璋才有信心坚持和汉军死磕到底,否则笑到最后的,就是陈友谅了。

我不知道朱元璋的军事水平能否和韩信相比,但在某些做法,朱元璋还是深得兵仙真传。

03 情报战

朱元璋派出双面间谍康茂才,忽悠陈友谅由水路进攻,结果陈友谅中计大败而归。

陈友谅撤退后,仍处于绝对优势,他趁朱元璋救援安丰之际,剑指洪都。

洪都守城人是朱文正,陈友谅得知朱元璋这个侄子是纨绔子弟。

他相信在自己的舰队进攻下,洪都很容易被攻克。

令陈友谅没想到的是,正因为朱文正,才让洪都之战,变成了洪都格勒保卫战,直接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

在用人方面,朱元璋称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朱文正很头疼,陈友谅吹牛六十万大军,但最保守其兵力也应该有三四十万。

自己就比较悲催了,满打满算加上自己,两万。

然而朱文正是个防守大师,顶住了陈友谅的玩命进攻,历时整整 85 天,一边防守一边砌墙,硬是用 2 万人挡住了 60 万大军,撑到了朱元璋率精锐前来救援,熬到了鄱阳湖决战。

鄱阳湖水战

鄱阳湖决战,堪称元末版的「赤壁之战」,据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桥段,就是罗贯中根据鄱阳湖决战为素材写出来的。

1 阅读:87

二狗说历史

简介: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