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如同一颗点燃的火星,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明亮的光芒。清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危机之中,必须迅速调集军队来压制这场起义的蔓延。然而,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掌握着实权的九位省总督,他们的决策将直接影响整个王朝的命运。
面对着历史变革的洪流,这九位总督又都在干什么呢?
◑ 两江总督
终结于最后一位担任两江总督职位的名人,张人骏无疑是当代历史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若非时运不济,他必然会留下一段辉煌的事迹。
190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沙群岛。而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人骏果断建议夺回这片领土,并亲自派出提督和副将前往西沙群岛勘察15座岛屿。在永岛,他高举着大清的国旗,坚决维护了南海诸岛的领土完整。时至今日,南海诸岛仍然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岛礁,让人充满好奇。
武昌起义一发生,迅速蔓延至两江三省。张人骏孤身一人难以支撑,只得与江宁将军铁良逃往上海。总的来说,张人骏对大清朝节节忠心,即便在民国时期,袁世凯多次恳请他出山,他都坚决拒绝。直到去世前,他一直居住在青岛这座城市。
◑ 闽浙总督
满洲佟佳氏家族自太祖时期以来就以杰出人才闻名,而最后一任闽浙总督松寿正是这个家族的骄傲。作为与大清王朝紧密联系的满洲八大姓之一。
出生在如此世家,松寿对大清的忠诚是义无反顾的。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毅然决然地维护了清朝统治,并调集全省军队来镇压起义。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有他的努力,但大清王朝的命运已经无法挽回。在惨败之后,松寿选择在家中以吞金自尽的方式表达对大清的忠诚。他的这一举动被后来的清廷追赠为太子太保,并赐谥号为“忠节”
◑ 直隶总督
据史书记载,最后一位直隶总督实际上是张镇芳,但由于他只担任了十天就辞职了,因此常常被提及的是陈夔龙。陈夔龙是一位老资格的官僚,历经十余年的督抚之职,他一直秉持着守旧的态度,坚定地捍卫和维护着祖宗们创立的成法。无论是改朝换代的大事,还是象征变革的戊戌变法、改革官职和废除科举,陈夔龙都坚决反对。
陈夔龙所在的直隶地区处于天子的脚下,而在清末时期,直隶地区实际上是袁世凯的势力范围。由于直隶地区有北洋六镇这个实力强大的势力存在,并没有受到武昌起义的影响波及,因此陈夔龙并没有面临在大是大非上做出抉择的困扰。
宣统皇帝逊位后,陈夔龙对政治失去了兴趣,他痛心疾首地无心从政。此后数十年,他始终代表着满清遗老的声音,捍卫着他内心深处那份宝贵的“皇家恩典”。直到解放前一年,他才在上海去世,结束了一生的辛勤奉献和坚守。
◑湖广总督
最后一位前湖广总督是博尔济吉特·瑞澂,这位如琦善大臣般的重要人物,出身名门望族,家族世代在清宫中服务。然而,他别名中的“满洲”代表的并非是我们所想的那种意境。实际上,他与孝庄文皇后同根同族,属于正黄旗。
宣统二年,瑞澂被调任湖广总督职位。作为满清封建统治的一位维护者,他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保守派,参与了四川保路运动,与四川总督赵尔丰一起残酷镇压革命党。
可以说,瑞澂与武昌起义的爆发密切相关。然而,这位表面上忠诚的官员,在他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种贪生怕死的本性。武昌起义发生时,革命军的实力其实远不如清军。如果瑞澂没有逃跑,而采取了雷霆手段,或许就能阻止这场大祸的发生。
后来,孙中山先生对瑞澂的评价是:“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源自意外,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瑞澂的逃亡。如果瑞澂没有逃跑,张彪也不会离开,统治权也不会失去,秩序也不会混乱。”
当面临战事时,在大清的法律中,对于临阵退缩和失去城池,是以死罪论处的。而瑞澂逃亡上海以后,清廷便革去了他的职务。民国成立后,他的家产也被没收,最终可以说是名利双失。
◑两广总督
张鸣岐,作为最后一任两广总督,是一位出身举人的士人。得益于他的导师岑春煊的推荐,他在不到几年的时间内迅速晋升至高位,并历任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重要职位。然而,在黄花岗起义期间,张鸣岐却随着担任两广总督和广州将军的角色,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手段,导致革命党人林觉民等数十位烈士惨遭杀害。
事实上,尽管表面上张鸣岐似乎对清王朝忠心耿耿,但他实际上是个典型的两面派。他一方面为了迎合清政府而镇压革命党人,另一方面又利用办理新政的方式拉拢革命党,以谋求个人的名利和声望。
然而,这种欺骗手段并不可持续,革命党人很快识破了张鸣岐的真实面目。当武昌起义爆发,以黄兴等人为首的革命党领导军队冲进总督府时,他们发誓要生擒张鸣岐,为那些牺牲的烈士报仇。
最终,张鸣岐逃往了日本,并在民国时期改变了立场,为袁世凯的称帝行动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策划。然而,最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他竟然甘愿成为汉奸,充当日本特务。在抗战胜利后,张鸣岐在众声喧哗中终结了他那罪恶的一生。
◑ 云贵总督
在云贵这片土地上,曾有一位李姓总督,他名叫李经羲。他是李鸿章的侄儿,一个备受尊敬的身份。虽然李经羲不属于顽固的保守派,但也绝非不忠不孝之人。他心怀对大清的感恩之情,这种情感深深镌刻在他的骨子里。
老李家族享受皇恩,然而大清的风云逐渐逝去,世道人心也变幻莫测。如果连他都公然背叛清廷,投靠革命党,那他去世后如何面对他的伯父李鸿章呢?因此,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李经羲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限制革命党的活动。尽管他的手段相对宽容,并没有残酷镇压。
革命取得胜利后,蔡锷等将领们对这位云贵总督充满了敬意。或许是受到李鸿章的保佑吧,他们没有为难李经羲,而是将他悄悄地送出了云贵。
李经羲是个有骨气的人,他曾担任过民国政府总理。然而,由于他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遂。晚年,他离开了这片熟悉的土地,移居到了上海。
◑ 陕甘总督
长庚,作为最后一任陕甘总督,是一个身世显赫、饱经风雨的满洲贵族,他的名字伊尔根觉罗氏闪耀着纯正的满洲贵族血脉。然而,尽管他出身高贵,但他对革命党人的倾向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
那个时候,武昌起义迅速蔓延至全国各个省份,但陕甘地区却是个例外。这归功于长庚的前任总督在执掌地方事务时采取了明智的措施,使革命之火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燃烧起来。
在长庚担任总督期间,陕甘地区仍然牢牢地掌握在清廷的手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清王朝终究还是灭亡了,而长庚却无力挽回。当他接到宣统皇帝逊位的诏书时,唯一的选择就是交出总督的职务,这样做也算是维系了自己的全身而退。
事后,长庚并未参与民国的政务,内心深处一直奉宣统为真正的皇帝。几年后,他悲伤的情绪渐渐消磨了他的生命,最终以憾终于世。
◑ 东三省总督
曾有一位备受瞩目的东三省总督,他就是赵尔巽。这位身居四川总督之位的赵尔丰之兄,名声显赫。有趣的是,《清史稿》的篇章乃是在他的领导下展开修订的。赵尔巽家族也享受到了皇家的厚爱,他亦出身翰林,职业生涯中曾担任布政使、巡抚、总督等重要职务。这些丰富的经历注定了赵尔巽绝不会轻易对清廷背叛,对他来说忠诚是不可动摇的信条。
东三省,即指东北三省,是满人的故乡。处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赵尔巽错失了与革命党人正面对抗的机会,即使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积极组织了一支庞大的保安会力量,用以支援各省压制起义行动。
在这个充满战火的年代,东三省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文化成为了满族人民的根据地。从这里出发的赵尔巽,正是一位卓越的领袖,他的决策和组织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而面对革命潮流的冲击,他却没有退缩,反而以保安会作为工具,继续坚定地支持各省的反革命力量。
宣统逊位后,赵尔巽并未陷入无所事事的境地,而是投身民国政府,担任重要职务。不仅如此,他还以修撰《清史稿》闻名于世。赵尔巽可谓是一位忠诚于大清的臣子,从政期间展现了出色的政绩。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赵尔巽未能随时代潮流而动,这使人不禁感到惋惜。
◑ 四川总督
在那个激荡的年代,四川总督的宝座上坐着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他就是赵尔丰。赵尔丰并非出身显赫,却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勤奋一步步攀升到了这个高位,为封疆大吏。
然而,赵尔丰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他对大清皇朝的忠诚程度让人瞩目。在保路运动时,正值动荡的时局,人民群众的声音四处呼喊,赵尔丰毫不退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镇压叛乱。他们说,力挺大清,就是要为朝廷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当武昌起义引发一系列震动时,四川的清军却开始展现出不听赵尔丰调遣的迹象。这一情况引起了革命党人的警觉,他们意识到需要采取更加坚决的措施来确保革命的胜利。
于是,在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官绅大会后,革命党人正式宣布四川独立,并成立了一支专门的军政府。然而,赵尔丰作为一个机会主义者,却暗中阻挠着这一局面的发展。他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不稳定。
为了巩固革命的成果,革命党人在12月12日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他们判决赵尔丰死刑。这一决定并非轻率,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在皇城的明远楼上,公开执行了对赵尔丰的死刑。这一举动不仅是为了给叛逆分子一个深刻的警示,更是为了向全国发出一个强烈的声音:革命的火焰已经燃烧到四川,将继续蔓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