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情感纽带
《依恋的形成》一书指出,孩子在6-12个月时,会与妈妈建立稳定而牢固的情感纽带。
这个时期,他对妈妈的爱恋达到了顶峰。
他会像个小尾巴一样,眼神和身体都追随着妈妈。妈妈走到哪,他必须跟到哪。他总想赖在妈妈怀抱里不下来,总想要亲亲妈妈、摸摸妈妈。
在孩子3岁前,妈妈尽量不要与他长时间分开不见面(几天或几个月)。因为分离,会让孩子焦虑,从而产生不安全的依恋。
只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一直都在,情感纽带没有断裂,孩子才更有可能与妈妈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
判断依恋关系,不仅要看妈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要看她和孩子的互动方式。若妈妈能与孩子有以下的互动,那孩子大概率会是安全型。
二、喜欢与孩子亲昵
有些妈妈出于自身性格的原因,不大喜欢肢体接触。孩子往她身上爬她就把孩子推开,走路也是各走各的,不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牵他、抱他。
这种不够温暖、体贴、长久地互动关系,也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依恋。孩子从而早早就明白,跟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招惹她,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一旦这种模式确定下来,那等孩子长大后,他便不会与妈妈亲近。
相反,若妈妈对孩子温柔、贴心、充满柔情,平时与孩子互动时也是积极地回应。孩子就会知道,接近妈妈是令人愉悦的。那即便长大,他也愿意亲近妈妈,跟妈妈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
三、接纳孩子的情绪
无法接纳孩子的情绪,可能跟妈妈自身是不安全依恋有关。
因为从小的经历、无意识的记忆告诉她:哭是不好的、是会被呵斥的、是必须要停止的。由于自己的情绪没有被很好地接纳过,所以很多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去接纳孩子。导致孩子一闹脾气,妈妈自己先失控。
当孩子发脾气,我们也情绪上头的时候,不妨告诉自己:“冷静冷静,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不可能一直哭下去,他总会停止的。”
如果妈妈能忍住情绪,那就默默陪着孩子,用无言的行动告他:“你现在很安全,可以随意发泄情绪。如果需要帮助,我一直在这里。”
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再问问孩子:“你怎么了,可以跟妈妈说说吗?”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是能被接纳和理解的,他就会对妈妈更信赖和亲近。并且,这种被接纳的经历,会内化成内心的安全感。
四、跟随孩子的脚步
安斯沃思指出的第四个维度,是妈妈能跟随孩子的脚步。
如果妈妈按照自己审美和想法来干涉孩子、让孩子听话,次数多了,孩子便会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本身的样子。
这件事也一直提醒家长,只要不涉及人身安全、道德等方面,那就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许他有自己的思考和节奏。
这样,孩子长大才能成为一个人格独立和思想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