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你好!" "听我们的建议难道会害你吗?" "我们早就告诉过你不要这样做,你看你现在..."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听过这些话,这些话是许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常用的开场白。他们常常以自己的判断来定义孩子的对错,以"为你好"的名义来支配孩子的行为和选择,盲目地否定和指责孩子的言行。
然而,没有父母是不爱孩子的,只是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还不够成熟。
不当的批评不仅无效,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和胆怯,而学会正确、有效地批评孩子则可以让教育事半功倍。
一、无效批评阻碍孩子身心发展
实际上,没有父母会故意否定自己的孩子,那些看似严厉的批评和责备,往往只是因为选错了方式、模糊了初衷的盲目行为。
正如俗话所说,关心则乱,父母背后的关心和在乎是深切的,他们总是担心孩子因为一时的得过且过而走上了岔路。即使现在对孩子严厉一些,也好过未来孩子因为现在的纵容而摔跟头。那难道批评就没有用了吗?当然不是,批评是有用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有效批评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发展。
正因为孩子畏惧批评,批评才得以发挥其教育作用。然而,“批评”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恐吓、打骂、惩处式的批评责骂,不仅无法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逐渐滋生孩子的自卑情绪,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孩子什么样的行为需要批评?
许多父母在孩子做出不当行为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情绪激动地指责和批评。他们可能会变得暴跳如雷,有时甚至口不择言。这种激烈的反应往往会使他们越说越上头,最后被愤怒支配,用否定作为批评孩子的武器。有的孩子为了免于批评学会了撒谎,而有些孩子因为害怕批评变得战战兢兢。父母们的这种情绪化反应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孩子们可能会感到被否定、被打击,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种情绪化的教育方式也可能会破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使孩子感到孤立无助。因此,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更冷静、理智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我们需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成长,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为什么越批评孩子的问题反而越多?孩子难道真的批评不得?
孩子确实需要适当的监督和批评,但问题在于,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虽然能够及时指出并制止,却往往不懂得如何恰当地批评孩子,以及如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更重要的是,父母们往往忽视了问题的真正原因,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否定甚至人身攻击,忘记了批评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和改进。长此以往,这样的无效批评只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逐渐形成“被否定”的思维模式,从而失去“独立做决定”的勇气和能力。特别是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自我构建的敏感期,对于言行的对错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有意犯错,而是在凭借身心发展的本能,通过体验对错来实现自我成长。
因此,在判断孩子的言行是否需要被约束和批评时,父母可以遵循“三不”原则: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涉及伤害自己、打扰他人或破坏环境,就应该允许他们享受自我成长的快乐,避免轻率地干涉或纠正,以免扼杀他们刚刚萌芽的自发性行为和自主意识。
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说:“成人非常有必要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心灵发育倾向一致的东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用最小的代价,展现最大的力量,使人的潜能充分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三、有效批评让孩子更加强大
批评孩子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语言艺术。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让孩子勇于正视自己的问题,掌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感”,更能锻炼他们的强心脏。但是,凡事都有度,批评孩子也不例外。
父母只要把握住以下四个原则,对孩子的批评就能控制在适时适度的范围内。
1.及时批评,不算总账
批评不是超市的“积点兑换”,时间会模糊掉孩子错误的感受,让他们无法正确理解自身的错误所在。这样的滞后批评,就像是一次无意义的滞后的训斥,孩子既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如何去改正呢?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必须及时给予批评。在犯错的当下,我们要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问题,规范他们的行为,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知,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2.就事论事,批评到“点”上
在批评孩子时,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把握一个“快准狠”的原则。要快速指出孩子的错误,准确点出问题所在,并明确告诉他犯错的后果和影响。
避免“翻旧账”和“夸大事实”,不要把之前的错误拿来再数落孩子一遍,也不要把孩子三分的错误夸大到八分。这样不仅会引发孩子的心理抵触,让原本有目的的批评无效化,还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同时,我们也不需要用刺激性语言来为批评附加力度。比如“你没救了”、“你这是道德品质问题”、“你这样出去没人会喜欢你”等等。这些话语看似能够“助力”批评的话术,但实际上是在对孩子施加负面的心理暗示,对知错改错于事无补,只会让他们内心对自己的定义逐渐趋于你口中不堪的样子。因此,我们应该用准确、清晰、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批评,让孩子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引导他们积极改正错误。
3.把握的批评的分寸和方式
明示与暗示、提醒与商讨、开导与表扬、鼓励与示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批评的方式多种多样,并非只有“责备”才能发挥教育效果。不同的性格导致不同的错误动机和性质,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时需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性格、错误是初次犯还是惯犯、以及犯错的原因等因素,再选择合适的批评方式。
当然,批评不是父母单方面的输出,适时地倾听孩子对错误的反馈,会让批评的效果加倍。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一次批评,一个“甜枣”
中国有句老话:“给一巴掌给个甜枣”,虽然话有些糙,但道理却很深刻。在教育孩子时,一味地批评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因此在批评之后,一定要记得安抚孩子,让他们知道父母只是对他们的错误感到不满,但仍然深爱着他们。如果将孩子比作萌芽的嫩苗,那么“赞美”就是他们需要的天然肥料。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赞美我的话,就可以使我活上两个月。”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赞美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对待孩子,在该表扬时不吝于赞美,在该批评时恰当的指出,让孩子感受你的公正,也会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己的“分寸感”。
错误的管教“以暴制暴”,聪明的父母“将错就错”。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所在”远比用激烈的语言“指责错误”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