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被人事处长拽伤?一纸职称砸断多少老师的脊梁

才干王营评 2025-01-25 06:13:56

女教师被人事处长拽伤?一纸职称砸断多少老师的脊梁

原创 行者殷涛 行者殷涛

2025年01月23日 08:45 江苏

近日,网传北京物资学院女教师崔某某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被人事处长拽伤就医。

1月20日,北京物资学院发布情况通报称:

整个(职称评审)过程严格遵循规定流程,未发现任何违规行为。

崔某某老师在管理学科组的职称评审中未能通过。次日清晨,崔某某前往相关部门沟通此事时,在办公楼大厅突然晕倒。

最终结果是“警方经调查后不予立案”。

这是大概率的结果,以一己之力撼职称评审,犹蚍蜉撼树也。

前两天有个帖子:45岁男教师晋升副高,因0.1分之差再次落选,突发心梗。

教书育人者为职称竞折腰,着实让人心酸!

一地鸡毛的职评现状

大学如此,中小学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些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带着中级乃至初级职称退休,一辈子耿耿于怀!

关于职评的舆论事件不止一个:

去年8月6日,山西吕梁一中学教师田某发布视频,实名举报吕梁市第一中学职称评审不公。

还有河南焦作姚燕燕老师,因为质疑职称评审与学校闹翻,并将当地教育部门告上法庭。

职称的闹剧层出不穷:

《都是职称惹的祸!河南一女教师情绪失控,大会上与校长大打出手……》

《一教师辞职信火了!从教19年,初级职称,工资2000多!》

《心酸!工作42年的老教师仍是初级职称,含泪退休,刺痛了谁的心?》

《心痛!武汉一中学老师跳楼身亡!还要用绩效工资和职称逼死多少老师?》

……

评职称的初衷是不言而喻的:彰显教师职业尊严,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但教师职评的现状变成了: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

职评沦为权力的游戏

广大老师感到迷茫的是,职评是公平竞争,还是沦为权力的游戏?

评定标准不一

职评标准不断改变,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评审标准不一,导致一些老师年年评,年年梦断。

价值导向也不同,有的学校直接把职称评定和升学率挂钩。会揪分的教师,坐上直通车。

还有一些加分项,比如荣誉、援疆援藏经历等,分值还高,普通老师难以企及。

评定过程不公

评审大权被个别人操控,导致教学一线的教师吃亏,管理和服务部门的人多吃多占。

一位基层教师反映:

“我们学校评职的时候,校领导更容易评上高级职称,和校领导关系好的老师也更容易评上高级职称,这些人直接垄断了高级职称。”

弄虚作假频现

为了评审,造假成了公开的秘密。有造假证书的,有买论文、买课题的,还有编造课题成果的。

身正为范的老师成了造假者,弘扬真善美的校园成了造假窝点,可悲。

职称与教学倒挂

一些评上职称的老师,不教学了,也不钻研了,甚至主动要求到图书馆、实验室、仓库等岗位去。

为什么?职称工资是大头,谁不爱清闲自在。

这样一来,出现了高级教师不高级、初级教师挑大梁的怪现象。

职评毒害了教育生态

职称好像一根诱人的胡萝卜,一直悬在眼前,人人奋力争取。

僧多粥少,造成了教师间恶性竞争,同事关系紧张,甚至相互倾轧。

部分教师为了晋升高一级职称,想方设法争取考核优秀和荣誉称号,找人疏通关系,大搞不正之风。

不同职级收入差异大,干的少的拿得多,干得多的拿的少,部分教师晋升无望,自然牢骚满腹,工作懈怠。

教育专家朱永新直言: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年轻教师发展不利。

教师职评不仅成了鸡肋,还变了味。

职称戴在头上,理想飘在风中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1986年建立的,已经实施了38年。

职称评定关乎真金白银的收入,也关乎职业尊严。谁愿意承认低人一等呢?

“职称,职称,教师的命根”。正因如此,职评乱象也就不难理解。

在某些学校或地区,职评成了“一言堂”,成了充满黑幕的“职场泥潭”。

经历职评的“洗礼”,评不上的满腹怨言,评上了也身心疲惫。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在摧毁着很多教师的理想。

一些职称高的老师,教学成绩未必好,未必受学生欢迎。他们无非是把大量精力花在了做课题、写论文上。

兢兢业业工作,俯首为孩子服务,把论文写在课堂上、孩子的心里,没有价值吗?

唯论文评老师,唯职称论老师,寒了多少老师的心?

职称制度不破不立

我国的教师职称制度借鉴原苏联模式,引入之初有现实需要。

虽历经修订,不科学合理的地方依然存在,甚至有放大趋势。

放眼国际,许多国家有不同的策略。

例如,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根据学历、教龄和经验确定;德国教师属于公务员编制;日本的教师也属于公务员序列,实行职级制度,按资历和年限正常晋升。

台湾地区也没有评职称这回事,只要正常工作,每年薪资都会升一级,教龄愈长,薪资愈高。

教师无需为职称评审而烦恼,能够更专注于教育教学本身。

但通过考评对躺平说不。美国初任教师资格三年期满后,需经过学校、学区考评来决定能否取得长聘教师的资格。

考核老师注重实效。美国各个州设立学监会,去听老师讲课,主要是看他们是否受学生欢迎。

他们的观点是:

考核制度的关键应该是学生是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学到了知识。

我们的职称制度是否该动动手术了?

职称改革春天在望?

近来大会小会呼声紧迫,旨在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痼疾。重磅消息!“杰青”、“优青”,没了。

自2025年起,杰青、优青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和B类。

杰青,中国学术界30年来的一个重要“招牌”,消失了。

此举能改变唯“帽子”的现状吗?会是教科研体制改革的破冰吗?

至少体现了国家在减少“帽子化”和“异化”问题上的态度。

我们也可以借鉴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明确目标、原则和操作细则。

其次,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估或交叉评估,防止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

第三,缩小职称之间的收入差距,既考虑职称的作用,也注重工作实绩,向一线和班主任倾斜。

不少教师呼吁取消职称,或放开评职名额,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激励人心的职业成长环境。

呼声最高的,就是按教龄晋升。

公务员按部就班工作,只要不出大问题,工作年限到了,职称自然晋级。

教师待遇参照公务员管理,为什么职称不能像公务员一样自然晋级呢?

一来有利于鼓励教师安心从教,终身从教。

二来能避免折腾,把老师解脱出内卷环境。

三是有助于净化教育风气,改善社会生态。

让老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不能让职评毒化教育土壤,不能让流汗的老师再流泪!

0 阅读:6
才干王营评

才干王营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