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忠犬、灵犬,他们或是救人,或是救主,或是助人打猎,或是看门守户,或是帮忙放牧,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说一些,古代典籍中记录的那些感人的灵犬。
第一则:灵犬斗虎,以气救主。
饶州乐平有一位百姓,名叫章华,靠种地、砍柴为生。后来,章华捡到了一条别人抛弃的流浪狗,带回家养大了。其实章华的日子也不好,勉强够吃饱。虽然有了狗,但他也没有亏待狗子。
狗子很有灵性,章华把它当成自家人看待,称之为“二弟”。
章华只要去山上砍柴,总是会带着“二弟”,“二弟”也乐于跟随。有时候。章华不带着它,它还嗷嗷叫不乐意。
一眨眼,几年过去了,“二弟”已经三岁了。这一年冬天,章华和邻居王华一起去山中砍柴,“二弟”自然跟随。两人砍柴,“二弟”在周围警戒,玩耍,倒也有趣。
然而,两人砍了一会儿柴后,猛然听到“二弟”狂吠。莫非,有狼来了?章华知道,“二弟”不会无缘无故大叫。他左右看着,王华也四处看,但没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就在这时候,“二弟”一声尖叫,一条斑斓猛虎忽然从远处草丛里跳了过来。这猛虎跳跃能力太强了,一下子跳了几丈远,简直是飞过来的。它一下就扑倒了王华,王华吓得不敢动弹,缩在那里。
老虎正要去吃王华时,章华忍不住大喝一声:“老虎,我在这里,不要吃我同伴!”
老虎一看章华,放弃了王华,来追章华。章华一边跑,一边冲老虎喊。他跑了几十步,但老虎跳了两三下,就扑倒了章华。章华觉得自己被老虎叼起来了,他自知难逃一劫,因此闭目等死,很快就没了气息。
旁边的“二弟”,本来在叫,老虎跳起来时,它吓得做出本能反应,趴在草丛里。看到主人被咬,它顾不上害怕,它趁机跳到了老虎的头上,然后对着老虎的鼻子就咬。老虎吃痛,又有些被吓到,松开了嘴,连忙跑开了。
此时,王华和章华都倒在地上,好像喝醉了一样起不来,不知死活。
“二弟”查看后,连忙吸一口气,然后把鼻子对准章华的嘴,把气送入章华嘴里,还在章华胸口上一跳一踩。几次后,章华开始口吐涎水,醒了过来。“二弟”看他醒了,又去如法炮制救王华,很快王华也醒了。
又过了半个时辰,两人都能起来了,并互相扶持下山。“二弟”回去后,累倒在地上,歇了一晚上才恢复。
第二则:灵犬护母,以身殉主。
唐朝时期,禁军之中有一位大校尉,叫齐琼,他很喜欢狗,一直想着养几条狗,带出去打猎,只是没看到好狗苗子。
后来,齐琼外出,看到四个狗崽子,不知道是被人抛弃的,还是母狗死了。于是,齐琼就把狗崽子带回了家,时常训练。几个月后,狗子大了,齐琼开始带着它们外出、打猎。四条狗很努力,每次都能猎取很多猎物。
猎到的东西,能卖就卖,不能卖就做成腊肉,挂在房梁上。狗饿了的时候,齐琼就把梁上的肉拿了喂狗。
有一天,齐琼发现,自己喂狗吃肉的时候,四条狗都把肉塞满嘴,但却不吃,而是出门去,很快又回来了。他很好奇,再次喂了狗后,就跟着去看。
原来,在北墙的一个洞里,有一条母狗。这母狗看起来又老又瘦,浑身还有伤口、烂疮。四条狗去了后,吐出嘴里的肉,给母狗吃。齐琼看了后,忍不住赞叹。于是,他把母狗带回家中,放在地毯上安心养着。
那四条狗看了后,都过来冲齐琼摇尾巴,好像在感谢他。
一个多月后,母狗恢复正常了,虽然还有些瘦,但是伤口都好了,精神劲儿也很足。它每天与四条狗玩耍,开心极了。齐琼外出打猎时,五条狗一起跟随,猎物比之前更多了。不过,母狗毕竟年纪大了,一年多后就死了。
母狗死的时候,四条狗嚎了好几天。
再以后,齐琼得病而死,四条狗围在他的棺材周围,昼夜哀号,看到的人无不落泪。齐琼棺材埋葬的时候,四条狗都去刨土,不愿意让人埋了主人。然而,最终棺材还是埋了,四条狗不顾一切去刨土。
等它们挖开了棺材后,四条狗互相看了看,似乎心意相通,然后同时撞死在棺材上。齐琼家人、亲戚、朋友,无不震撼落泪。他们把四条狗的尸体,连同之前那条母狗的尸体,都埋在了齐琼身边。
第三则:灵犬卧土,以身暖主。
扶风县西边,有一个寺庙,寺庙在高岗之上。在高岗下面,有一个大洞,像是地窖。有时候,行人会在里面躲雨。慢慢地,洞里有了床铺、衣服、斗笠、蓑衣,都是过往行人所用。但平日里,没人在洞里生活。
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位穷老人,穿着破烂衣裳,弯着腰,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路,看起来很可怜。
老人经常在周围乞讨,有时候还收留流浪狗。慢慢地,天凉了,人们看他可怜,就让他到寺下面的洞里去住,不少好心人,还给老人送饭,送衣服,还有人给钱。
老人能吃饱了,又很爱流浪狗,因此每次吃饭时,就会有几条流浪狗来。老人心善,总是把东西分一些给狗吃。
一年多后的冬天,外面下着大雪,老人出去乞讨归来,还没到洞门口呢,就因为病重,倒在了地上。三天流浪狗一直在等老人,看到老人倒地后,连忙叼着老人的衣服,把老人拖到了洞里。
洞里很冷,一条狗连忙刨土,刨了一会儿,它又趴在上面,把土暖热。接着,它又和其余两条狗合力,把拉人放到暖土上,并把老人衣服拖下来,用身体去暖老人。
很快,老人醒了,他在路上就心痛,本以为自己会死,所以才挣扎回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老人发现自己醒来后,心也不痛了,身体也好了,连腿也不瘸了。他看了看自己,知道是流浪狗的功劳,从此对流浪狗更好了。
老人病好以后,剃了胡须,整理衣服,打扮一番。他们发现,他原来并不老,只是以前落魄,饱经风霜,又留着长胡须,蓬乱的头发,才显得有五六十。其实他才三十出头,是个壮年男子,因为家中剧变,一时没接受,所以才会沦落如此。
男子恢复正常后,带着流浪狗回家去了,三条流浪狗后来都得到善终。
第四则:灵犬越堵,奔波救主。
五代时期,有一位将领叫杨光远,他本是李存勖的部将,后唐建立后,他任幽州(今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天福元年(936年),降契丹,为后晋高祖石敬塘所重用。
一年后,杨光远任平卢军节度使(治在青州),封东平王。然而不久他又叛通契丹,于是后晋皇帝派遣李守贞讨伐,大败契丹军,并围杨光远于青州。
青州城里,有一人叫孙中,他有几处庄院,在城外一处别墅中,庄院都是堆粮食用的,有人看守。城里人因为被大军包围,没法出去,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粮食吃饭,不少人饿死。另外,城里管控很严,平日里大家都不能出门。
那些当官的自然吃喝不愁,也不管老百姓死活。
孙中也很愁,再不吃饭,家里人都要饿死了。他的族人有充足的粮食,可是他没法去取来。
孙中养了一条狗,狗子对他很忠心,形影不离。孙中犯愁的时候,狗子就在他身边趴着,一直看着他,似乎也很忧愁。
“飞虎(狗子的名字),我都快吃不上饭了,城外庄院有粮食,你也知道,能不能帮我去那里要粮食来?”孙中说。
飞虎看着孙中,叫了一声,又摇了摇尾巴,似乎答应了。孙中看了很高兴,到晚上的时候,他找了一个布袋子,简单系在飞虎的后背上。
飞虎出去后,没人注意到它。看了好久,终于发现一条河流过城墙脚下,可以到外面。那河很窄,容不下人通过,但容得下狗,而且绰绰有余。就这样,飞虎水流而下,到了城外,并找到了庄院。以前它总是跟主人来,所以知道路。
庄院里,看守粮食的人认出了飞虎,看到袋子时,隐约猜出来了。他打开袋子,往里面装了十斤米,又绑在飞虎的后背上。好在飞虎够壮大,背着米袋子也能跑得很快。
等了好半天,飞虎终于回来了,虽然经过小河,袋子里的米湿了,但全家人也很惊喜了。当天晚上,飞虎三次外出,带回来三十斤米,足够孙中家吃上十天了。以后,孙中又缝了好袋子,可以避水。从此,飞虎回来,米也不会湿了。
就这样,每隔几天,孙中就会让飞虎晚上外出,去庄院里带米来。飞虎小心谨慎,从没出过错。几个月后,青州城外的大军终于离开了,人们终于能出城了。
由于围困时间很长,城里死了几千人,家家都有人饿死,甚至还有人全家都饿死的情况。但是,有飞虎运米,孙中家人都安然无恙。因此,飞虎立下大功,孙中对它简直就像恩人一样,每天与之同食。
几年后,飞虎去世,孙家人把它埋葬在祖坟处,并为之刻石立碑,石头上刻着飞虎救主的事迹,墓碑上则写着“灵犬之墓”。
#优质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