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卓智能,奇瑞汽车按下了它在智能驾驶这条赛道上的加速键。
2024 年 1 月 16 日,作为奇瑞集团智驾板块发展的重要一环,大卓智能在安徽芜湖的中国视谷举办了它自成立以来的首届生态日,并由此介绍了奇瑞集团和大卓智能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战略思考、产品规划和商业逻辑。
与此同时,围绕着大卓智能的发展,奇瑞集团也在智驾板块上构建了一个生态创新联盟,包括芯片、地图定位和软件等领域的智能驾驶相关头部企业代表也都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奇瑞集团的百万级年销量体量之下,「极致性价比」成为大卓智能在智能驾驶落地方面的一个核心标签。
城市 NOA 明年见,大规模落地是重点
从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角度来看,大卓智能其实算是一个后进者;不过,它的推进速度并不算慢。
大卓智能成立于 2023 年 2 月 1 日,总部位于安徽芜湖,也就是奇瑞集团的总部所在地。它从诞生之初,就定位于奇瑞集团在自动驾驶赛道上的重要战略布局,目的是打造百万级的量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为此,奇瑞集团也专门请来了曾经在特斯拉、小鹏等企业负责智能驾驶相关业务的谷俊丽博士来担任大卓智能 CEO。
42 号车库了解到,从成立到现在的将近一年时间里,大卓智能不断招人,并相继在芜湖、上海、深圳设立研发机构,目前已经成立了一支超过 500 人的智能驾驶团队。从落地的角度来看,大卓智能首款标配 ADAS 的车型已于 2023 年 9 月底实现量产。
在本次生态日上,大卓智能也展示了首款 L2 级别的辅助驾驶产品 Pilot 2.0 ,它基于 1VnR,可以实现以 AEB、LCC 和 ACC 为代表的辅助驾驶功能,后续将持续演进——大卓智能告诉我们,这一产品线将依托于奇瑞集团的整车产品体系,实现 L2 辅助驾驶产品实现快速规模化量产。
除此之外,依托于奇瑞的商用车产品战略,大卓智能还拥有另外一条基于 L4 的 Robotaxi 无人驾驶网约车产品线,也就是 Drive 产品线。
在活动现场,我们注意到,这条 Robotaxi 产品线搭载于一辆经过改造的星途星际元 ES 车型上,它搭载了 7 个 2M 摄像头加 6 个毫米波雷达和 5 个机械式激光雷达,并且采用了基于大算力芯片开发的域控制器,集成高精地图和 RTK 室外高精定位技术,将接入第三方网约车调度平台麦卡出行,为乘客提供手机线上下单,A 点到 B 点的城市无人驾驶接驳服务。
对此,大卓智能 CEO 谷俊丽表示,Drive 产品线预计在 2026 年投放一万台可无人行驶的商用车。
当然,从大规模量产落地的角度来看,基于 L2 级别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才是大卓智能接下来的落地重心。
大卓智能 CEO 谷俊丽告诉我们,从产品节奏来说,2024 年第二季度,大卓智能将推出自主量产的 Pilot 3.0 产品,它将支持 L2+,也就是高速 NOA 功能;到了 2025 年第一季度,自主量产的 Pilot 4.0 产品将发布,它将支持 L2++ 级别的城市 NOA。
从市场的落地角度来看,大卓智能已经在 2023 年实现将 L2 产品搭载在数千台车型上;2024 年,搭载大卓智能产品方案的量产车数量预计到 30 万到 50 万台;到 2025 年,预计为双百万,也就是国内一百万,国际一百万。
另外,谷俊丽还表示,依托于奇瑞集团在全球八十多个国家的国际化布局,大卓智能是一个生而国际的团队,所面临的也是一个生而国际的市场,因此大卓智能也希望在未来两年能够快速铺开国际化的落地布局。
不烧钱是基础,成本控制是关键
对于大卓智能来说,依托于奇瑞集团进行快速量产落地,固然是一个天然的优势;但同时,如何在不烧钱的情况下实现量产落地,则是大卓智能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活动中,谷俊丽表示,作为瑶光 2025 的五大技术板块之一,大卓智能从一开始就定位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和集成平台;同时,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也明确指出,大卓智能不是烧钱的公司,也不做烧钱的买卖。
因此,谷俊丽强调,大卓智能是要求以经营的眼光,把技术变成有价格的产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在搭建团队的过程中,也强调首先懂技术,同时懂经营和商业闭环。
那么,在智驾落地过程中,大卓智能将如何实现技术和成本的平衡?
对此,大卓智能告诉我们,一方面,城市 NOA 是技术奢侈品,激光雷达、高精地图本质上都是面向中国复杂场景的「拐棍」;因此,大卓智能还是强调从技术栈的角度,以性价比更高的视觉方案为主导。具体来说,一开始先以有图的方案为落地重心,后面还逐步减轻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大卓智能也在采访环节明确,BEV+Transformer 也将会是它在技术栈上采用的算法框架。
不过,大卓智能方面也强调,对于用户来说,体验是最重要的,也是能够提升溢价的基础;因此,大卓智能也强调自己的目标是带领自动驾驶走向 Z 时代,也就是追求可生长、个性化、重体验和悦己。
另一方面,奇瑞规模很大,因此要尽可能提升智能驾驶的渗透率;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后期处理,把业内的生态整合在一起,同时也可以探索数据共享和有偿使用,从而把成本摊薄。
另外,谷俊丽也在采访中告诉我们,大卓智能现在采用的是产品线机制,也就是说,每个产品线投入多少,未来三年投入多少,都是跟业务挂钩、跟市场挂钩、跟定价挂钩的。因此,谷俊丽强调,这背后是产品线经营的思路,而不是纯粹的技术驱动。
她还表示,大卓智能在产品开发方面的投入是比不上新势力和华为的,它的定位是用新势力三分之一的成本来投入产研化,而且是乘商两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赚到钱并跑到最后。
除了降本问题之外,相较于目前行业里的造车新势力等其他玩家,大卓智能的高速 NOA 和城市 NOA 的推出节奏确实晚了一些,这难免让人有所疑虑。
对此,大卓智能表示,公司成立的时间确实比较晚,它的系统开发、运行测试等方面都比较耗时,所以从的进度上来说确实不是非常快。
但同时,大卓智能方面表示,虽然无法拥有先发优势,但大卓智能也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去规避其他玩家踩过的坑,从而少走一些弯路——另外,自动驾驶需要大量的数据去驱动,而大卓智能依托于奇瑞的销量规模(比如奇瑞一个月的销量是某些新势力一年的销量),能够获取大量的数据去促进迭代。
由此,大卓智能副总经理高家兵也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我可能起步慢,但我跑得快,这就是我的优势」。
市场为王,向特斯拉和华为学习
智能驾驶产业发展到今天,技术的探索固然还在继续,但是如何能够在技术投入和落地回报层面实现一个有效的商业闭环,是包括新势力在内的众多玩家都在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本次活动中,围绕着智能驾驶行业目前正在进行的价格战,谷俊丽也谈到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目前的价格战,纯粹是靠着堆砌算力和感知硬件,但其实大家都赚不了钱。如果回首来看,在过去十年中,全球自动驾驶企业中真正赚到钱的只有特斯拉, 它在功能上往上做并赚到了钱,往下则实现了垂直整合和系统的极致精简,所以硬件和软件的毛利率都有,核心就是硬件精简和垂直整合。
因此,她表示,在整车产品规划上,用自动驾驶软件定义汽车来牵引硬件,做硬件精简和垂直整合,从而推动软件和大数据驱动商业模式的发展,这样大家才有未来。
她强调:「以前是技术为王,现在是市场为王,到最后一定是商业闭环」。
具体在奇瑞提下的业务运作方面,谷俊丽表示,奇瑞的强经营思维属性,也给大卓智能带来了优势。
她表示,自己经历过做技术不差钱的阶段,那个时候没有经营思维,顶多年底做个预算,但没有思考技术的产业化生态、产品成本、研发成本和用户的付费意愿,以及最终的商业闭环——这也是很多自动驾驶软件公司的问题。但是到了落地阶段,就会发现汽车的商务太难做了,「一下子就趴在地上了」。
所以,谷俊丽强调,在大卓智能,从一开始就对经营思维有了明确强调,而自己也要变成科学家商人,这些都是很好的积累。
基于「科学家商人」的角色,谷俊丽还表示,现在其实是资本紧缩的时代,类似于大卓智能这样的市场+技术团队组合,在融资方面也是有优势的,而且大卓智能也是被集团支持通过外部资本逐步发展的,目前也是在融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下,谷俊丽也强调,到了奇瑞这样一个年销百万辆车的公司之后,大卓智能也需要产品开发的方法论,项目群组管理的方法论,市场分析方法论和用户拓新运营的方法论。因此,大卓智能也在全面学习华为的 IPD 流程,这里面包括每一个产品线的市场研究、客户分析、定价确立、成本测算、人力协同等,理清楚之后,才能够避免产业浪费。
最后,在谈到大卓智能对于自动驾驶技术未来发展的判断时,谷俊丽表示,端到端一定是一个趋势,随着对场景数据的理解,肯定是数据驱动的。
至于大卓智能接下来如何发展,她表示,大卓智能在 AI 方面分为四代进展,到 2025 年左右也会往端到端的方向演进。 目前大卓智能做的是 2.5D 到 3D 之间的一个 AI 技术,下一代就是在 2024 年量产基于行业主流的 3D AI 技术之后,在 2025 年会通过城市纯视觉进入到端到端 AI,但这还不是大模型的范畴。
而关于大模型如何助力汽车的未来发展,谷俊丽则表示:「大模型最后解决的可能不是自动驾驶本身的问题,而是自动驾驶之后很多的个性化的、新型的应用、娱乐和服务问题。因为大模型的算力需求,注定了它是个云端应用,不是车载应用。我们也在探索一些面向车端推送的云端应用,比如对话、推荐等,未来还会有于位置的服务等,甚至我们现在也在做 AI 卖车。」
她还强调,「其实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未来车就是某种形式的助理和伙伴,这种陪伴类的需求会是在自动驾驶之后。自动驾驶首先是一个科技感的需求,解放长距离驾驶无聊的需求,但是它之后会有很多新型的娱乐、服务、消费等,所以我相信大模型会是其中一个助推,然后就是数据和位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