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起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莫过于朱标了,他不仅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还是一早就定下的太子,地位在大明朝尊贵无比,在朱标生前,他的一众兄弟都是恭恭敬敬,不敢生出二心。
可惜天不假年,朱标英年早逝,悲痛无比的朱元璋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推上了皇帝的位置。
可朱允炆一上台便火急火燎的削藩,致使朱棣谋反,丢了自家的皇位。
试想,如果明太祖心心念念的接班人朱标没有遗憾的英年早逝,老四朱棣恐怕断然不会生出“靖难”的念头,而大明“仁宗”的庙号也大概率会是朱标的最终肯定。
真实的朱标与朱元璋的自学成才不同,朱标是从小就在老朱的安排下接受了儒学的正统教育。十数年在圣人之道的耳濡目染之下,朱标自然而然地成长为了优秀的储君。
与许多人固有观念中的那个“老好人”形象不同,历史上的朱标可是宽仁和刚直兼备的太子。
单从朱标所受的教育来看,他就不可能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弱势继承人。因为孔子就十分讨厌“老好人”的那一套,他老人家的儒学教育又怎么会教出来一个“圣母”式的储君呢?
孔门的弟子们从来就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白面书生,而是出将入相的顶级人才。不仅孔子本人平定过公孙不狃的叛乱,后世的诸葛亮、范仲淹、王阳明,可都是军政一把抓的佼佼者。
所以,受到儒家高规格“储君级”教育的朱标,极大概率也是一个能文能武的社会精英。如若不然,在一片腥风血雨中打出来天下的朱元璋,又怎么会如此看重他这个儿子呢?
我们要清楚的是,在朱元璋创业初期的时候,他本人是要经常带兵外出打仗的。那么,稳定大后方的任务自然便要落在大儿子朱标的身上。
很多人认为,老朱的大后方之所以可以长期稳定而不出乱子,都是因为处在他身后马皇后的功劳。
可是,做好后方的工作并不意味着完成一两件事就行了,而是要做到统筹全局、事事兼顾。
马皇后确实是贤能,但她也终究是一介女流,很多事情是不方便出面的。所以在老朱需要马皇后这个贤内助的帮助时,马皇后也是需要朱标这个好儿子作为依仗的。
等到朱元璋“驱除胡虏”、“重开大宋天下后”,朱标的工作内容又进一步扩大。
太祖皇帝为了锻炼未来国君的施政能力,开始让太子朱标频频监国。于是,太子便开始了一边辅佐父亲处理外朝的诸多国政,一边仍旧帮助母亲解决内宫繁杂事宜。
处理内外诸事没有足够的能力可是不行的,而朱标可以把父母交待的任务都处置的很好则说明了他不仅是极有能力的储君,还是一个很有威严的太子。
优秀的“管理者”朱标古代的时候有“慈不掌兵”这句话。意思是太仁慈的将军是统领不了军队的。
《孙子兵法》中说“兵者,死生之道,存亡之事”。作战就一定会有伤亡,而太过仁慈的人一见到同袍弟兄们的死伤,便悲戚的不能自已。这样的“仁慈”便一定会招致祸患。
朱标作为大明王朝的未来继承人,他的地位和责任可比寻常的将军重要得太多了。
如果朱标是一个纯纯的“老好人”的话,那么大明出的乱子可就是一个天翻地覆级的灾难了。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朱标能镇得住场子,管理好手下,便能说明了他是一个刚柔并济的管理者,而大家对太子的威严也是有着不小的畏惧。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甄嬛传》里大家都念念不忘的那个“纯元皇后”,可真真是个宽仁敦厚的主儿。但是在侧福晋犯了“大不敬”的过错后,也是拿出了福晋的威严,严惩了侧福晋。
宽仁可不是那种对手底下人无条件无底线的放纵,而是有条件有选择的对人展现自己美好的德行。
历史上的朱标常常是为了替大臣或兄弟求情,而对太祖皇帝直言劝谏。因为老朱是底层出身,那些士族大臣和自家的“二世祖们”当然是不对他老人家的脾气。
所以,朱元璋往往会因为一时之怒而过分的处罚犯错的人。这时朱标的劝谏就可以很好的把刑罚拉回到应有的尺度,从而规避老朱的过失。
但是,当一个臣子或弟兄真的犯了不容饶恕的过错时,朱标也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就比如说,朱标经常会被朱元璋委任代表皇帝巡视地方,“巡抚”这个职务就是从太子朱标这里开始的。
而朱标到达地方后,对当地的贪官污吏和恶霸豪强可都是严惩不贷,绝不姑息的态度。所以,地方上的衙门官员往往都是很惧怕太子前来巡视的。
同样的,朱标对待弟兄们也是宽容有度的。作为家里的长子,自然是要拿出“长兄如父”的责任感来。
平日里朱标对待弟弟们是亲和友善的,可是当弟弟真的犯了大错后,他作为大哥对兄弟的训斥和惩戒可一点不会比父亲的少。
“马上皇帝”朱棣在小时候大概率是那个最调皮闹腾的孩子,这也就意味着,朱棣受到大哥的“教育”,有可能是兄弟中最多的那一个。而年少被“教育”的恐惧更是延续了很长时间。
据说,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一生中就怕两个人,一个是亲爹朱元璋,另一个就是大哥朱标。
所以说,如果朱标没有过早的离世,而是挺到了登基为帝的时候。再借老四朱棣几个胆子,他也不敢“靖难”啊!
朱标不死,“靖难”的可能性我们不妨根据埃弗雷特的平行宇宙的观念来人为的创造出“一个世界”来。在这个时空里,太子朱标没有英年早逝。以此为前提,我们来细究一下朱棣“靖难”的可能性。
我们都知道实际的历史中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对大臣们进行了一次株连甚广的“清洗”,也就是著名的“胡蓝之狱”。
实际上,“胡蓝之狱”指的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且时间跨度有十多年。
老朱用“专权擅政”“欺君罔上”等罪名赐死了胡惟庸,又以此为由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宰相制。在胡惟庸一案中,被株连的大臣固然是有胡宰相的党羽在的,但更多的人是因为反对废除宰相而被牵连。
那么,蓝玉案又是为了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为蓝玉骄横跋扈、居功自傲,早已引起了明太祖的忌惮。加上他在讨伐北元的时候又睡了北元的皇妃,打乱来老朱安抚蒙古的布局,所以朱元璋才动了杀心。
这样的观点无疑是相对片面的了。且不说,骄横是大多数武将通用的“毛病”,为了一个异族皇妃而处置当朝大将军并在勋贵将领中无差别株连,这显然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
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前车之鉴,所以很多功臣勋贵将领会骄横跋扈来“自污”。一个居功至伟的将领,谦逊有度,礼贤下士,那才是真正的嫌命长了呢!
至于北元皇妃的事情,它本身的真假性就很让人质疑。蓝玉是代天子出征的大将军,什么样的不好找,非要找北元皇妃?再者说,蒙古人的观念要比汉人更粗放一些。后来清朝和亲的公主连嫁几任蒙古大汗都是常有的事。
所以,蓝玉的真正死因绝不是什么贪赃枉法、专纵骄横,而是因为他威胁到了朱明王朝的千秋万代的皇位承袭。凭这一点,蓝玉死的不冤。
历史上不仅是朱标早逝了,就连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也是很早就夭折了。如果他们父子俩但凡有一个存活于世,朱元璋就不会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老朱的屠刀也不会向着蓝玉砍下。
事情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朱标嫡妻是常遇春的女儿常氏,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所以,无论是朱标还是朱雄英,在即位后都可以把蓝玉当做是军队势力中的依仗。
而有蓝玉的朱标或是朱雄英,在面对以“靖难”为名义起兵的朱棣,完全就是分分钟的碾压。
在我们设想的平行时空里,朱标活到了即位的时候。那他对朱棣来说,便是完全的碾压。
首先,在嫡庶上,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正经的嫡长子,而朱棣只是妃子的孩子。再者,朱标已经处理内外事务多年,上下的人无不对太子心悦诚服,这一点儿也是朱棣所不具备的。
最后,有从小管教弟弟们的威势和军队里蓝玉等一大批死忠的勋贵武将在,朱棣在有野心也只能是乖乖的在北平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唯“大哥”命是从。
要是他实在想不开,非要造大哥的反,那大概率只能是历史上宁王的下场了。
结语:历史是既定的事实,不存在任何改变的可能。但我们在“数风流人物”时,却是可以设想无限个可能的平行世界。
假使朱标如朱元璋设想中那样登基为帝,那么朱棣便断然不会“靖难”,这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或许是更好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