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电影《大决战》中,面对下属汇报的伤亡数字,林彪一脸严肃的下达了命令,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守住塔山。
而真实的塔山阻击战远比电影中所呈现的残酷,这场战争的胜利也成了锦州战役中的一个关键节点,那么,塔山阻击战究竟有多么惨烈?我军又是如何打胜的?
1948年9月12日,在经过连番的作战以后,我军士气高涨,而国民党则败势已显,蒋介石更是大为恼火,在撕毁“双十协定”后,蒋介石以为胜券在握,不日就可扫除心中的大患,然后一统中国。
而开战之初的攻克延安,更是给了蒋介石莫大的信心,毕竟,就连延安都被拿下了,共产党还能拿什么翻盘呢?
可让蒋介石没有料到的是,随着战争的持续,国民党却逐渐的落入了下风之中,这让蒋介石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而我军在9月12日这天发起的辽沈战役,更是让蒋介石急躁不安,眼看着东北的局势十分不利,蒋介石亲自出马,奔赴在北平、沈阳、葫芦岛之间,并且调兵遣将,决定来一个“东北决战”,以此挽回东北、乃至全国的局势。
为了这次的“决战”能取得胜利,蒋介石甚至从各军抽调部队,组成所谓的东进兵团,企图从锦西、葫芦岛方向向锦州驰援。
对于蒋介石的算盘,我军看的是一清二楚,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也做足了准备,他仔细的研究了锦州附近的地形图,以及敌军的防备力量。
而有一个地方则入了林彪的眼,这个地方就是塔山。
塔山的战略位置十分优越,当国军从葫芦岛方向向锦州驰援的时候,塔山恰好位于两地的中间,也就是说,只要在这里设下伏兵,便可以阻击国民党的驰援。
而只要国军的援兵迟迟未到,位于锦州城中的国民党防军只能做困兽之斗,我军能一步步的蚕食他们的防线,这意味着胜利的天秤向我军倾斜。
当时的情况是,整个辽沈战役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如果能顺利的拿下锦州,即便蒋介石再有几个师,也难以在东北地区翻出浪花。
可以说,能否拿下锦州,是辽沈战役的关键所在,而能否守住塔山,则是锦州战役的关键之处。
而塔山虽然名字中带有山字,但其实只是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的地势也并不险峻,因为是从锦西到锦州的必经之道,才被我军重视。
10月6日—7日,四纵部队来到了塔山一带,在这里构建防御工事,因为时间紧迫,战士们甚至没有怎么休息,便投入了工作之中。
当时的塔山的东部临接着锦州湾,西部则是毗邻白台山,白台山也是塔山周围仅有的制高点。
因此,四纵决定将主要的兵力部署在铁路桥头,以及塔山堡、高桥地区,和白台山。
另外。四纵的司令员吴克华为了确保战争开始后,我军能实施连续的反冲锋,特意命令十二师和纵队警卫营为第一梯队,采取纵深的梯次配备,还再三强调各级的守备部队都要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预备部队。
对于此次守住塔山的重要性,四纵上下都十分清楚,也深晓其中的艰难之处,但战士们没有为此退缩,而是信心满满,并向上级保证,一定会守住塔山,阻拦国军援助锦州。
时间悄然而逝,我军的工事虽然修的急促,但终归是有了,而国民党的东进兵团也即将来到战场。
当时为了确保塔山能够守住,在塔山周围分布着我军的四纵和十一纵,两个纵队加起来约莫有八万人左右。
这个数字看起来是不少,但和国民党东进兵团相比,我军则显得有些劣势了。
蒋介石为了解围锦州,给了东进兵团足足十万人的部队,这十万人分成十二个师,还配有各种大炮,并有充足的弹药。
国军的装备豪华到什么程度呢?据记载,国民党方面专门配备了一个榴弹营,有的部队甚至每个连都装有火炮,相比之下,我军的重武器则显得有些不足,在人数上更是个劣势。
如果只是地面部队的差距还好,论起地面作战,我军还从来没有怕过谁。
但当时的国民党的海军军舰却停靠在葫芦岛,随时可以对进攻塔山的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更不用说国军的飞机也是严阵以待。
可以说,在战役一开始,我军便在纸面上处于下风,也因此,国民党也是信心满满,蒋介石也认为,有如此多的兵力在手,难道还拿不下一个小小的塔山吗?
可事实的结果却出人意外。
1948年10月10日凌晨,国军的“东进兵团”率先发动了进攻,为了打出士气,国军将炮火一股脑的都倾泻在塔山阵地。
面对猛烈的炮火,我军修建不久的工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有的地堡被掀飞,有的掩体被炸塌......
在炮火过后,国民党的先锋部队便开始了试探性的进攻,或许是因为轻视,手握精良装备的国军想要一鼓作气解决掉眼前的“障碍”。
他们分成一拨又一拨,向我军压了过来,面对国军的疯狂进攻,驻扎于此的第四纵队的战士却丝毫不慌。
他们拿起枪,与国军绞杀起来,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双方的战斗一直厮杀到夜晚,阵地丢了又夺,无论是我军还是国军都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但最终我军技高一筹,成功保卫住了战线,而国民党的部队只能不甘的撤离。
到了第二天的清晨时分,国军又发动了突袭,这次他们的目标则是我军在前沿的一个核心阵地,也就是塔山堡。
但相较于昨日,这次的国军可谓是做足了准备,一时间,天上的飞机与海里的舰艇一同掩护地面上的部队,只是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在前沿阵地上,便落下了数千发炮弹。
面对如此猛烈的进攻,就连大地都发出了颤动,仿佛在哀鸣一般。
而面对从正面和两侧冲上来的敌人,我军也力有不逮,在用机枪击退了正面的敌人后,两侧的国军却摸了上来,占据了旁边的民房。
防守阵地的34团的战士,便从各个掩体中冲了出来,与国军进行了一场白刃战的较量,而直到傍晚,国军也没能将战线推进一步,反而落得尸横遍野。
到了第三天,似乎是因为前两次的进攻没有得利,国民党部队在这一天倒没有着急进攻,但兵团司令程子华深知,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因此,趁着短暂的休整时间,程子华将11师31团所守的阵地移交给十一纵,而由于先前的两次进攻,使得12师损失较大,31团便被调到12师的后面,充当预备队,随时进行顶替。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纵队副司令胡奇才也亲自坐镇十二师,同时,一个炮兵团被程子华调到了四纵。
经过这番调整,塔山前线的防备力量大大提升了,可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战斗或许是整场战役中最激烈的,等待战士们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10月13日,大概是拂晓四时三十分,突然之间火光大作,炮声隆隆,只见天空中的炮弹朝着白台山和塔山的阵地落去。
刚一开战,国民党便展现出了极为猛烈的火力压制,此番作法是为了彻底将塔山拿下,可我军却不会让他们得偿所愿。
虽然在炮火方面,我军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但即便如此,我军也有着数十门迫击炮,再加上,敌军虽然火力充足,可终归要靠陆军进行阵地争夺。
而这便是我军的优势所在,当国民党发起冲锋的时候,我军立即回击,双方你来我往,竟陷入了僵持状态。
当然,在如此境况下,无论是国军,还是我军,都可谓是“伤亡惨重”,可我军终究是守下了。
而此时的锦州战役也即将打响,眼见接连四天都未攻下,国军将领也不由得着急了,因此,在第五天,国军又发起进攻,而这一次,国军的士兵有的甚至冲到了我军桥头堡中的防御阵地。
上午十时左右,锦州战役打响,国军彻底陷入了疯狂之中,采取了人海战术,想要用命来换取阵地的争夺,但我军真正展现了什么是“铜墙铁壁”,任敌千方百计的想要冲来,我军都一一化解。
而到了十五日,锦州战役已我军的胜利而告终,这下子,所谓的“东进兵团”也没有理由再去争夺塔山了,整个东北的局势已经明朗,国军将领只能不甘的宣布撤离。
战后,参与塔山阻击战的各个纵队都得到了嘉奖,其中第四纵队的第三十四团荣获“塔山英雄团”的称号,而第三十六团、第二十八团也各自得到了相应的荣誉。
但在这荣誉的背后,却十分的沉重,整整六天六夜的阻击战,使得我军几乎弹尽粮绝,有的营连甚至和敌人白刃相交,有的连长也战死于此,而战士们也尽显疲倦。
例如,10月13日这天,为了防备国军的进攻,我军伤亡高达1048人,而国民党的伤亡则是1245人。
而整个阻击战下来,我军的伤亡更是高达三千多人,当然,国民党的伤亡在我军的一倍以上,无论如何,塔山阻击战的出色完成,使得锦州的解放没有阻碍,这值得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