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陶缸,上面的“鹳鱼石斧”,是图腾崇拜还是生殖崇拜

自说文史 2019-01-04 20:07:10

1979年大年初八的早上,河南省临汝县的李建安,在听说纸北大队阎村的人在苹果地挖出许多陶片后,匆忙赶往现场。经他发掘,此地共出现陶缸和尖底瓶13个,其中第12个陶缸上有鸟、鱼和石斧的图案。后来他与临汝县文化馆联系,几经折腾,这个带有图案的陶缸才最终收藏到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件陶缸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物,距今超过6000年。陶缸敞口、平底、有四个对称的鼻钮,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腹部一侧的画,约占整个陶器一半,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

由于这幅画中,鸟为鹳鸟,其嘴衔着鱼,旁边还有一柄石斧,于是被命名为“鹳鱼石斧图”。

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件陶缸意味着,早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不仅能够造出精美的彩陶,还能够使用不同颜料在陶器上作画,而且这些颜料可以在陶器上,历经六千多年而不灭,实在是技术高超。

从艺术角度来说,“鹳鱼石斧图”极具绘画性,它不仅如实地画出了鹳捕鱼的自然情景,而且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加工和创作。比如鹳的眼睛本来是很小的,但这里却把眼睛画的很大,差不多占了半个脑袋的大小,突出了鹳捕鱼时的神情专注。

另外,鹳鸟捕鱼,昂首挺胸,双喙叼着一条大鱼,六趾分开抓地,这是静;鱼儿的尾部模糊不清,说明鱼儿在无能为力地在摆尾,尾部快速摆动,故而模糊不清。这种静与动的艺术表现技巧,把老鹳捕鱼的场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

从文化角度来说,“鹳鱼石斧图”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是简单的写实画,而是有着深层次的表达。

有人认为,“鹳鱼石斧图”属于图腾崇拜。

鹳和鱼分别是两个部落的图腾,其中鹳图腾的部落打赢了鱼图腾的部落,而石斧则表示,墓主人生前曾用石斧打败鱼图腾的部落。

上古历史中,炎帝部落发源于陕西渭水流域,其后裔氐人国就是以人面鱼身为图腾,与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一致。而在当时,鹳图腾的部落,很可能是驩兜族,也叫驩头(欢头)族,《山海经》中的“欢头族”就是“有翼,鸟喙,食海中鱼”。

而黄帝的后裔中,有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而后来商朝、秦甚至汉也有玄鸟崇拜。至于石斧则是墓主人权力的象征。

还有人认为,“鹳鱼石斧图”属于生殖崇拜。

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人口多意味着生产多,所以当时人们都祈求多生子女,于是就产生了生殖崇拜,崇拜对象通常是多子动物,比如鱼、蛙;也有象征生殖器官的鸟等。时至今日,“鸟”“蛙口”依然用来指代男女生殖器官,也是一种证明。

闻一多先生也认为,“鱼是匹偶的隐语”,“以烹鱼或吃鱼寓合欢或结配”,“更复杂的就是将被动方面比作鱼,将主动方面比作一种吃鱼的鸟类,如鸬鹚、白鹭和雁。

也有人认为,“鹳鱼石斧图”属于追求复活轮回的思想。

瓮棺葬在仰韶文化前期比较流行,到了仰韶文化早期,也有墓地大量用瓮棺二次葬成人,其葬缸或者盆底部都有小孔。这件陶缸底部也有圆孔,所以有人认为它是瓮棺葬的葬具。

在当时的宗教信仰中,人死后会轮回复活,新生命就是从这个孔诞生。这个陶缸模仿着死亡与再生的女神,是精神象征的符号意象。据说原始人的思维中,人死后,灵魂还经常回来害人,为了让灵魂快点走,还要把肉身丢到野外给鸟儿吃。七天之后,肉被吃完,人们再把尸骨捡回安葬。

汉代人复活成仙的思想浓厚,汉画像石也有许多“鸟和鱼”或者“鸟吃鱼”的画,或许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当然,“鹳鱼石斧图”的内涵,争议很多,也有人认为就是普通的写实画,没有什么含义。你们觉得呢?

参考资料

汤丽萍《我国最早的陶画——“鹳鱼石斧图”欣赏》

邱东联《“鹳鱼石斧”图释》

郑洁祥《“鹳鱼石斧图”新论》

孙彦《“鹳鱼石斧图”题材象征意义辨析》

0 阅读:8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