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南博新展《琅琊王——从北魏到东晋》正式开放了,这里的琅琊王指的是北魏司马金龙。
420年,东晋为刘裕所灭,由于刘裕大杀皇族司马氏,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八世孙司马楚之,因为能力出众,就在江淮地带招兵买马,对抗刘裕。后来北魏大将奚斤攻打河南,司马楚之就投降了北魏。
由于司马楚之与刘裕建立的宋为敌,加之皇族身份,能力出众,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北魏皇帝拓跋焘很宠信重用他,封其为琅琊王。
司马楚之死后,他的儿子司马金龙袭爵,成了第二代琅琊王。
公元484年,司马金龙去世,葬在北魏都城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市。1965年,山西大同东郊白登山下石家寨村西出土了司马金龙及其夫人姬辰的合葬墓。墓之前被盗多次,但仍有《司马金龙墓表》、《墓铭》、《钦文姬辰墓铭》、石棺床、各式陶俑和木板漆画等450余件文物。在这些出土文物中,又以漆画屏风最有名。
漆画屏风尚存五件,每件高81.5cm,宽20.5cm,厚约2.5cm,上面所绘人物为帝王、孝女等,两面绘制,分上下四层。漆画内容很多,有取材于《列女传》的“虞二妃”、“鲁师春姜”、“启母涂山”、“孙叔敖母”和“卫灵夫人”等;有取材于《汉书》和《后汉书》的“班姬辞辇”、“李善养孤”、“李充休妻”和“素食瞻宾”;有取材于《诗经·小雅》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还有的取材于《韩非子》。
总之都是宣传传统美德之内容,和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一样。
实际上,不但内容相似,连绘画笔法都很像。此屏风上彩绘笔法细腻,人物须眉表情、衣带服饰、人物线条一丝不苟,其勾描与顾恺之笔法相似,实为北魏绘画的杰作。
北魏属于鲜卑族,司马金龙却是汉人,所以屏风漆画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元素,都是典型的汉族风格,尤其是人物衣饰。
当时女子服饰大多上身襦衫,下身裙装,襦衫以对襟为主,裙子往往拖地而行,衣裙间往往束一条围裳以便束腰。若是深衣,下摆还会裁制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旌旗而称为“髾”。为了美感,围裳内还会伸出长长的飘带,称为“襳”。 走起路来随风飘起,显得潇洒飘逸,被形容为“华带飞髾”。
这在《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都能看到。
身为汉人,可以想象,司马金龙身处异地的思乡之情,但他受异族重恩,有家不能回,只能把这份思念带入棺材中。这与当时北魏以孝治国,推行汉化的政策,及冯太后的支持有关,否则恐怕司马金龙万不敢如此。
多年做客在异乡,此身何日向南方?
一生痴绝犹未至,死后托梦到建康。
抛开绘画看书法,同样精美。漆画上的题文,主要是介绍故事内容,其文字方严劲挺,结构端庄,平正宽博,像楷书同时带有隶书风格,很显然是隶书到楷书的过度阶段,如此精美遒劲,实乃北魏难得的书法真迹。
正是因为珍贵,所以早在2002年,司马金龙漆画屏风被列为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
其实,在司马金龙墓中,许多文物都至为难得,像带有马镫的的陶马,骆驼俑、刻龙石雕柱础,摩羯海水纹八曲银长杯、波斯童子葡萄纹鎏金银高足杯,波斯磨花玻璃碗、蓝玻璃瓶等,都不失为精品。
当然,最壮观的应数陶俑群,不过南博只是展出小部分,看起来只有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