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太多惊人的相似,现代人读历史,每每叹息,南明的条件是比南宋好太多,为何南明就没能守住半壁江山呢?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南明的优势。
首先,明朝的卫所制度,使得南明的兵力比南宋强很多。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制度,全国遍布驻扎兵丁的卫所,直到今天还有中卫、天津卫、威海卫等名称流传下来。明朝灭亡后,南明名义控制的军队数量在100万人左右,及时存在虚报数量领空饷的情况,军队人数也不会少于70万人,除去老弱残兵,能战斗的江北四镇和武昌左良玉部军队数量不下50万人。北宋的军制则是“强干弱枝”,东京周围驻扎绝大多数兵丁,地方军队——厢军数量少、战斗力也差。金人灭亡北宋后,宋高宗南京即位,一路南逃,根本不能收拾可以战斗的国家军队,最后被迫使用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岳家军、韩家军,这些军队或者是私人军队或者是国家军队转变的私人军队,总之,南宋初年,国家正规军是没有的。
其次,政府机构的完整性。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位,但仍旧以南京为国都,以北京为行在。保留一整套的中央政府班子在南京,包括中央六部、通政司、大理寺、都察院等机构。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后,南京的中央政府就是现成的,可以立即迎立皇帝指挥全国。北宋虽然建立东南西北四座京城,但是中央政府机构却只有在东京才有,东京陷落后,北宋相当于被斩首;赵构在南京即位建立的政府班子连草台班子都算不上,能否获得以及多久才能取得其他地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都很难说。
第三,敌人的力量与意念。灭亡明朝的李自成,在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还向崇祯皇帝要求封他为西北王,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打算,进入北京后也没有一整套的政策。清朝入关后,很多王爷贝勒也是想找抢劫一番,返回北方;多尔衮虽然力主占领北京,但对占领黄河以南还是没有信心的。北宋灭亡时,金人是已经有灭亡辽国经验的,除恶务尽,追逐辽天祚帝是不遗余力最后俘虏天祚帝。对于宋高宗也是“搜山检海捉赵构!”吓得宋高宗性功能障碍,最后被迫传位给太祖系;吓得宋高宗一路南逃到福建。金人还扶植伪政权,张邦昌政权和伪齐政权的相继建立就是金人统治中原的战略性意图,金人灭宋比清朝入关的战略意图要强很多。
第四,盟友的支持。封贡体系虽说是中国历史上一贯的政策,但是真正得到很好执行的其实是明朝。明朝为了维护封贡体系,派兵抗倭援朝;朝鲜、越南、缅甸、琉球等国也纷纷效仿中国进行儒家教育,遵守“事大主义”的国际规则。所以,朝鲜(朝鲜一直祭祀明朝皇帝直到清朝末年,训练士兵准备配合明朝的北伐)、越南、缅甸甚至日本(郑芝龙有打算从日本借兵,日本幕府将军也同意了,隆武皇帝怕引狼入室拒绝了)在明朝灭亡后,也是很长时间都是支持南明的(永历皇帝最后被缅甸出卖是很后来的事情了,不是南明初期和南宋初期的讨论范畴)。宋朝实力一直很弱,一直也没有建立起来很强的封贡体系,越南也是在北宋时期脱离中国版图,还时不时北伐宋朝一下;大理国、西夏国都巴不得从北宋灭亡的时期趁乱分一杯羹。所以,南明的盟友是优于南宋的。
综上,南明初期比南宋初期的优势真实好的不能再好,有兵、有政府、有盟友而且敌人的战略还不清晰。但是南明生生的把一把牌打烂了,短短二十年就将南明半壁江山丢光,皇帝被杀。据笔者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没有一个正统的皇帝。在任何一个时代,统治者的合法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北宋的近支皇族除赵构外全部被金人一网打尽,押送往金国故地囚禁。赵构作为宋徽宗的亲儿子、宋钦宗的亲弟弟,自然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南宋内部没有人怀疑过赵构即位的合法性,也就减少了夺位内乱。明朝由于崇祯帝自杀,三个皇子没有到南京。福王朱由崧作为崇祯皇帝的堂兄在没有三位皇子的情况下,的确是合法的继承人。问题就是这个前提的存在,政敌生生编造出了“南京太子案”,让一个叫王之明的年轻人假扮太子,动摇弘光帝(朱由崧)的合法性,引发了武昌左良玉起兵“清君侧、迎太子”的内战,直接导致江北防线的空虚,清军趁着南明内战,一举占领南京,俘虏弘光帝。其后的“鲁监国”、“隆武帝”都是疏远皇族,鲁王、唐王和崇祯帝的关系要从朱元璋算起,如果他们能称帝,那么所有的皇族都可以称帝。于是爆发了“鲁监国”和“隆武帝”的内战,造成了郑成功更加倾向于“隆武政权”对“永历政权”不太感冒,不太配合的局面。南明的各支力量不能形成一个整体,使得清军逐个击破。
其次,皇帝的个人能力也不同。弘光帝据史书记载就会大修宫殿,搜罗美女,卖官鬻爵。《拉郎配》这个戏剧就是讽刺弘光帝广宣美女,江南富户为了女儿的幸福,急着把女儿嫁出去,才出现了拉郎配的故事。隆武帝虽然有“抚贼抗虏”的政策,但是受制于帝位不正,受制于郑芝龙的挟持和清军的迅速南下,一年就旋即灭亡,没有什么作为。鲁监国急于和隆武帝争夺皇帝位子,不惜兵力攻击杭州,失败后退入海上。永历帝作为崇祯皇帝的堂弟,即位名正言顺,但是第一,他即位较晚,他在即位的时候,南明已经失去了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第二,永历帝即位后也开展了与“隆武帝”弟弟“绍武帝”的内战,消耗了实力。第三,永历帝本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抗清政策和政治手腕,先是依靠明朝在湖广、云贵、两广的地方政权,后是依靠大西军的归顺,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队伍,始终没有自己的班底。宋高宗则是逐步收拾残局、重新建立军队,并剥夺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军权,力排众议要求和谈,还是颇有政治战略和政治手腕的。
第三,明末党争,造成的人才分流。
宋代一直善待知识分子,传说宋太祖曾在太庙立下一块碑,要求后世皇帝善待柴家(宋太祖的老东家后周的皇族)、不杀士大夫。有宋一代,士大夫的待遇是很好的,宋朝为了维持士大夫的待遇不得不重视商业,并且科举取士也较历代数量为最,录取的人多了,没有那么多的官职就发明了“官职、知事和差遣”。官职和俸禄挂钩,并不管事,知事才是真正的职务,比如知县,比如提刑按察使,差遣则是殊荣大学士的名头。总之国家重视士大夫的待遇,虽然有司马光、王安石关于变法与否的新党旧党之争,但是没有打板子杀人的事情发生。北宋灭亡后,知识分子大都跟随宋朝政权南逃,李清照就是如此。金人强迫张邦昌称帝,金人一走张邦昌就归还政权给宋朝;金人扶植的刘豫建立伪齐,就没有像样的知识分子加入这个伪政权。
明朝的知识分子则不好过。朱元璋对自己儿子都封亲王,对于功勋武将都封公、侯、伯爵,且世袭罔替,对于给自己打工的知识分子则是薪俸微薄,清官像海瑞,当了一辈子官死了都没钱买棺材,而且动不动拨皮实草,枭首示众,传首九边。明朝末年的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直接帮助了努尔哈赤的崛起,并且互相的党争,最终造成知识分子的离心离德。很多知识分子在清朝入关后,积极求取功名,帮清朝出谋划策,坚持建议多尔衮南下一统江山。钱谦益作为明末东林党大儒,被阉党迫害,对明朝没什么感情,清军一到南京,这个明末东南士人领袖就投降了清朝。
综上,南明的优势更多的是客观上的优势,南明的劣势则更多是人和上的劣势。南宋在惊乱过后,迅速稳住了阵脚,南宋国祚得以延续。南明则因为人和上的失误屡次内战,战略混乱,汉奸辈出,得以把一手好牌打烂,迅速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