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人,宋代的朱熹说他是:本朝人物第一。
黄庭坚说他是:当时文武第一人。
元代元好问称赞他:求之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人物。
清代纪晓岚说他是: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
近代梁启超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一个曾国藩,另一个就是他。
能让历朝历代一流人物如此称赞,这个人究竟有多牛呢?
公元1044 年,滕宗谅因为御史的弹劾被贬到岳州,从守边大员沦落为边城小市长,降薪降职,还背着个挪用公款的污名,换了谁心情也不会好。
一年后,滕宗谅将这个破败的小城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还用民间集资把城门口的岳阳楼翻新了一下,在上面刻上唐代以来的文人诗赋。
万事俱备,只差一篇优秀的宣传稿了。
滕宗谅给好友们群发了征稿的邮件,附加一副《洞庭秋晚图》,这些好友不乏欧阳修、尹洙这样的文坛和政坛大佬。
其中一位大佬收到信,却迟迟不肯动笔。
他和滕宗谅可谓出生入死,同进同出的挚友,20多岁同中进士,30多岁同在泰州为修复捍海堰出力,还曾同在边境抗击西夏,如今遭遇政坛风波,双双陷入人生的至暗时刻。
这篇文章对他和滕宗谅而言,都意义不凡。
他拿起笔,思绪飞到青少年时代,那时他在洞庭湖一带读书,常常看到这样壮丽的画面: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若是在阴雨绵绵的日子登上这岳阳楼,看着阴风怒号、浪涛汹涌的湖面,商人旅客无法前行,这种情景难免令人心情郁闷,“感极而悲者矣”。
而在春和景明的日子,洞庭湖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又让人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然而他真正想告诉滕宗谅和其他如今遭遇坎坷的好友的是,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并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心境,而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因为心怀天下,所以不因自身的遭遇而悲愤,无论身在何处,都应以国事为重。
他在文中发出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很少人注意到结尾的这句: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我们能想象他在说这句话时内心的孤独和坚定。
他是对自己的挚友呐喊,还是自言自语呢?
滕宗谅将这篇文章刻在岳阳楼,书法出自当时的大书法家苏舜钦,篆刻者是另一位书法家邵竦,楼、记、石刻和书法,被称为四绝。
而这篇记,无疑是响彻古今的绝唱,它就是《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那位北宋士林领袖,无数士大夫的偶像,千古牛人——范仲淹。
02
小时候,有人问范仲淹,你的梦想是什么?
范仲淹自信地说:要么当宰相,要么当个良医。
古代的读书人,十个有九个的梦想是当宰相,剩下的一个想做隐士。但是范仲淹却不一样,即使做不成宰相,他也宁愿做个用世的良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治病救人,范仲淹不是说着玩的。
那时他在长白山上的一座寺庙读书,每天和室友煮一锅粥,等粥凝固后划成4块,每天早晚取两块,加点盐和咸菜就吃了,整整吃了三年,给寺庙省了不少伙食费。
其实他的父亲虽然官不大,但还没有穷到吃不起饭的地步,只是他从小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
青年时代,范仲淹看到家里的兄弟们铺张浪费,忍不住劝说:老爸赚钱不容易,你们怎么这么大手大脚呢?
没想到他们反而训斥他:我花自己家的钱,要你这外人来管?
范仲淹大吃一惊:这不是我的家吗?难道我是垃圾桶捡来的?
他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亲生父亲早在他2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由于生活所迫改嫁到朱家。
虽然继父待他视如己出,还供他读书旅游,但终究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年轻气盛的范仲淹一怒之下,背着琴离家出走。
母亲担心他想不开要去当流浪歌手,连忙派人追上他,他头也不回地说:等我考上进士,就来接母亲去享福!
范仲淹来到当时的名牌学校——应天府书院读书,这是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师资和学校设施都是一流水平。
范仲淹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为此他发奋苦读,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冬天里为了让自己提神,他就用冷水洗脸,伙食依旧是稀饭咸菜,省钱还省时间。
一名官二代同学实在看不下去了,偷偷跟自己老爸说:我那同学范仲淹实在太可怜了,能不能帮他改善一下伙食?
范仲淹知道却坚决拒绝了,他说:我怕自己吃惯了好东西,以后喝粥就觉得苦了。
他以颜回为偶像,一箪食一瓢饮也丝毫不觉得苦,相信自己一定能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
睢阳学舍书怀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公元 1015 年,26岁的范仲淹终于考中进士,接母亲一起前往任职的广德军(安徽广德)奉养,一同考中进士的还有后来他的一生挚友——滕子京。
03
初入职场的范仲淹,就开启了“不怕得罪人”模式。
他的职位主要是管理监狱诉讼,审理案件的九品芝麻官。
面对官威十足的顶头上司,范仲淹不卑不亢,坚持原则,常常跟上司争论得面红耳赤。
这还不够,回到宿舍,范仲淹还要把二人的聊天记录一笔一划地记录在屏风上,公式于众。
这种刚正不阿的勇气,贯穿了范仲淹一生,后来仕途中三次被贬,都是因为这种舍身忘死的精神。
出身底层,从小经历坎坷,使得范仲淹对民生疾苦深有体会。
一般人来到江边,只知道去找个饭店,品尝一下美味的鲈鱼。而范仲淹却看到了渔人在风浪中冒着巨大风险捕鱼的艰辛。
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33岁那年,范仲淹在沿海的泰州担任一名监督盐税的小官,在这里,他与腾宗谅重逢,又结识了后来的政坛盟友富弼。
泰州临近东海,附近的农田和民宅时常遭遇海潮侵袭,土地盐碱化严重,唐代修筑的一段捍海堤年久失修,无法抵制自然灾害。
这件事本来不归范仲淹管,但他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忍不住越职给上级领导上书,建议修复海堤。
江淮漕运使张纶委派他和腾宗谅共同负责修筑捍海堤。
这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一开始动工就遭遇罕见的暴雨,导致人员伤亡。然而两人从容不迫,意志坚定,经过将近三年的努力,这段长达70多公里的海上长城最终修成,沿海的百姓得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后来人们将其中一段海堤成为“范公堤”,一直到现在还在造福于当地居民。
工程还没完成时,范仲淹的母亲突然离世,他不得不卸掉职务,回到南京应天府为母亲守丧三年。
恰好晏殊此时留守南京(宋朝为河南商丘),慧眼识人的他一下子就被范仲淹的才华吸引,热忱地向他发出一封邀请:应天书院校长了解一下?
回到母校,范仲淹来不及发表“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演讲,立即进入工作狂模式。
为了方便工作,他索性搬到学校,和学生同吃同住。给学生指定了严格的作息表,还时常突击检查,大半夜闯入宿舍,看看哪些学生没有晚自习却在偷懒的。校长以身作则,带头吃苦,学生怎么敢不努力?
作为基层官员,范仲淹的待遇并不高,但他却慷慨地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那些贫困的学生,泰山学派的创始人孙复就曾受过范仲淹的资助,为了让他安心读书,不被生活所累,范仲淹不仅提供生活费,还给了他一份兼职,让他能够赡养母亲,不至于辍学。
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应天书院学风整顿,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培养了一批卓越的学子。
04
公元 1028年,范仲淹在晏殊的举荐下担任秘阁校理,成为人人艳羡的京官。
一来到京城,正赶上刘太后大寿,太后要求宋仁宗带领群臣在前殿为她祝寿。
仁宗年少即位,太后垂帘听政近10年,如今仁宗早已成年,太后却还没有放权的意思。
范仲淹立马坐不住了,他挺身而出,慷慨激烈地说:皇帝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理,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
这意思直白得,就差直接把太后送养老院去了。
太后果然气得说不出话来。
晏殊急了,赶紧给范仲淹打电话:你说话也太直了吧,这样会连累我这个推荐人的。
范仲淹理直气壮地说:我受到您的推荐,常常害怕不能履行职责,给您丢脸,没想到今日却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您。
晏殊被顶得哑口无言。
随后,范仲淹又洋洋洒洒给太后写了一封信,要求太后还政于仁宗,太后没有回复,范仲淹自觉无趣,于是请求外任。
这是范仲淹第一次被贬。
刘太后死后,宋仁宗终于得以亲政,他对当时范仲淹的大胆直言印象深刻,便将范仲淹调回京城担任右司谏。
好巧不巧,这回又碰上皇帝一桩棘手的家务事。
事情的导火线是郭皇后失手打了宋仁宗。
那日宋仁宗和两位美人在花园散步,左拥右抱,心情甚好,谁说碰上了郭皇后,皇后被情敌激怒,妒火中烧,顾不上自己一国之母的身份,二话不说冲上前,准备揍那两个妖艳贱货。
仁宗上前阻挠,脖子上活活挨了她一巴掌。
一国之君当众被打,这还得了!
仁宗对这位刘太后强行安排给他的皇后本来就不满,打算废掉郭皇后,宰相吕夷简和郭皇后有些过节,就趁机煽风点火,鼓励宋仁宗废后。
范仲淹和其他谏官围堵在宫门外,唾沫横飞地斥责被推出来挡枪子的吕夷简,要求跟皇帝当面上奏。
吕夷简笑眯眯地说:领导下班了,你们明早再来吧。
第二天范仲淹和谏官们再次来到门外围堵,谁知不但没有见到皇上,还收到一纸通知:你们被解雇了!
就这样,范仲淹光荣地迎来第二次贬谪。
在去睦州的路上,范仲淹依然自信地作诗道:
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 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 ——《谪守睦州作》他在地方上兢兢业业,勤政为民,政绩斐然,很快又被调回京城,升为天章阁待制。
被贬两次,也该变得圆滑点,做个职场老油条了吧?
对不起,范某人做不到。
这一年郭皇后意外暴死,曾去探望的内臣阎文应难脱干系。
范仲淹决心揭发阎文应,出门前跟儿子交代:吾不胜,必死之。
所幸阎文应罪有应得,很快被贬谪岭南。
吕夷简和郭皇后有过矛盾,他心虚地警告范仲淹:你是侍臣,不是谏官,乖乖陪皇上吟诗赏月就行了,别给我瞎捣乱了。
范仲淹怒目圆睁:提醒皇上做个明君,就是侍臣的职责!
碰上这么个刺头,吕夷简头都大了,他心生一计,将范仲淹调到政务最繁忙的开封府,想让他忙得没空掺和朝廷大事,最好再犯点错误,好把他赶出京城。
老奸巨猾的吕夷简最终失算了。
来到开封不到一个月,范仲淹就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封人民争相送锦旗,称赞他:朝廷无事有范君,京城无事有希文。(范仲淹的字:希文)
多才多艺的范仲淹百忙之中,还抽空画了张图,图上惟妙惟肖地画了上百位官员的人物写真。
他指着那张图跟宋仁宗说:这个是走后门,这个是关系户,这个是破格升迁的……
他还劝皇帝:人事任免的权力不能全交给宰相,不然整个朝廷都是宰相的人了!
吕夷简在一旁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他气急败坏地跟宋仁宗说:皇上,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
宋仁宗一听到“朋党”二字,心里就开始发怵,唐朝牛李党争的前车之鉴就在不远处,他不能不警惕。
就这样,范仲淹在48岁这一年,第三次迎来他的贬谪之旅。
这一次,范仲淹的人格力量一呼百应,吸粉无数。
众多士大夫冒着丢掉铁饭碗的风险挺身而出为范仲淹说话,首席迷弟欧阳修甚至因为岳父反对范仲淹,不惜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岳父拉黑,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最终欧阳修和尹洙也跟着被贬,他们却以自己是范仲淹的同党为自豪。
在贬地饶州,梅尧臣寄来一篇《灵乌赋》,将他比为能预卜吉凶的灵鸟,世人不理解他,反而认为他的叫声不吉利。
梅尧臣还善意地建议他:哥,要不以后还是谨慎一点,不要瞎说话了吧。
范仲淹回了一篇《灵乌赋》,经历三次贬谪,他依然意志坚定,无怨无悔地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句追求言论自由的呐喊,比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那句“不自由,毋宁死”整整超前了700多年。
这8个字,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
05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绝无仅有的一首边塞词,雄壮悲凉,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首词作于范仲淹主持防御西夏军事的时期。
画面的开始,是一副有别于中原的塞外秋景,因为太过萧条和寂寥,连大雁飞来都不想停留。
边塞特有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响起,群山包围中,一座座孤城城门紧闭。
守边的战士离家万里,守卫边境,没有立功之前不作归家的打算。
天冷了,远处传来羌管悲凉的声音,长夜漫漫,难以入眠,将军愁白了头发,将士流尽了眼泪。
公元1040年,在与西夏的三口川战役中,宋朝惨败,朝野震动,暴露了北宋重文轻武政策下军事的不堪一击。
安抚使韩琦主动推荐有才干的范仲淹接任陕西都转运使。
范仲淹虽是文官,却知人善任,他提拔和重用了狄青、种世衡等一批名将,并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积极筑城修寨,加强边防。
同时发展边境贸易,召集流民入城,将一批原本是朝廷忧患的边民变成御边的力量。
在范仲淹的精心治理下,边境军政焕然一新,西夏兵警惕道:这个小范肚子里有点儿东西,不像之前那个老范那么好欺负,可得小心了。
当地人作民谣歌颂他和韩琦: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主持西北边防将近4年,范仲淹鞠躬尽瘁,尽心尽力。
作为一名文武双全的能臣,范仲淹武能带兵作战,文能写诗作赋,抽空作个小词,就流芳千古,还开了豪放词的先河。而他写起婉约词来,连婉约派天后李清照都要献上膝盖。
他写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李清照的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是从这句演化而来。
更有名的是这首《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不需要过多的笔墨注解,那塞外江南的景象,军人思乡的惆怅就已扑面而来。
06
庆历三年,8岁的苏轼在四川眉山的乡校读书,老师们争相传送一首叫《庆历圣德颂》的诗,诗里面提到韩琦、富弼、欧阳修等11位士大夫给年幼的苏轼留下深刻的影响,也为他后来追随和师从欧阳修埋下了伏笔。
范仲淹和韩琦在从边塞返回京城的途中读到这首诗,虽然这首诗极尽所能地对范仲淹大吹彩虹屁,把他捧得跟个圣人一样,但范仲淹却拍着大腿,气鼓鼓地对韩琦说:我们的大事,恐怕要败坏在这种怪人手里了!
这件大事就是后来影响了王安石变法的庆历新政。
主持庆历新政,将范仲淹的个人声望推到了顶峰。
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北宋建国将近百年,富足繁荣的表象之下危机四伏。
范仲淹很早就意识到,国家积弊重重,内有天灾人祸,农民起义不断,外有辽、西夏等强敌虎视眈眈,而朝廷官员冗杂,入不敷出,人民赋税压力巨大,各种社会问题互相交织,矛盾一触即发。
早在应天府为母亲守丧的时候,他就给当时的宰相王曾写了万言书,陈述改革意见,也因为这封万言书得以进入京城权力中枢。
经过多年宦海沉浮,范仲淹的改革思想日渐成熟。
公元1043 年,宋仁宗在天章阁面见了富弼、韩琦、范仲淹等心腹大臣,询问改革意见。
范仲淹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在这份奏章中,范仲淹具体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建议。
随后,他被授职参知政事副宰相,全面主持改革事宜。
改革在广大士人的欢呼声中开幕,却很快遭遇巨大阻力。
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天堂,却也养了一大批碌碌无为的寄生虫,这些数量庞大的庸常官员拿着高薪,却不做事,甚至贪污腐败。范仲淹直接拿这些人开刀,没能力的,靠关系的,拼爹的通通滚粗,让有能力的人上!
改革就像分蛋糕,触及了某些人的利益,自然要被群起而攻之,何况范仲淹动的是很多人的蛋糕。
政敌来势汹汹,手段卑劣,那个写了《庆历圣德颂》的石介被用心险恶的夏竦恶意报复。
夏竦安排了一名女奴卧底在石介身边,模仿他的笔迹,将石介与富弼的书信中一句话恶意篡改,变成商议谋反的意思。
舆论哗然。
再加上朋党之论又一次兴起,仁宗对范仲淹的信任开始动摇。
富弼、范仲淹、韩琦等人惴惴不安,相继请求出任外官。
随着改革派核心人物的失势,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然而庆历新政虽然失败,许多政策仍然延续了下去,有些甚至为王安石变法所吸收、改良,用于当世。
政府和民间大力兴学,培养和选拔了一批批忧乐为天下的士大夫,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则超越了时间,成为令人向往的北宋士大夫精神的代表。
07
公元 1050年,江浙一带出现罕见的严重饥荒,民不聊生,流民四处逃逸。
而在范仲淹担任知州的杭州,政府却大兴土木工程,修建寺庙,还举办龙舟会,一派忙碌的景象。
有人向朝廷参奏,说范仲淹不顾人民死活,饥荒之年不救荒,却劳民伤财,搞的跟过年一样。
范仲淹笑而不语:这叫发展第三产业,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范式经济学了解一下?
范仲淹根据杭州人民信佛和爱看龙舟赛的特点,趁着饥荒之年劳动力廉价,鼓励兴建寺庙,增加就业。
举办龙舟赛可以带动旅游业,刺激消费,增加人民的收入,缓解就业压力。
在范仲淹的苦心经营下,受灾严重的杭州流民数量减少,经济逐渐回温。
晚年的范仲淹,仍在地方上发光发热,造福于民,真正践行着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
他曾在苏州买了一块地,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将来你们家必定能出一大批公卿啊!
范仲淹立马想到:既然是块宝地,那么在这儿修建学府,岂不是能出更多公卿?
于是这块地就被他用来盖成学校。
他还热心资助贫困的官员,自掏腰包为死后两袖清风的官员包船,护送家小和灵柩回乡。
而对待自己,则自始至终节俭和严苛,
公元 1052 年,范仲淹在徐州逝世,年仅64岁,死后遗书唯提国事,无一字是为家人向皇帝争取恩泽。
宋仁宗在他的墓志上亲笔题字:褒贤。
对于范仲淹的一生,再多的溢美之词都显得苍白,我想对于他,最贴切的评价莫过于他贬谪睦州时为严子陵立祠堂所写的文章中那句: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