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和父亲必须死一个咋选?大臣妻子一句话解决,自此诞生一成语

明月讲史 2023-12-21 16:10:02

“女朋友和妈妈同时掉水里你救谁?”

“父亲和丈夫中间必须死一个怎么选?”

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千古难题婆媳关系,一个是爱人和父母谁亲谁疏,无论问谁估计都会被难住,因为明眼人知道,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谁会游泳不需要被救,或者同时救丈夫和父亲,而是在你心里,这两个位置上的人孰轻孰重,在必须二选一的情况下,选谁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伤害。

聪明人怎么回答?聪明人不回答。

第一个问题属于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如非刻意估计也不会发生,第二个问题就不一样了,它真实发生过,女主角陷入两难境地,最后母亲一句话解决,还因此诞生了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丈夫和父亲必须死一个的难题发生在春秋时期,《左传》记载了这件事,当时郑国的国君为郑厉公,他要杀的人是郑国大夫祭仲,执行这个命令的是祭仲的女婿雍纠,为难的就是雍纠的女儿雍姬,人物关系理清楚,现在来探究郑厉公好好的为什么要杀祭仲?

在不清楚完整的历史背景之前,其实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一个是君主,一个是大臣,事情发展到君主要杀大臣的地步,无非就是两种原因——

第一种,大臣为武将,功高震主,飞鸟尽良弓藏,尽管这个大臣并没有反抗的私心,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消除威胁,就会想办法杀掉大臣;

第二种,大臣为文臣,虽然没有武将手握兵权的直接威胁,但这个文臣与君主有矛盾,或者是倚老卖老教训君主,或者是意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也有可能是君主认为这个大臣的存在影响自己独揽大权,总之,不是双方有矛盾就是一方看不惯对方。

回到这个故事里,被杀的大臣祭仲不是武将,是一个文臣,而且是一个辅佐几代君王的文臣,甚至要杀他的郑厉王也是祭仲辅佐上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厉王要杀祭仲似乎有点不知好歹,还是说这背后另有隐情?

其实还是嫡长子继承制的问题,这一制度在商朝已有雏形,直至周朝明确规定嫡长子继位,其他儿子没有机会。

郑厉王就不是嫡长子,他是郑庄公的次子,在他之上,郑庄公已经有一个嫡长子名为忽,忽的母亲是郑庄公的妻子邓氏,生下忽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忽成为名正言顺的太子,并且在郑庄公去世后登上王位,是郑昭公。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既然郑昭公已经成为郑国国王,为什么郑厉王还会即位,难道郑昭公遭遇不测或者重病身亡,又没有嫡长子,所以才会传位于自己的弟弟吗?

都不是,郑昭公不仅活得很好,而且他也是由祭仲辅佐上位的,后来因为弟弟突也就是郑厉公的母家威胁,担心自己小命不保,郑昭公主动逃跑,才让突即为成为后来的郑厉公。

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当初他们的父亲郑庄公娶了忽的母亲邓氏后,又娶了突的母亲雍氏,雍氏是宋国有名的贵族,势力很大,虽然雍氏并非嫡妻,但她生下的儿子突算是庶长子,只要除掉太子忽也算是名正言顺。

这里要说一下,当初郑庄公迎娶妻子邓氏,是委派祭仲到邓国作为使者,后来邓氏又生下太子忽,不论是从关系远近还是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祭仲都天然地站在了太子忽这一边,自然对郑庄公的其他儿子不熟悉或者说敌视。

另一边,太子忽虽然在祭仲的拥护下登上王位成为郑昭公,但他根基尚浅,公子突的母亲雍氏仍然存着要自己儿子上位的想法,说服自己的娘家将祭仲诱骗到宋国,扬言如果不转而拥立公子突为新君,就杀了他。

祭仲此人,历经几代王朝仍然被君王信任,并非固执之辈,在生死威胁面前,虽然并非心甘情愿但还是答应了下来,在郑国的郑昭公听说这件事,知道祭仲的权威其实比自己更大,慌忙逃走了。

郑昭公既逃,祭仲其实少了一个大麻烦,回国后按照诺言拥立公子突成为郑厉公,从王位更迭的速度就能看出来,有时候当君主还没有当大臣来得稳固,可以说是流水的君主铁打的大臣,新上任的郑厉公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掌握朝政,祭仲仍然把持大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厉公找到祭仲的女婿雍纠,与他密谋除掉祭仲,这件事被雍纠的妻子雍姬听到,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父亲,她感觉为难极了,选择哪一方都将辜负另一方的性命,踌躇不决下雍姬决定回家问问母亲。

雍姬的母亲与丈夫祭仲相伴几十载,自然不是无知妇人之流,她看出女儿似乎有心事,面对雍姬“父与夫孰亲?”的疑惑,她从母亲的角度出发认真回答了她的女儿: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意思十分明了,任何人都可以是你的丈夫,但父亲只有一个,丈夫怎么比得上父亲呢?

听母一席话,雍姬豁然开朗,将丈夫雍纠准备密谋杀掉父亲的打算告诉父亲,祭仲得知后,先下手为强杀了雍纠,还将尸体摆在周氏的池塘边,意思不言而喻。

郑厉公看到雍纠的尸体便明白了一切,命人收殓雍纠的尸体带着一起离开郑国,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哥哥郑昭公当初逃离郑国的情景。

国不可一日无主,郑厉公走了,郑国还是得有一位新的君主才行,这时候祭仲想到了当初主动离开的郑昭公,派人重新迎回了他,郑昭公又成为新的郑国君主,不禁让人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件事发生后,后人对选择父亲抛弃丈夫的雍姬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女子出嫁从夫,雍姬这么做不符合三从四德,有人觉得父母生养之恩乃是世上最难回报的恩情,当然选择父亲。

雍姬母亲的回答被后人提炼出一个成语:人尽可夫,原本没有什么歧义,但后人望文生义,渐渐用来形容不守贞节的妇女或者靠卖身为生的妓女。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当我们处于雍姬的角度,选丈夫,父亲就得死,选父亲,丈夫就得死,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只看站在哪一方罢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自古忠孝两难全,三国徐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徐庶原本是刘备的谋士,甚至诸葛亮也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但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到,曹操写信告诉徐庶必须离开刘备转投曹营,徐庶当下也身陷两难境地。

刘备是徐庶一心追求的明主,曹操那里又扣押了母亲,最后,徐庶还是挥泪告别刘备走向曹营,只是此后再也不发一言,用行动表示自己虽然投奔了曹操,但内心还是向往刘备的。

当我们将角度转换到徐庶,就会发现,无论选择哪一边,徐庶的内心都不会安宁,这就是忠孝两难全。

不管是在主公和母亲之间抉择,还是在父亲和丈夫之间抉择,最难的往往是需要做决定的那个人,无论选择哪一方,都注定会辜负另一方,世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有时候根据一件事评判一个人其实并不准确,说不定他在那件事里正处于两难困境,选择哪个都是错。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两难的事吗?

0 阅读:123

明月讲史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