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鼎鼎大名的5位世界富豪,沈万三垫底,排首位的很耳熟

夜莺歌声凄凉 2025-02-03 12:29:06

【前言】

金钱,那对每个人可都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呢。不过,不一样的人在面对金钱的时候,常常会呈现出差别很大的态度来。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某些富豪,他们的致富途径以及对待钱的看法,形成了一种有意思的对照。

和珅与刘瑾,凭借手中权势大肆敛财,将政治视作自己的敛财手段。宋子文和伍秉鉴,借由特权起家,利用官商勾结来赚取巨额利润。然而沈万三,却是凭借正规的商业经营积攒起财富。他们各不相同的人生历程,犹如一个微小的映射,体现出那时社会的各类问题。

【和珅:依靠皇权敛财】

在 18 世纪中叶,也就是清朝乾隆在位的时候,满族的和珅在朝廷中开始显露头角。他靠着出众的政治手段,再加上对乾隆皇帝的巴结讨好,最后变成了皇帝的亲信重臣,在朝廷中权势极大。

和珅这人阴险狡诈,还特别爱嫉妒别人,可表面上老是装出一副恭恭敬敬、谦逊有礼的样子。他心里明白,想得到乾隆的信任,就得把自己的忠心表现出来。所以,他常常向乾隆皇帝讨好巴结,把自己最喜欢的玩意儿送上去,以此表明自己对皇帝的尽心伺候。乾隆还真就挺满意,对和珅更加信任了,还让他去处理朝廷的重要事务。

和珅获皇帝信任后,那权力就跟滚雪球似的猛涨。他心里清楚,得趁着乾隆还在位的时候,赶紧积累财富,免得皇帝归天之后,自己被清算。就这样,和珅彻底不再遮掩自己那贪婪的嘴脸,拼命收受各地官员送来的大把贿赂。他故意拖延官员的任免流程,接着以此来逼迫他们交出金银财宝。有些官员为了能谋个一官半职,居然连自家好几代人的积蓄都拿出来送给和珅。

和珅的那些亲家们凭借着他的关系,一个个都谋取到了高官厚禄。他们竟然还明目张胆地跟地方官员放话:“咱就是来弄点死后买棺材的钱。”地方官员为了能让他们把苛捐杂税给放宽些,只好纷纷递上贿赂。和珅这一家子这般堂而皇之地搜刮钱财,着实令人惊愕不已。

乾隆驾崩后,嘉庆帝登上皇位,和珅的好时光也就此到头了。嘉庆帝极其厌恶和珅父子,责令对他们贪污的罪行进行彻底清查。果不其然,在和珅的府邸里,搜出了将近价值10亿两白银的财物,这比当时国库15年的收入总和还要多。和珅这个大肆贪赃枉法的大奸臣,最终掉进了自己挖的金钱大坑里。

【刘瑾:依仗权势敛财】

和和珅差不多,明朝的宦官刘瑾也是靠着攀附君权从而飞黄腾达的典型人物。

刘瑾打小就跟在皇帝身边,特别受皇帝的宠爱和信任。他老是能弄来让皇帝高兴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鸟兽。刘瑾还特别清楚怎么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对皇帝那是百般讨好,皇帝说啥他听啥,从来不插手朝廷政事。皇帝对他的信任都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程度了。

刘瑾在获得皇帝的完全信任后,便着手大肆敛财。他凭借自身的关系与影响力,对朝中大臣进行要挟,就连各地的官吏都得向他献上重礼,要不然就不让他们面见皇帝。就这么一阵子,刘瑾收受的贿赂堆积如山,所拥有的财富难以估量。

刘瑾这家伙压根不知道收敛,他不过是个内廷的小太监,却敢在外面毫无顾忌地敛财,这可严重踩到了皇权的红线。可那爱摆谱的皇帝呢,还沉浸在刘瑾花言巧语带来的那点乐子中,对刘瑾的种种恶行完全装作没看见。

刘瑾这人呐,因为贪婪,落了个凄惨的下场。有一回,皇帝让刘瑾呈上一只活鹤,可刘瑾手里压根儿就没这种珍稀禽类。这可把刘瑾急得团团转,这时,他的心腹出了个主意,说去皇宫的藏鹤园偷一只鹤,好拿去应付皇帝。哪承想,这偷来的鹤没多久就死了。皇帝为此大发雷霆,彻查之下,刘瑾的种种罪行都被查了出来,最后把他凌迟处死了。刘瑾就这么因为自己的贪心,名誉扫地,成了遗臭万年的罪人。

【宋子文:依仗特权发迹】

在 1920 年代,国民政府于广州组建起来后,宋子文依靠自己在国民党当中的影响力,曾两度担任财政部长,进而成为了国民政府核心决策人物当中的一员。

宋子文拥有经济特权,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瞅准国民政府财政支柱尚不稳固的当口,打算亲自投身商海,妄图从中获取利益。1934 年,宋子文在担任财政部长之时,集资兴办了中国建设银行。

在宋子文的把控之下,建设银行拿到了诸多优惠政策。政府机构的存款得放进建设银行,这让它的存款数额快速增多,而且还准许其发行银行券。宋子文凭借自身的政治影响力,硬性要求各地商人把钱存到建设银行里,要是不照做,就不给他们发放商业许可证。

在把建设银行的根基打牢之后,宋子文凭借银行之名,对实业进行投资,并抢占矿产资源。他凭借各种关系疏通渠道,拿到了开采矿产的特殊权利。建设银行还大量地给宋氏家族所属的实业公司放贷,构成了一种环形的担保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宋氏家族的资本已然累积到了 30 亿美元,变成了民族资本里的强大势力。

宋子文凭借特权攒下了大量财富,这遭到了历史学家的指责。傅斯年更是愤怒地斥责宋子文是“官商勾结的范例”,将国家的经济命脉占为己有。宋子文晚年在美国生活,他这辈子都未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过反省。

【伍秉鉴:借商特权发迹】

在 18 世纪,清朝皇帝曾给予广州十三行保护以及优惠政策,这使得十三行成为了中国和外国开展贸易的代理机构。伍秉鉴便是凭借着十三行的商业特权发迹,随后他另立门户,创立了怡和洋行,从而能够直接和外国商人进行交易。

伍秉鉴在广州的一个普通商家家庭出生。这孩子打小就聪慧,还好学,做事也勤快,特别讨祖父的喜欢。到了20岁的时候,祖父出资帮他进入了广州十三行,从此,他便踏上了自己的经商之路。

十三行握有垄断贸易的特权,伍秉鉴借此优势很快就积攒下了大量财富。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伍秉鉴毅然决定走出国门,直接和英国商人进行茶叶、丝绸的交易。1783 年,伍秉鉴于广州开办了怡和洋行。

靠着优质的产品以及灵活的经营理念,怡和洋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产品广泛销售至欧美多个国家。伍秉鉴更是成为了那时的“世界首富”。他开启了中国商人直接面向世界的篇章,被誉为“广东首位国际化商人”。

然而,伍秉鉴的成就得益于十三行所具有的商业优势。当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后,十三行的特殊权益遭到废除,怡和洋行也就慢慢走向了衰败。伍秉鉴的经历成了一个时代的典型写照。

【沈万三:正当经商致富】

和前边那几位凭借权力或者特权发家的富豪不一样,明初的商人沈万三是靠着正规的商业经营而崛起的。

沈万三是南京人,他爹经商很有一套,教育他不能走歪门邪道。受父亲影响,沈万三打小就展现出了诚实且勤奋的品性。他既有商人的长远眼光,又拥有经营的本事。

明朝洪武时期,朱元璋打算建造都城南京,这时候特别需要资金和物资。沈万三瞅准了这个机会,凭借自己的钱财力量,去帮忙修建城池以及准备军备。他花钱把长城的三分之一给修整好了,还建造了南京城墙的很大一部分,因此获得了明太祖的信赖。

然而呢,沈万三那庞大的财富让明太祖心里起了疑。这时候有个奸臣跑去说坏话,讲沈万三有不老实的心思。明太祖一听,火气噌地就上来了,当即就要把沈万三给砍了。还好有马皇后帮忙劝说,明太祖这才改了主意,把沈万三流放到云南去了。

刚开始被流放的时候,沈万三心里那是一肚子怨气。不过没过多会儿,他就打起精神了。沈万三凭借着自家祖传的经商办法,在茶马古道做起了买卖,又狠狠赚了一笔。他虽说对所处环境有所不满,可倒也没去责怪老天、埋怨别人,只是本本分分地做着自己的生意。

沈万三的励志事迹那可是家喻户晓,大家都对他正当经营的理念赞不绝口。他的成功表明,就算是在制度存在缺陷的时期,凭借正当的方式取得成功也是有希望的。

【总结】

和珅、刘瑾这类人,走的是依附权势来发家致富的路子;宋子文和伍秉鉴呢,是凭借体制所赋予的特权而崛起的;但沈万三的事迹,却充满了正能量,它告诉人们别去走那些歪门邪道,只要愿意实实在在地做事,就依然有成功的可能。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当下社会的环境变得越发公平且开放。只要依法行事,不逾越规矩,每个人都能凭借自身的努力收获幸福。回望历史,也能让人更加明白活在当下的珍贵之处。

1 阅读:983
夜莺歌声凄凉

夜莺歌声凄凉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