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询问北京军区各位干部的工作情况时,得知军区司令员和政委发生了矛盾,现在情况有些尴尬。
这个消息,倒是让毛主席感觉十分意外。
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他是知道的,组织上出了名的好脾气,一般只要不是涉及到原则性问题,杨勇都很好说话。
所以他就更好奇,到底是出了什么事,能让杨勇和政委置气。
北京军区当时的政委究竟是谁?这事儿最后能被毛主席给解决掉吗?
杨勇将军,军中悍将,新中国成立后最辉煌的战绩,就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收束,以及志愿军回国工作的组织领导。
1953年爆发的金城战役,就是杨勇的杰作。
他被派到朝鲜战场之前,就已经抓住一切机会研究战争情况,所以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他也很很快上手。
为了获得胜利,杨勇让人首先摸清楚金城的地形地势和环境特征,做到有的放矢,这才能确保金城战役的顺利推进。
后来战争结束,谈判完成,志愿军分批次回国的建议,也是杨勇将军提出来的。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将领,能文能武,而且对于军队建设和军事组织工作很有一番自己的见地,是难得一见的人才。
回国之后的杨勇,被安排到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负责军区的建设工作。
对于他,毛主席是很放心的。
这不仅是因为杨勇工作能力过硬,更是因为杨勇脾气好,与人为善,情绪稳定,日常处理人际关系也是游刃有余。
让这样的人来主抓军区工作,尤其是我国政治中心的军区工作,当然恰如其分。
而与此同时,北京军区的政委是同样让毛主席十分记挂的廖汉生。
和杨勇在前线组织打仗不同,廖汉生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政治工作人才。
他也是从基层部队中走出来的全才,经历过不少实践的锻炼,毛主席对他的工作能力也是相当清楚。
钟期光上将(左)廖汉生中将 张震中将
他能够做好政治宣传工作,凝聚部队的团结精神,让所有人劲往一处使。
他能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前线的搭档没有后顾之忧的开展战斗计划。
如果把当时的工作环境比作一次战斗比拼,那么廖海生的定位既可以是冲锋,也可以是辅助,同样也十分难得。
他的工作履历和工作成绩,是组织上决定把他调往北京军区担任政委的重要依据。
领导同志们都相信,有一位能文能武的司令员,再加上一位拥有大智慧的政委,北京军区一定能够在他们的带领之下被建设的越来越好。
毛主席当然也是这样想的,而且1966年,毛主席还特意下发通知,想和北京军区的这些领导者们见一见,碰碰想法。
结果出乎毛主席意料的是,北京军区的副司令员来了,一些中层干部也来了,就是缺了两个带头的司令员和政委。
在他的印象中,不管是杨勇还是廖汉生,这两个人都不是对工作懈怠的人。
既然他发了通知,那这两个人没道理毫无理由的推脱,更不可能无故缺席。
于是毛主席主动询问副司令员郑维山,想知道这两个人出了什么事。
不问还好,他这一问,倒是让郑维山的脸色青一阵红一阵。一向喜欢有话直说的郑维山,现在连怎么开口都得斟酌一下。
至于原因,司令员和政委闹别扭了,看起来这么荒唐的理由,他该怎么有理有据地说出来呢,这让他头疼。
毛主席也没想到原因会是这样,据他所知,能和杨勇闹别扭的人,几乎是屈指可数。因为杨勇脾气很好,性格也很包容。
日常工作中,杨勇对同事下属都是十分友好的,只要工作上不出差错,私下相处,随便一点儿都可以。
而且,杨勇不像部队里的暴脾气一样,动不动就发火。
他很少动怒,遇到问题也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再说廖汉生也不是什么鲁莽的人,正相反,廖汉生本身就是个文人,身上也有文人的气度,很少和别人争个脸红脖子粗。
这样两个人,怎么还能发生矛盾呢?
仔细了解之后,毛主席才知道,这事儿其实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单纯是两个人需要磨合,需要进一步适应对方的工作方法。
杨勇总爱操心,遇到问题喜欢大包大揽,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工作。
可他一天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他就不得不锻炼出一心二用的本事。
比如下属来找他汇报工作的时候,他会边听汇报,边批改文件。
比如大伙儿聚在一起开会的时候,他会边做会议记录,边在脑子里思考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比如领导层交换想法时,他嘴巴上说着话,心里可能又想到了其他方面的内容。
总之一心二用这件事,在杨勇过往的工作经历中并不少见,而且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模式,所以他能够得心应手的应付一些复杂的情况,不会耽误任何一方的工作。
了解他的老伙计们,当然不会因此而担心。
可问题是,廖汉生与杨勇之前没有过合作,相当于他们是初次搭档,因此双方对于彼此的工作方法都不太熟悉。
廖汉生早就对杨勇的这个习惯有意见,但是考虑到杨勇是司令员,他也不好直接提出,所以一直在心中隐忍。
前不久开会时,正好遇到一位干部汇报工作。杨勇一边听汇报,手头上还一边忙着其他的事情。
结果第一遍听完,杨勇觉得有些细节还没有琢磨清楚,于是让那位干部捡着重点再说一遍。
就这么一个命令,点燃了廖汉生隐忍许久的怒火。
他觉得杨勇这样是不尊重汇报干部,也不尊重工作的表现。
因此他也直言不讳,冲着杨勇说,现在让人家重新汇报,刚才怎么不仔细听?
严格意义上来说,司令员和政委属于同级,但是通常情况下,大家还是会把军区司令员看成军区工作的一把手。
因此廖汉生的话,让杨勇当众下不来台。
原本很多时候出现小摩擦,杨勇都不想计较,但是现在,遇到对方直接下自己的面子,杨勇也不打算忍耐了。
两个人拌了几句嘴,气氛瞬间就冷了下来。
要想解决他们的矛盾,还是得“端水”,毛主席深谙这个道理。
于是他来了一场各打五十大板的计划,分别找到交给人,教训了他们几句。
对于杨勇,他提到,一心二用这事儿是个双刃剑,如果工作中习惯了这样的做法,长远来看其实也不太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杨勇还是应该改正。
至于廖汉生,毛主席也提到,直言不讳是好事,有什么事情,不要憋在心里,坦坦荡荡的沟通最重要。
但是不管是和搭档还是和下属,沟通都得讲究方式方法,一味的发泄情绪可不行,解决问题才是终极目标。
毛主席的话让这两位突然幼稚起来的领导干部都思索良久,他们不断回忆当时发生争吵的场景,也反省自己犯下的错误,主动向对方提出了台阶。
这一出矛盾在毛主席的协调之下,最终消弭于无形。杨勇和廖汉生两人的磨合,也还会继续进行。
有时候矛盾的发生,真的不是谁对谁错就能够争个结果。
再优秀的两个人合作,要想产生1+1大于2的效果,还是得彼此适应。
经过这件事,杨勇和廖汉生都获益良多,日后的工作也会更加顺利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