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为何只剩七尊佛像矗立河边?

探文化古今 2025-02-14 15:42:40

提起石窟,很多人会想到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无论是规模还是欣赏价值,这几个石窟都可谓是翘楚,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在甘肃武威,还有一处石窟,号称是“石窟鼻祖”,这就是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

如今的天梯山石窟,就只剩大佛窟还有七尊造像,其他洞窟早已空空如也,作为“石窟鼻祖”,它到底经历了什么?现在的石窟还有什么值得一看?且听小探君细细道来。

01

“凉州模式”开创者

却因一场乌龙被搬迁?

天梯山石窟,亦称凉州石窟,其开凿年代为东晋十六国的北凉(397—460年),历经北魏、北周、唐、西夏、元、明、清等时期的相继开凿和修复,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天梯山石窟大佛

天梯山石窟历史源流

武威早因“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而闻名于世,是中国与西域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而天梯山石窟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五胡十六国时期地图

《魏书·释老传》有这样的记载:

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

前凉时期,皇家专设译经场所,极力弘扬佛教。这为北凉开凿石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北凉王沮渠蒙逊统治时期,凉州佛教更加兴盛了。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

沮渠蒙逊在凉州亦好佛法,既盛世佛道,乃穷海陆之财,弗吝金币,殚民生之力。

通俗地讲,就是沮渠蒙逊为了发展佛教,倾举国之力,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

东晋元熙八年(412年)十月,沮渠蒙逊由张掖迁都于姑臧(武威),称河西王,设置官署,修缮宫殿,建起城门诸观。同时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劈山开路,伐木毁林,开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不久其母车氏病逝,特在窟中为其母先雕凿5米高石像一尊,形似泣涕之状,表示忏悔。

412年北凉地图,天梯山石窟大概在红圈位置

在凉州石窟开凿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以及建筑家、雕塑家、绘画家。尤其最著名的高僧昙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的开凿之后,又东下平城(当时北魏的首都),即今天的山西大同,开始了新石窟的开凿,成为开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昙曜则成为北魏的佛教领袖人物。

昙曜塑像

据史书记载,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余户至平城,其中僧侣就有3000多人。这实际上就是凉州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者和推动者。与此同时,西迁高昌的北凉流亡政权将凉州佛教又带入西域,对新疆石窟也有过一定的示范和启蒙作用。

中国石窟界的泰斗宿白先生把新疆以东河西走廊上现存的早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手法称为“凉州模式”,并考察后确认天梯山石窟创立了“凉州模式”。“凉州模式”的特征包括:石窟内部设置大像的佛窟殿,主要佛像有释迦和交脚菩萨装的弥勒,墙壁上绘制千佛,佛和菩萨的形象具有深目高鼻、身躯健壮的特点。

佛教石窟东传中国示意图

修水库石窟大搬迁,高估水位成乌龙

经过千百年沧桑之变,天梯山石窟现仅存18窟。石窟密密麻麻分布在悬崖峭壁间,分为上、中、下三层,最高处距地面约60米,洞窟内保存大小造像(包括浮雕)200余尊,壁画200多平方米。还残存北魏、隋唐、汉藏写经和唐初绢画等珍贵文物。

天梯山石窟现状

1958年,为解决黄羊河流域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政府决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黄羊河水库。据水库工程处当时的计算,水库蓄水后,窟群下部的第1、2层计10个洞窟将全部被淹没在水中。为了挽救珍贵的石窟文物,甘肃省政府决定对天梯山石窟窟内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

1959年12月4日,天梯山石窟勘察搬迁工作队部分队员和常书鸿队长在第13窟大佛前合影。前排左起:张学荣、李承仙、孙纪元、何静珍、张鲁章、倪思贤、窦占彪、任步云。后排左起:段文杰、万庚育、翟广炜、常书鸿、丁桂昌、赵之祥、李贞伯、孙儒僩。

整个搬迁工作从1959年11月正式开始,历时半年多。工作队对天梯山石窟的部分文物进行了详细地勘察、清理和搬迁工作。工作队主要对距地面几十米高的小洞窟进行了清理,对壁画进行剥离保护,对塑像进行搬取加固。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石窟内的数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画及25箱文物残片,于1960年4月运回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窦占彪在凿取第6窟壁画

正准备搬运第3窟大佛

由于当时的搬迁和运输条件所限,这些文物一经迁移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损坏。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的40多年中,因为博物馆改建扩建的几次搬运和动荡时期的人为损坏,部分塑像和壁画已经变得支离破碎。

石窟的部分文物被搬迁后,大佛窟即第13窟的7身依山造像因体量太大,石胎泥塑造像和壁画无法搬迁,黄羊河水库蓄水时,塑像腹部以下淹没在水中。后来专家发现当初设计的黄羊河水库过高估计了水库的水位,水库修好后,水位最高时距最底层的小洞窟还有5米,距最高层的小洞窟有20多米,水库对小洞窟并没有构成威胁。

被围堰大坝保护的大佛窟

1991年北方遭遇严重干旱,黄羊河水库水位明显下降,武威政府和群众在大佛窟外围筑起了围堰大坝,把原来30多年浸泡于水中的7尊佛像与水彻底隔绝开来,避免了水对石窟文物的浸害。1995年左右,武威政府决定对大佛窟的岩体及塑像进行加固和复原。

1995年的大佛窟

2005年底,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中的绝大部分移交回武威市。共计有壁画、塑像579个序号,其中壁画120多平方米,塑像22尊,佛头9个,塑像、壁画残件25箱。根据协商,另有9尊塑像、3个佛头、壁画15平方米左右留存在甘肃省博物馆。

彩塑菩萨像 唐 甘肃省博物馆藏

彩塑供养菩萨像 唐 甘肃省博物馆藏

02

好大的佛像!

天梯山石窟现存洞窟3层,共18个,洞窟形制主要有三种,一为五柱型,窟平面呈横长方形,中偏后部有中心柱,四面开龛,洞窟四隅皆为方柱,形成五塔式;二为中心柱型,洞窟平面呈方形;三为覆斗形顶,平面呈方形,顶部为覆斗藻井,三壁开龛。

在一众洞窟中,13窟是最引人注目的龛窟,也是一直没有搬迁的石窟。

第13窟大佛窟

第13窟为唐代开凿,窟内现存石胎泥塑7身。除在正中造一身倚坐大佛像外,在大佛两侧紧贴壁面上,从里向外分别雕造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大佛的背面虽然也与石窟后壁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但整个躯体基本上都已雕出,故可勉强称作圆雕或圆塑。两侧诸像,因身后一半尚未雕出,还应属于高浮雕或高浮塑一类。

主尊释迦牟尼大佛高28米,倚坐,左手抚膝,右手齐肩举起,掌心向外,五指向上伸直,作施无畏印。因经历代多次重修,体态显得有些臃肿,表层衣褶也已僵硬繁杂。

现在修复后的主尊释迦牟尼佛

窟内还有一佛二弟子(迦叶、阿难)、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天王(多闻、广目)造像。多闻、广目二天王造像高大威猛,身披铠甲,怒目圆睁,守护着佛国的安宁,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两侧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造像

窟内南北两壁残存有彩绘壁画,内容包括云纹、青龙、大象、经卷、猛虎、花卉等纹样。窟顶左右两侧壁上部还残留有清代所绘壁画,题材以牡丹、菊花等花卉云纹和青狮、白象及双鹿等为主。

清代残存彩绘壁画

03

其他龛窟同样精美!

博物馆珍藏造像壁画一览!

除了大佛窟,其他龛窟也非常精美,但由于搬迁、运输以及动荡时期的人为损坏,很多造像和壁画损坏都比较严重,现在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市博物馆中。

这组第三窟唐代的一佛二菩萨像就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中,馆方还为造像设计了头光和背光。

第三窟一佛二菩萨像 唐 甘肃省博物馆藏

坐佛全趺坐,圆髻广颐,长眉细目,嘴唇紧闭,右手扶膝,左手施禅定印。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梯形折出。沉思的神情,雍容的体态,流畅的衣线,表现出恬静的心境,彩绘虽已斑驳,但不掩盛唐时期佛像圣洁安详的神韵。

中间坐佛

同窟中的菩萨立像,身姿优雅,气度端正,右侧胁侍菩萨头挽垂环髻,发绺披肩,面庞圆丰,秀目微睁,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体着紧身束带天衣及贴腿长裙帔巾自肩部横垂两道于膝下,右臂曲举,左臂下垂。

右侧胁侍菩萨

左侧胁侍菩萨发髻耸起,余发成三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恬静,庄严而不失妩媚,左臂曲至胸前,右臂下垂,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羊肠裙层折贴腿,柔和的线条完全同丰肌秀骨的身姿相应合,影塑技术已臻完善。

左侧胁侍菩萨

第三窟中有一尊胁侍菩萨也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保存也比较好。它出土于天梯山石窟的第三窟,菩萨的发髻高高束起,余发自然垂落在双肩,曲眉静目,神情安然庄重。左臂弯曲伸至胸前,右臂自然下垂。肌体微丰,身材比例匀称,衣裙贴体而流畅,身体微微向前倾斜。整个重心落在左脚上,给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感觉。特别是菩萨柔和、贤淑的气质反映了初唐世俗化的审美倾向,堪称“东方维纳斯”。

第三窟胁侍菩萨 唐 甘肃博物馆藏

天梯山石窟北凉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独具特色,与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中的壁画内容基本相同,很有可能是由当时一些印度僧侣和工匠直接来到天梯山创作的。

胁侍菩萨被雕凿于天梯山石窟第四窟中心塔柱龛外右侧壁上,这是天梯山石窟中剥出的最完整、最优美也最典型的北凉提瓶菩萨。此尊菩萨头顶的发髻用一根发带扎起,既不戴宝冠,也不插花饰。秀发贴鬓,脸面椭圆,双耳较大,戴又大又圆的耳环,在其眉骨及眼睑上均加白色点染,这显然采用的是天竺“凹凸”画法,使五官有很强的立体感。

鼻梁高隆,鼻头圆大,鼻梁上点染白色。上唇线较长,人中部分特别突出,嘴角微翘,下唇线较短,只是在上唇线正中人中线的下方轻轻勾出,这样显得上唇长而厚,下唇短而薄,从而衬托出一种自然的笑意和妩媚之态。下颌部分由于面型较圆而显得硕大丰圆,再在下唇和下巴之间顺势添一条重弧线,从而给菩萨凭空增添了一层双下巴,更增添了菩萨的美感。其细腰宽肩,臀部丰圆突出,像是一位印度美女缓缓地从画中走来。

第4窟中心塔柱龛外右侧壁北凉胁侍菩萨

甘肃博物馆藏

其余大部分壁画和造像都移交给武威市博物馆,在馆内开设了“天梯神韵 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将天梯山石窟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展现在世人眼前。

天梯山石窟的北凉壁画最为出名,壁画上的人物高鼻深目,线条流畅,比例优美,带有浓郁的印度及西域风格,第一窟内的壁画人物形象,衣冠服饰等都带有西域风格,笨拙欲坠的飞天,胡跪合掌的供养菩萨都蕴含古印度人的形象。由于历朝历代对天梯山石窟的修建与重塑,北凉壁画被掩盖在层层壁画之下,揭取修复十分困难,现在几乎都是残损的。

北凉壁画 武威市博物馆藏

这尊第二窟右臂龛内主佛右侧的胁侍菩萨很是精美。菩萨束高髻,面相浑圆,细眼长眉,高鼻小嘴。颈部蚕节纹,上袒,下着裙,裙边外翻,腰间系带,披帛绕肩臂下垂,右手下垂提握披帛,左手于胸前抓握披帛,跣足立在仰覆莲台上。

第二窟右臂龛内主佛右侧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特写

除此之外,馆内还有很多北魏、唐代、西夏、元代和明代的壁画和造像。

供养人群像 北魏

千佛 唐

千佛 唐

千佛 西夏

佛、菩萨 西夏

菩萨 元

坐姿菩萨 明代重装

说法图 明

佛头 明

0 阅读:0
探文化古今

探文化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