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九江文史专家的研究文章,以使他们的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调整排版,补充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张廷(作者像)
赵家花园,是明代九江城内的一处私家园林。如今虽然被历史风雨冲刷得无影无踪,但其大致坐落范围作为历史街区地名,仍然照旧使用。
赵家花园的历史沿革比较清楚:第一代园主赵应聘,德化县仙居乡人(今柴桑区城门乡金兰村赵家大屋),他是一个没有科甲名份的读书人。后来务农经商收获颇丰,乡下广有田地庄园,城内兼有作坊店铺。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赵家在九江府城南购得房产地皮,建造了宅第,砌筑了花园。
第二代园主赵赞化,明万历癸丑(1613) 科进士,历官知县、知州、知府、户部郎中,一直为官在外十余年,对赵家花园的修筑和享用不多,后病故于北京任所。第三代园主赵光抃,字彦清,别号石谷,系赵赞化的长子。明天启五年(1625) 进士,历官工部主事、清江关榷使、兵部员外郎、郎中、太仆寺卿、巡抚、兵部待郎、都察院右金都御史、蓟辽总督。他短暂的官场一生,政治上遭迫害、罢官、充军,三起三落,最终在四十八岁时含冤被屈杀!
第四代园主赵是夫,系赵光抃长子,明末九江府学生员(秀才),入清后未中举,也未作官。但作了一件让九江人至今称颂的义举善事。这就是在南明弘光元年(1645) 四月(清顺治二年),九江发生兵变,叛兵抢掠烧杀,居民纷纷躲进赵家花园受到庇护,得以保全生命的男妇老幼累百成千。赵是夫兄弟六人,后来生活拮据,无力维修花园,到清乾隆间已经是断垣残壁,空地辟为菜圃。
赵家花园,原名甓山园,也名壁山岗园。内有木笔斋、看剑阁、放眼楼等园林小筑。清代乾隆朝,九江廖泰轸(字舆锡,号青溪)有《访甓山园故址》长诗,凭吊遗址,追思乡贤云:
胜园丁未造,乱危惨多故。
乾坤莽杞榛,墟落旷旅寓。
伟哉赵蓟辽,落落存旧圃。
忆昔愤时艰,讵躬丘壑趣。
筑园名甓山,欲学陶公步。
中有木笔斋,是曾读书处。
遐思放眼楼,弧忠感时务。
……
侧闻左兵沸,且为兹园护。
弹鸟托乔林,护庇不知数。
丈夫不生还,黯惨园中树。
天地尽有情,园讵能久固。
兴废亦无端,成败竟奚掳。
只今时代更,林石散狐免。
老叟闲种蔬,高话赵氏住。
颓垣桃李花,开落春几度。
金谷卸繁华,平泉足烟雾。
悄然吊遗徽,踯竭南城路。
清同治《德化县志·古迹》载:“甓山园,在治南,明少司马赵光抃别墅,今废。惟雪洞粗石尚存。”民国·吴恭亨《对联话·题暑》载:德化赵石谷(光),明未筑甓山岗园,毁于兵。相传有一联云:
笑前贤许多祥麟威风;
乃所愿作个战马耕牛。
九江郑绶笙 1965 年编撰《九江小志稿·联篇》,称此联是明代赵光抃之父“赵赞化自题斋联”。并且另外收录明代赵赞化太师,“自题赵家花园内之看剑阁联云”:
莫倚双峰作云雨;
收来一室伴琴书。
赵家花园创建于公元 1607 年,历经明、清、民国初期,至 1959 年新辟浔阳大道,花园遗址一部分被占用,一部分新盖了楼房,其遗址遗迹不复存在。它的大致范围区片至今还称:赵家花园(路),由此证明它牢固地根植在九江居民心中。
旧时赵家花园又称:中午茶巷,溯其来源,谁也说不清楚。台湾著名作家张万熙(墨人),1990 年 5 月访问大陆,回到故乡踏入赵家花园,寻访儿时记忆时说道:“赵家花园中的中午茶巷、三和豆腐店还在吗?小时只记得大致方位,如今都被大屋遮到了。”是呀,“中午茶巷”的走向已无从找寻,为何称名“中午茶巷”,有待详考。
但“三和豆腐”店的商铺登记册还有存档:1945 年在赵家花园 42 号,1946 年在赵家花园 17 号,1952 年在赵家花园 1 号。
赵家花园于 1966 年 8 月更名红星巷,1981 年又恢复旧称:赵家花园(路),它北连大中路斜对面的督府巷口,南接浔阳路原黄土坡地段。长 130 米,宽 2.5 米,水泥路面。据 1987 年地名普查资料得知,此地段原有居民 117 户,416 人。
如今赵家花园(路、巷)南北路口均标有路牌,南面还建有牌楼,匾额题署墨宝出自九江陈尚秋先生之手笔。
读后记:赵家花园是九江市区内仅存不多的以官宦家族命名,且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地名。赵家花园原名甓山园,甓(音pì),砖之意也。甓山园或可理解为砖砌成山而为园。传统的赣派建筑为砖木结构,木多而砖少。若整楼外墙都用砖砌,必然是有钱人家的宅院。
浔阳叙话:展示九江文化,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