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而不叫王海,李海?答案来了!

良向小橘子 2024-11-29 05:59:09

在人们日常的梳妆打扮中,额前那缕或齐整、或细碎、或卷曲的头发有着一个独特且广为人知的称谓 ——“刘海”。刘海作为一种发型,不仅在时尚界占据一席之地,更在民间故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印记。

刘海的起源

“刘海”一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似乎与某位名为“刘”的人物有关。实际上,这一称呼的起源的确与一位历史人物紧密相连——这便是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刘海仙。刘海仙,本名刘海,因修道成仙,后世尊称其为刘海仙,是中国道教文化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据《太平广记》等古籍记载,刘海仙形象飘逸,常以一袭道袍、长发披肩的形象示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额前那缕飘逸的短发,这不仅成为他标志性的外貌特征,也被视为其超凡脱俗、不拘小节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海仙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他额前的那缕短发也因其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而被人们效仿。尤其在民间,孩童或青年男子开始模仿刘海仙的发型,将额前的一缕头发留长并自然垂落,既显得俏皮可爱,又蕴含了对刘海仙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这种发型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因其起源而被命名为“刘海”。

步入唐代后,“刘海” 又在仕女的妆容间寻到了踪迹,从传世的唐代绘画与陶俑中可窥一二,不少女子会精心梳理额发,将其修剪至齐眉或是微微弯曲的长度,再用花钿、珍珠等饰物装点其间,使得额前这片小小的 “天地” ,成为了妆容焦点。

这种精心打理的额发样式,是古代女性对美的细腻雕琢,也彰显着大唐盛世独有的雍容与风情,也为后世 “刘海” 样式的丰富埋下伏笔,恰似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岁月里静静蛰伏、蓄势待发。

到了清代时期,“刘海” 真正作为一个成熟的发式名称活跃于市井生活。满族女子传统发型繁复讲究,且多梳旗头,但在日常生活或年少未出阁的女子群体中,简约俏皮的 “刘海” 备受青睐。尤其是晚清时期,西方文化渐次渗透,社会风尚在传统与革新间徘徊,额前那缕头发被赋予更多变化可能,或厚密齐整如帘幕,或稀疏错落似轻云。

“刘海” 一词也从民间口头相传正式登堂入室,频繁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记小说、市井百姓的家常闲话里,成为描述女子发型不可或缺的词汇,犹如一面时代风尚的镜子,映照出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之际,女性在装扮上既不舍传统韵味,又追逐新潮的复杂心境。

近现代以来,随着影视娱乐产业蓬勃兴起,“刘海” 更是借由荧幕大放异彩。从早期黑白电影里民国女学生标志性的齐肩短发搭配齐眉刘海,尽显青春朝气与知书达理;到港片黄金时代,女星们各具特色的大波浪卷发配上风情万种的偏分长刘海,演绎出都市女性的妩媚干练;再至如今偶像剧中,二次元刘海、空气刘海、八字刘海等层出不穷的样式,助力演员塑造多元角色,满足不同剧情人设需求。

如今“刘海” 已然成为角色造型 “点睛之笔”,也是时尚潮流更迭变换的鲜明注脚,跟随流行文化的劲风,飞入寻常百姓的审美视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梳妆选择。

写到最后

“刘海”这一称谓的由来,与南朝时期的文人刘海仙紧密相连,后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了不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型文化。它不仅是青春和活力的象征,也是审美和时尚的体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阅读:0

良向小橘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