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我军第一次在朝鲜战场上发动大规模进攻“联合国军”的战斗。经过50天的艰苦奋战,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歼敌俘虏82000多人,挫败了“联合国军”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企图。同时,这场战斗也为我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开了新局面。
但是我军在这场战斗中的伤亡也比较大,志愿军共伤亡85000多人。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彭德怀:集结大批部队,一定要防止美军登陆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意识到大批志愿军正在向“三八线”进发,为了防止自己陷入被动局面,李奇微命令前线部队停止进攻。这是“联合国军”第一次主动停止进攻,如此反常的举动让彭德怀意识到了不对劲。
通过各种情报和对美军战术的推测,志愿军总指挥部认为,敌军很有可能从我侧后方登陆。一旦对方的诡计得逞,那么敌人在正面战场的作战力量就会加强,那时候我方要想实现战斗计划将会更加艰难。为了粉碎敌人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作战的企图,达到夺回战略主动权的目的,彭德怀决定率先出击。
决定出兵后,彭德怀立即着手进行战斗准备。彭总对敌我形势进行了勘察比较,1951年4月中旬,中朝两方的兵力已经达到了1300000人,其中有950000人的志愿军部队,在这950000人中,有770000人属于作战部队。770000人有3个兵团、11个军、33个师和3个地面炮兵师、1个高炮师,共548000多人身处战斗第一线。
再加上人民军在一线作战的3个军团,当时我方前线作战兵力已接近700000人。而当时“联合国军”的地面作战部队总兵力只有340000人。
双方兵力差距悬殊,我方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地位,但志愿军面对的敌人是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彭德怀深知这场仗并不好打。当时我方在朝鲜战场上的主要兵种就是陆军,缺乏空中力量和重火力部队的支援。
同时,和“联合国军”相比起来,我方的装备更差,在火力上处劣势。再加上我方后勤供给困难,只能保障最低限度的供应,且新入朝的部队还没有和美军交过手,没有作战经验,对敌人的情况和地形都不熟悉,这些都是我方部队的劣势所在。
为了确保这次作战胜利,彭德怀制定了周密的战斗策略,决定采取战役分割和战术分割相结合的作战方针,将战役包围迂回和战术包围迂回相结合。这样的战术可以很好的发挥我方兵力夺得优势,尽可能克服装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彭德怀制定的策略遭到了洪学智的反对。洪学智认为,把联合国军放进我军的包围圈中更好,志愿军可以采取拦腰截断的战术,解决问题会更顺利一些。对此,彭德怀表示:
“我们不能再退了,把敌人放进铁原、金化以北坏处很多。铁原是平原,是很大的开阔地,敌人坦克冲进来,对付起来很困难。另外,敌人进来,我们在物开里附近诸藏的很多物资和粮食怎么办?不行,不能把敌人放进来,还得在铁原、金化以南打!”
听了两人的意见后,身为副司令员的邓华表示:“洪副司令的意见有道理,应该把敌人放进来打。目前,第3兵团和第19兵团刚入朝,第9兵团也刚刚往前开进,地形都不熟悉,行动十分仓促。把敌人放进来,一是我们准备得充分一些,可以以逸待劳,二是可以把地形摸清楚。”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彭德怀的这一作战计划确实略有危险。尤其是第3兵团,3兵团的领导班子1951年3月16日组建,刚磨合了一个月就参加战斗未免仓促了些。而且当时3兵团还在进入前线的路上,再加上我军的机动力量比较差,全兵团按照预定速度最快4月中旬才能到达朝鲜前线。
另外,和前几次的战役对比,这次的战役不论是从投放的兵力、战线的阔度,还是预想的效果,都比起前四场战役大得多。而在前几次的战斗中,志愿军的战斗也证明,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一个整师、甚至一个团,都很难达到完全歼灭的效果。而这次战役的第一阶段就预定歼灭敌人五个师,其中还有美军的3个师,还是有些冒险的。
双方争执不下,只好把意见上报中央。当时洪学智最大的担心是,如果不能在战役一开始就分割包围住敌人,志愿军向前打,美军就向后退,我军两条腿是追不上美军四条腿的汽车轮子的。追远了,部队供应不上,可能还会出现第四次战役后期的状况。
身经百战的彭老总怎么会不知道这一点,他担心的是美军登陆作战。一旦把美军放进来,如果拦不住,将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听了双方的意见后,毛泽东自然明白彭德怀的用意。最后,毛主席及中央批准了彭总的作战预案。
制定好战斗方针后,彭德怀向各作战兵团下达作战任务:第19兵团的第63、64、65军在杨得志的带领下,派一部分队伍在战斗一线执行防御任务,剩余主力部队向市边里、金川、新溪周围集结。第3兵团的第12、15、60军在王近山、陈赓的带领下,除留下一部分战士继续在一线进行防御作战,剩余部队分别向伊川、安峡、晓星洞地区集结。
第9兵团由宋时轮率领第20、26、27、39、40军搭配炮兵第1、2、7师、防坦克歼击炮兵1个团在铁原、金化地区构建阵地。
通过这样的部署,可以集中志愿军3个兵团共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在汶山里至春川间实施主要突击。同时,以一部兵力从金化至加平打开缺口,可以将“联合国军”的东西战线割裂,使其不能互相增援。
一旦“联合国军”被割裂,就能够以人民军2个军团在东线牵制美军第2、第7师,使其不得西援。将美军割裂后就可以达成分散歼敌的目的,以中国人民志愿军3个军在肃川、元山、平壤地区,人民军2个军团在淮阳、沙里院地区,分别担任反登陆和反空降任务可以很好的遏制“联合国军”的空中作战力量。
这一次,中国军队共调集了14个军参战。一线作战部队除了第38、42军和刚被调集进入朝鲜的第47军在后方修整及抢修机场外全部参战,作战人数770000人,后勤支援部队180000人,共计950000人,可想而知“第五次战役”的战斗规模多么宏大。
调集这么多的部队,彭德怀就是为了一战取胜。1951年4月19日,彭德怀向各作战部队下达动员令:第五战役就要开始了!大量歼灭敌入几个师的光荣任务,已经落在同志们的肩上!这次战役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是我军取得主动权与否的关键,是朝鲜战争时间缩短和延长的关键。
我们要力争战争的时间缩短,因为它符合中朝人民的利益。我们要力争这个仗打胜,因为它有胜利的条件。我们向敌人出击了,为中朝人民立功的时机已到!我们的战斗口号是:全体动员起来,发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争取每战必胜!保持革命光荣传统!
从口号不难看出,彭老总誓必要拿下“联合国军”中美军的3个师,英国和土耳其3个旅,韩军第1和第6师。这场战役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目的不在歼敌,而是占据战场优势,对此,彭德怀曾表示“是一场大恶战。即使付出五六万人的代价,也要消灭敌人5个师”。
二、李奇微吸取教训,志愿军后期被“狠咬一口”
在志愿军紧急调配调动的时候,李奇微也没有闲着。当时“联合国军”的地面作战部队共6个军,17个师再加3个旅1个团,共计340000余人。李奇微在战斗第一线部署了12个师外加2个旅,剩余的5个师、1个旅和1个团驻守第二线和后方大本营。
具体部署为:美第1军驻守临津江两岸及涟川以西地区,第9军驻守涟川以东至华川地区,第10军和韩军第3、第1军团分别驻守杨口、元通里、杆城地区。美骑兵第1师、空降第187团及韩军第2师为预备队,分别驻扎于春川、水原和原州地区。韩军第2军团第8师驻守大田地区。
从这样的部署不难看出,李奇微使用的还是第四次战役的战术,这也是李奇微的阳谋。他知道志愿军虽然作战勇猛,战术灵活,但是后勤补给能力远远不足美军,武器弹药和口粮常常只能随身携带,只能坚持一个星期左右,而且单兵作战能力相比起来不如美军。当时李奇微预估我军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所以有点掉以轻心。
志愿军第五次战役发起的时间最后确定为1951年4月22日黄昏。经过紧张的战斗准备,我军在战斗开始前夕顺利抵达指定战斗位置。4月22日傍晚,随着彭德怀一声令下,中朝军队共14个军在200多公里宽的战线上同时开火。
接到前线消息后李奇微先是一惊,随后立即进行战斗部署。他决定使用“磁性战术”应对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部署防御作战计划时向各部队指挥官主要强调了几点:
第一,如果中国攻势太猛,可有序撤退,但不要距离太远,陆军可借助飞机、坦克、火炮进行远距离抵抗,对志愿军进行长期消耗;
第二,如果担心中国军队发动大规模夜袭,可先行撤退30公里,30公里是中国军队一夜急行军的极限,撤退后可待到天亮进行决战;
第三,中国军队虽战斗力强悍,但武器装备明显不及美军,且弹药有限,如果被包围,可以先依托坦克与装甲车进行抵抗,然后呼叫空中支援;
第四,中国军队的一轮攻势达到一周左右时可以尝试进行反击。
同时,李奇微还吸取了麦克阿瑟轻敌冒进的教训,他命令前线部队尽量保持整齐的队形稳步向前推进,不给志愿军留下穿插渗透、分割围歼的机会。就这样,借助“磁性战术”战术,美军一直仅仅缠在我军背后,甩也甩不掉,还时不时从后面“咬一口”。
战斗初期,即便美军穷追不舍,但我方各部队仍按照预定计划进攻,采取多钳合击的方式向前穿插。东西两线的中朝军队达成突破后,乘胜向后撤之敌猛攻,在为时7天的第一阶段攻势中,全线推进了70至80公里。
此时“联合国军”大部队集中到西部战线,东线由韩军的6个师防守。见此情况,彭德怀决定将主力部队东移,争取率先歼灭东线的敌人。
5月16日晚,中朝军队共13个军,其中志愿军9个军、人民军4个军团发起第二阶段进攻。西线的第19兵团佯攻汉城,以吸引美军主力。
中线的第3兵团实行中央突破,切断了敌东西线联络。第9兵团和人民军3个军团在东线开始分割包围韩军。在这样的攻势下敌人很快出现了大批溃逃,在这场战斗中,由于东线山高林密搜剿不易,我方只歼敌17000人。
至1951年5月21日,中朝军队在东线推进了50至60公里,由于后勤供给跟不上不得不停下来。从这里开始,我军和“联合国军”双方出现了攻守失衡的情况。趁我前线部队停下等待后勤供给的间隙,美军和韩军各派了1个师以摩托化行军,迅速堵塞了缺口。
见此情形,中朝军队决定春季攻势到此结束,将主力移至三八线以北进行休整。1951年5月22日,中朝军队北撤。但李奇微并没有松手的意思,他命令以美军7个师为主力,同韩军、英军部队共13个师,开始全线反扑。
美军在反扑过程中以坦克群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特遣队”,在空中力量的掩护下沿公路向志愿军纵深穿插,沿途抢占桥梁和渡口,并构筑防御阵地。
美军突破我军防线前沿后,三天时间内向纵深推进了50至60公里。5月24日,志愿军第12军军部和下属的2个师、第27军主力和第60军所属的第180师被截断在三八线以南,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受到严重威胁。
从5月27日起,中朝军队利用8个军的兵力对“联合国军”进行阻击,并在后方建立三道防线,同时从国内调第20兵团入朝。当时美军因在进攻中损失很重,又畏惧中朝军队反击,所以不敢过远深入,如此僵持了一段时间后,美军于6月10日全线转入防御,至此第五次战役结束。
第五次战役历时50天,中朝军队共歼敌俘虏82000多人,同时也付出了伤亡85000多人(伤员、牺牲、失踪)的惨痛代价。总的来说,这次胜利虽然付出的代价过大,但我军顺利阻止“联合国军”壮大正面战场的野心,双方进入谈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