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败垂成:华沙起义

芝兰学摄 2024-11-04 11:20:06

在欧洲近代的几百年时间中,大大小小的起义事件绝对是欧洲各国书写资产阶级革命之中,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对于波兰,这个三次被俄普奥瓜分的东欧国家而言,起义是不能绕过的重要话题。从1794年针对沙皇俄国与普鲁士王国发动的“大波兰起义”与“华沙暴动”,到1830年华沙城内的贵族青年起义,再到1943年反抗纳粹德国的华沙犹太人起义等,无不是波兰人民争取自由的鲜活例子。而到了犹太人起义失败后的1944年,在德军已显颓势,苏联红军进军波兰之时,华沙人民再一次爆发了反抗暴政的起义。本文将讲述这场波兰家乡军反抗德国的大规模起义——1944年华沙起义。

沦陷与反抗

1939年9月1日,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闪击波兰,掀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由于德波两国军队质量以及战术思想差距巨大,使得波兰军队无力阻挡德军闪电战攻势,开战七天即丢失了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9月17日,德军占领华沙。至10月5日,仅在开战的一个月后德军便宣告了其攻克波兰的讯息。

此时的波兰人民,再一次遭遇了亡国的现实,并且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在德军占领华沙之后,苏联从东部入侵波兰,占领寇松线(苏波战争期间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出的停战线,后成为苏波边界)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与德国共同瓜分了波兰。

波兰沦陷之后,苏德两国都对波兰进行了残害:苏联在与德国交换战俘后将其转移至苏联境内关押,1940年春,苏军在卡廷森林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屠杀,约2.2万名波兰人遇害。而德军同样如此,德国对德控波兰区域采取划分,波兹南和格但斯克在内的波兰走廊等地划入德国版图,剩余区域则成为德国军管的“波兰被占领区总督管辖区”,同时派出盖世太保别动队搜杀波兰精英人士,意图摧毁波兰民族精英阶层,使其加快奴役波兰人民的行动。

在强权大国的干涉之下,波兰人民并未屈服。波兰全境失守之后,波兰政府流亡英国成立“波兰流亡政府”,这使得大批波兰军队跟随其展开对德进攻,在英德不列颠空战中,华沙飞行中队的波兰飞行员击落了一百余架德军战机,取得不错战果;罗马尼亚的逃亡军队也被组织起来加入盟军,并参加了1944年的意大利“卡西诺战役”并在最后占领了卡西诺山修道院阵地。

而在波兰国内,反抗的火焰也并未熄灭。由于波兰政府在国内构建的军事体系较为完善,使得流亡政府得以运用其发展国内地下武装力量。最初的波兰地下抵抗组织为“波兰胜利服务组织”(波兰语:SubaZwycistwuPolski,简称SZP),后由于国内SZP与流亡政府产生矛盾,因而于1939年11月之后产生了“武装斗争联盟”(波兰语:ZwizekWalkiZbrojnej,简称ZWZ)和“政治委员会”(波兰语:PolitycznyKomitetPorozumiewawczy,简称PKP),使得地下抵抗得以正规化。到了中后期,地下组织甚至有了专属的立法议会,行政部门等机构,此时的抵抗组织已然成为了“地下国”,以至于二战时期的波兰有“白天的波兰属于纳粹,夜晚的波兰则属于人民”的奇特说法。

1942年2月,德占波兰的抵抗力量合编为“波兰家乡军”;与此同时,波兰共产党也组建了波兰工人党及其近卫军,流亡苏联的波兰人组建了“波兰爱国者同盟”用以对抗德国。至1944年,德占波兰的“家乡军”兵力约40万人,而苏联境内武装的波兰军队也有10万人左右。

在波兰反德势力愈加强大,看似无懈可击之时,其实也蕴含了一定的危机,这其中就是波兰不同势力与苏联的关系。波兰在1939年被划为了德占区与苏占区,而德占区中的“地下国”和英国的“流亡政府”希望再次独立后的波兰政府不受苏联控制,而是向英美等西方国家靠拢,流亡政府还曾发布过被称为“两个敌人”的政策以反对苏占波兰;

同样,苏联及其波兰左翼盟友也希望扶持一个亲苏的波兰政府。而在关键时期,纳粹德国又大力宣传苏联的“卡廷森林惨案”,流亡政府与苏联矛盾进一步扩大。至此,亲西方的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的结构性矛盾已难以调和,为后来波兰起义军的惨痛经历埋下伏笔。

起义策划

1942年,德军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企图占领这座苏联的重要工业重镇,但在守城部队的坚强防守以及“天王星行动”的顺利展开之下,德军伤亡惨重,保卢斯率领的德第6集团军被苏军歼灭。之后苏军逐步向西反攻,德军被迫向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方向投入大量兵力。

面对德国逐渐松懈自身在波兰的控制,波兰地下国在加强同民众链接的同时,也逐渐策划在波兰境内发起大规模起义运动。为此,波兰家乡军决定发动反抗纳粹德国的“风暴行动”:该行动分三步:首先在靠近苏联的东部发动大规模起义;接着在寇松线至维斯瓦河之间袭击德军;最后在波兰全境发动起义,而在这次行动当中,占领原波兰首都——华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客观而言,出于在苏军面前“抢先占领”所展开的华沙起义不符合“风暴行动”的行动总目标。虽然波兰家乡军人数众多,但仍是处于游击队的形式,战斗手段也以游击作战为主,充分发挥“打了就跑”的游击战特点。但在华沙城的大规模起义却是要直接面对德军的正规部队,况且在夺取城市后不能弃守,还需面对德军增援部队的再次攻击,这对于家乡军来说是难以完成的。

但在政治意义面前,流亡政府总理米科拉伊奇克严令“国内军”司令博尔·科莫洛夫斯基不惜代价控制华沙,在同盟国与苏联面前制造波兰独立事实。“救国军如果无所作为,波兰人就会一齐倒向共产党一边。”在多重因素之下,博尔·科莫洛夫斯基听从命令并准备发动起义。

华沙城的怒吼

1944年8月1日15点,华沙城内的大部分店铺陆续关门停业。16点50分,城内街道上突然响起了枪声,随即,枪炮声在整座城市迅速蔓延开来,这标志着华沙起义的爆发。博尔坐镇华沙老城,通过四通八达的下水道,向其他街区调遣部队,从而避开敌人的优势火力。仅在8月1日当天,起义军就已控制华沙城80%的区域,德军被分割包围在布吕赫宫、军事代表处、安全警察局、中央车站等据点。

然而起义军与德军的实力差距也随着起义展开而暴露出来。“国内军”在城内集结了5万多名战士,但只有1300多支枪和35门反坦克炮,弹药仅供7天战斗;反观城内的德国卫戍部队虽然仅4000人,还是二线的占领部队,但武器其全装备精良,城郊还有10余万军队和600多辆坦克。同时由于起义活动并未及时通知盟军与苏军,使得两方对波兰起义军队很难组织有效的补给行动。

尽管如此,波兰起义军仍奋力进行夺城行动,多支德军部队被波军快速解决武装。在初期的起义之后,德军立刻做出反应。1944年8月5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克雷布斯通知第9集团军司令福尔曼,增援华沙警备部队,此外,希特勒任命巴赫·热勒维斯基为华沙城防司令,并派出包括空军装甲师“赫尔曼·戈林师”在内的多支部队增援华沙。

在随后的战斗中,由于起义军缺乏反坦克武器以及重型攻城武器,使得起义军无法摧毁德军的钢筋混凝土要塞,德军实行的包括虐杀俘虏伤病员等焦土政策也令起义军处境变得更加困难,仅在华沙的沃拉区,季勒万格尔的“罪犯旅”就杀害了数万名平民。8月13日,巴赫·热勒维斯基赶到华沙城,亲临一线坐镇指挥德军镇压起义。

至9月份,起义军已弹尽粮绝,基本的粮食与饮水都无法获得保证,德军情报部门还发现起义军中瘟疫横行的现状,“据目击者称,叛军内部最近爆发了传染病,人员遭受了重大损失。”

面对华沙城内万分危急的情况,即使与波兰地下组织不和的苏军,此时也发动对维斯瓦河的攻势以解华沙之围。1944年9月16日,波兰第1集团军一部登上了维斯瓦河西岸,苏军也总共有6个加强步兵营突进华沙城内,但由于德军对苏军运输线展开疯狂进攻,致使苏援波兰部队在伤亡近4000人之后只得撤出华沙城。

如果将时间轴往前移动,在1944年8月6日深夜,德军夺取了华沙老城通往郊区的道路,这也意味着市中心的起义军与其他阵地的联系被德军切断。8月11日,作为重要阵地的奥霍塔区陷落,为避免起义军有生力量逃脱,德军甚至向下水道投放手榴弹和毒气弹以杀伤波军部队。至9月2日,华沙老城陷落,而在五年前的同一时刻,纳粹德国正式发动了对波兰的闪电战,两者放在一处,愈显悲哀。

9月5日,德军集中所有兵力压向华沙市中心,博尔指挥的“国内军”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但由于战至当日,“国内军”的有生力量只剩下9000余人,而德军数倍于己,起义军败局已无法挽回。9月9日,科莫罗夫斯基在起义军胜利无望的情况下致电德军商议投降,但波兰起义军仍向德军发动进攻;9月24日,德军向“国内军”残存阵地发起总攻;9月28日,起义军与德军举行投降谈判;1944年10月2日,救国军司令博尔··科莫罗夫斯基向德军华沙部队司令冯·巴赫·热勒维斯基签下了投降书。至此,持续63天的华沙起义以起义军投降而告终。

此役,波兰起义军约1.5万人战死,伤亡人数超过4万人,另有一万余人被俘,而华沙平民死亡人数则高达15万-20万人,总司令博尔·科莫罗夫斯基作为战俘被关押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后被美军解救。德军方面超过9000人阵亡,总伤亡人数约为2.5万人左右。由苏联增援的波兰军队(又称贝林第一军队)也付出了5000余人的伤亡。

战后分析

作为二战时期波兰反抗纳粹德国统治的经典战例,华沙起义作为苏联卢布林-布列斯特攻势中“风暴”行动的关键一环,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运动中规模最大的一起。

由于波兰已是苏联攻势中,德国最后一道重要的他国屏障,因此在华沙起义爆发并被德军镇压之后,希特勒(一说为希姆莱)为报复波兰地下组织遂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导致华沙城内85%的建筑被德军拆毁。

在这场起义之中,波兰起义部队对时局以及敌我双方力量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使得起义从一开始便曲折不断,所取得的短暂优势也立马被德军所消除。

举例而言,起义军认为,如若攻占华沙,则势必可以使波兰流亡政府赶在苏军前头返回国土建立亲西方而非亲苏的波兰政府,即“以华沙的自我解放来阻止苏联的染指”。起义军甚至认为,在盟军的支援下,起义军只需不到一周的时间便可击败华沙德军。同时,暗杀希特勒的“狼堡”事件更令起义军相信德军大势已去。

然而事与愿违,华沙作为波兰最重要的城市,德军在军备上势必会“多加照顾”,即使最初的华沙守城部队是二线部队,其拥有的训练有素的士兵以及足够的轻重武器装备也并非游击队形态的起义军所能比拟的;其次,流亡政府远在伦敦,即使起义军成功占领华沙城,迎面而来的势必是渡过维斯瓦河的苏军而非波兰流亡政府,在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面前,届时也难以改变由苏联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所建立的亲苏波兰政府。

最后,或是由于政治因素亦或民族情感因素,在执行起义任务之前的筹备工作中,起义军基本是背着苏联秘密进行的,苏联政府和红军指挥部都没有接到有关起义的正式信息,在随后的进攻行动中也未能有效同苏联方面展开联系。相反,起义军对于英美等盟军支援期望值较高,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家的进攻。然而盟军的空军部队难以飞过德国控制区域(此前对德战略轰炸也多是针对德国本土与德占西欧地区),无法提供有效支援,而起义军甚至对前来支援波兰工人党武装发生冲突,这也注定起义军在无补给的情况下只得被德军无情镇压。

尽管如此,波兰起义军反抗纳粹统治的起义,也注定成为二战抵抗运动史上虽败犹荣的一页。

“您的英雄们是一些士兵,他们用左轮手枪、汽油瓶作为武器,跟坦克、飞机、大炮搏斗。您的英雄们是那些妇女,他们在弹雨纷飞的炮火下护理伤员,传送信件,她们在炸得倾塌的地下室炊制食品,喂养小孩。她们在安慰死者,减轻他们的痛苦。你的英雄们是这些孩童,他们在冒烟的废墟间安静地嬉戏。这些就是华沙的人民!”——起义军广播电台,发布于华沙起义期间。

0 阅读:1

芝兰学摄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