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敬亭,大将徐海东情绪挺激动,他直截了当地说:“把高敬亭给杀了,那真是大错特错。高敬亭同志啊,他在三年的游击战里可是个狠角色,硬是把鄂豫皖苏区的红旗给稳住了,这可是大功一件。没错,他是有过错,但主要是思想和认识上的偏差。”
高敬亭的事情,毛主席一直记在心里,久久不能忘怀。
早年间,叶挺曾下令处决了高敬亭。三十六年过去后,毛主席发话,要求对高敬亭的案子重新审查,最终为他昭雪。
【忠于工农革命的军人】
1934年那时候,军事局势真是险得要命。就在这时,高敬亭还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搞革命,结果他还被选上了中央执行委员,当上了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负责管着那一大片地方的党、政、军事务。
那一年,吴焕先接到中央的任务,和红军一起踏上了长征路。之后,高敬亭就挑起了重建红二十八军的重担。那时候,红军人数不到两千,还被分散在好几个苏区,但他们肩负着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使命。
高敬亭一直拼命努力,让大别山树立起工农武装革命的鲜明旗帜。鄂豫皖边区的党政军事务,也都是在他的全盘指挥下顺利展开的。
大别山里的红军搞的那些行动,把蒋介石给惹毛了,他气得直骂国民党十一路军的总指挥是个“大笨蛋”,然后又赶紧吩咐“剿总”的头儿梁冠英,让他快点出兵,把红军给收拾了。
梁冠英心里头明白,蒋介石这回是动真格的了。他一口气调动了13个师,61个正规团,还拉上了当地的反动武装,总共25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去围攻红二十八军。
对高敬亭而言,这简直是一场关乎生死的严峻大挑战。
国民党军队紧追不舍,红二十八军的战士们被困在了重重包围之中。他们在高山深谷间辗转腾挪,但战斗异常惨烈,伤亡人数相当多。
1935年5月份,高敬亭组织了个总结会,他觉得,老是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依赖主力军,没重视地方上的游击队伍”。
不久,高敬亭带着战士们,迅速调整战术,变得更为机动灵活,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他们这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突袭方式,很快就让敌人乱了阵脚,吃了大亏。
蒋介石当时正一肚子火,梁冠英又没能帮上啥忙,结果就成了他撒气的对象。
结果,蒋介石二话不说就把梁冠英的职位给撤了,转手就让卫立煌接了班。
遇到新对手,梁冠英马上行动,弄了好多便衣小队,还设了游击区和秘密基地。这些小队白天躲起来,一到晚上就出来给乡亲们宣传,同时还打恶霸、分田地。老百姓一看红军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好,就都乐意帮忙了,有的给红军送情报,有的帮忙照顾伤员啥的。
结果是这样的,蒋介石的大部队对那几千名红军完全束手无策,国民党豫皖绥靖公署也不得不宣布他们的“剿匪”行动以失败告终。
高敬亭的领导能力在这段时间里,真的是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出色。
他不仅擅长指挥打仗,还特别会处理群众和政治方面的事务。他做思想工作很有一套,无论是内部还是对外宣传,都非常讲究方法。他常跟战士们说:绝对不能动群众一针一线,借了群众的东西得赶紧还,用了人家的东西得付钱。
那些年艰苦的游击战斗,让高敬亭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得靠老百姓的支持才能打赢。
日寇全面侵华后,国共两党商量决定,把江南那八个省的红军游击队整编成新四军。这次,叶挺将军挑了大梁,当上了军长,手下管着四个支队。而高敬亭呢,他就是这四个支队里其中一个的司令员。
这时候,高敬亭展现出来的军事指挥能力,连蒋介石都忍不住称赞。
1938年3月份,日军第六师团的坂井支队渡过长江,从芜湖一路北上,先后把巢县、含山这些地方给占了。老百姓吓得到处跑,乱成一团。这时候,高敬亭毫不犹豫地带着他的第四支队,赶紧上前线去打日军。
日军拿下巢县后,留下了一小队人马看守,剩下的大军继续往合肥那边冲。
高敬亭动手搞起了侦察,他发现巢县东南大概5公里远的地方,敌人老坐船来回晃悠。那儿河网密布,芦苇长得老高,地形特别复杂,简直就是咱们部队打游击战的理想之地。
那年5月12号,几十名日军打算坐船偷袭,结果第四支队早就在那儿等着了。他们瞅准时机,立马动手,打了二十多分钟,就干掉了二十多个鬼子。这一仗,第四支队还顺手缴了几十条枪回来。
这事儿影响可大了,把日寇的计划全给搅乱了,让他们一时乱了方寸。
《新华日报》一收到这消息,就立刻报道了胜利的事儿。
蒋介石也发了消息说:蒋家河口那边,居然把敌人给狠狠地打击了一番,真是让人欣慰啊。
尽管敌人凶狠残暴,但高敬亭的队伍却越战越壮大。他先后拉起了东北抗日挺进队、淮南抗日游击队,还有游击第二纵队,人数都快逼近一万人了。就这样,苏皖豫抗日根据地也被他们一步步地开辟了出来。
战争时候啊,啥事儿都可能冒出来,啥变化都可能发生。
从成果上说,高敬亭的做法挺对路的,但他跟项英他们在“大别山根据地”这些事儿上有分歧。长江局开会时,项英还大声批评高敬亭“不跟着统一战线走”。
高敬亭哪能受得了这样的指责呢?想想这些年,他为了大别山付出了多少心血,好不容易把这里稳定下来,跟群众的关系也处得特别好。所以,他当场就跟项英吵了起来,两个人直接翻了脸。
在国民党军队里,也有人脑子转得快,比如白崇禧,他就明白大别山这个地方军事上有多重要。他还让第五路军赶紧跑到大别山里头去驻守呢。
在国共合作的那个时期,桂系军阀在大别山很快就站稳了脚跟,接着就开始找高敬亭部队的麻烦。
反动武装一直跟第四支队抢皖东这块地方,第四支队明明是打鬼子的队伍,可军饷却迟迟不到位,部队现在遇到了大麻烦。
之后,叶挺在一次连级以上干部的集会上,再次强调了中央要求东进的指令。看到所有干部都纷纷举手赞同,高敬亭也没辙了,只好勉强表示同意往东边转移。
他回到部队后,却迟迟没让队伍往东走,这事儿让项英他们越来越恼火高敬亭的做法了。
好了,咱们得把老账新账一块儿算算清了。
1932年那会儿,高敬亭太信张国焘的话了,结果惹出了一些麻烦。打游击战的时候,红二十八军好几次都跟上面的党组织断了联系。这时候,高敬亭就成了红二十八军的头儿,可因为没有党中央的指导,他好多时候都拿不定主意,思路也乱糟糟的。
新四军治军严谨,绝不会容忍有干部“不服从命令”,尤其是关乎“前往皖东,深入敌后”这一重要战略部署的时候。他们可不会让这样的干部继续留在队伍里。
这一切凑在一起,最终导致了高敬亭的悲惨结局。
1939年6月20号那天,项英军长给中共中央还有国民党军事那边发了封电报,里头列了好些个罪名,说要处决高敬亭,方式是枪决。
蒋介石自然晓得高敬亭这号人物,那可是曾让他火冒三丈的红军将领。生性多疑的他,第一反应就是“这里面有猫腻”。毕竟,像高敬亭这样打仗厉害的角色,哪个爱惜人才的头儿舍得轻易枪毙?可蒋介石呢,愣是没琢磨透这其中的门道。
他跟手下的高级参谋们讲:“咱们那17万的正规军队,跟高敬亭斗了整整3年都没能抓住他,最后还得枪毙,这事儿简直太离奇了。”
蒋介石的重要幕僚把事情查了个水落石出,赶紧来报告:“委座,事儿是真的,高敬亭确实当面批评过项英他们,两人还翻过脸呢。”
听到这话,蒋介石猛地一愣,随后连忙点头,迅速回复说:“批准了。”
高敬亭在即将被处决的那一刻,很直白地讲:“共产党人不怕死,我是个一心为工农革命打仗的军人,没啥好怕的。”
高敬亭的一生就这样悲壮地落幕了,他的名字注定会被历史铭记。
【高敬亭也被毛主席牵挂了很多年】
那时候抗日战争挺复杂的,国共两边都在合作。项英呢,他是照着蒋介石点头同意后的决定,把高敬亭给处决了。
后来,中共中央的电文姗姗来迟,里头说的是:对高敬亭这事儿,咱们得采取点缓和的手段应对。
说白了,就是说“高敬亭是个有功之人,有啥问题咱可以慢慢教育他,用不着判他死刑。”
高敬亭已经离世,再也无法回来,这事儿在新四军里头闹得沸沸扬扬。
好多干部心里都挺慌张,他们认识高敬亭,也一直跟着他,就是不知道这“后续风波”会不会影响到自己。
有些干部,像徐海东和罗炳辉,他们觉得处理高敬亭的方式太过了。高敬亭的功绩大家都有目共睹,他就算犯了错,那也是思想上的偏差,根本没到要枪毙的地步。
那时候,延安那边知道了高敬亭犯的事儿,打算让他去延安接受教育。事儿已经出了,叶挺、邓子恢、张云逸这些人都为自己的行为反省了,但他们的反省也没能挽回高敬亭。
毛主席知道这事儿后,对高敬亭的去世挺遗憾的。后来,他好多次都聊起过这事儿。
在中共七大召开的时候,毛主席跟新四军的一位代表聊了起来,他随口问道:“说说那个高敬亭,咱们不给他点厉害瞧瞧,行不?”
对方很快回应道:“估计没问题。”
听完这话,毛主席没再多说啥,只是点了点头,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心里头那点子想法,旁边的人也能猜个大概。这么多年过去了,毛主席一瞅到新四军的干部,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高敬亭,这足以说明高敬亭在毛主席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
1952年,毛主席去皖中地区检查工作,安庆的地委书记在给毛主席汇报时,又一次说起了高敬亭。他说啊,高敬亭同志在这儿可出名了,到现在为止,好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经常念叨他呢。
这份报告实实在在表明了高敬亭在群众工作上的出色表现。想当年,高敬亭能在国民党大军的重重包围中稳步发展,多亏了当地群众的鼎力支持。群众的力量,那可是他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
听完报告后,毛主席心里又泛起了那段难过的记忆,他叹了口气说:“其实高敬亭不该被杀,中央都发电报说不让杀,可他们还是没听,最终还是动手了。”
高敬亭走的时候,年纪轻轻的,才30多岁。他老婆史玉清,和他结婚才满两年,肚子里还怀着个8个月大的娃呢。
听到那消息,史玉清心里头特别难过,还因此受了点影响。但她咬咬牙,硬是挺过来了,把女儿给生了下来。
对她而言,那时候,不管大家对她丈夫的做法有啥看法,关键是要一起抗日,这也是她丈夫的心愿。大家的目标一致,就是为了抗日。
后来,她就把女儿高凤英托付给了当地的一户人家照看,然后自己跟着抗日队伍去了北方。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史玉清啥也不多想,总是第一个往前冲。高敬亭不在后,她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步变成了团里的指导员。
新中国一建立,史玉清就转到了皖北行政工署工作,那地方后来变成了安徽省卫生厅。
高凤英慢慢长大,成了一名军医后,她了解了不少有关老爸的事情,明白老爸其实是被人冤枉的。
到了七十年代那会儿,好多原来红二十八军的老战友都觉得时候到了,就劝高凤英给毛主席写封信,说说他们的事儿。
1975年11月10号那天,高凤英写好了这封信,并且直接寄给了毛主席。
那时候,毛主席身体不太好,但听说信是高敬亭的女儿写来的,他还是把信看了。然后,他对旁边的汪东兴说:“你去问问那些知道高敬亭案子情况的人,把了解到的情况告诉我。”
汪东兴立马行动起来,没多久就搞清楚状况回来报告了。
12月14号,毛主席又跟汪东兴说了一声:让军委的人坐下来商量商量,我觉得这事儿处理得不太对劲。
过了36年之后,毛主席亲自拍板,说要重新审理这个案子,高家的亲戚们听到后,都特别激动。
但后来,因为毛主席去世了,高敬亭那个案子就慢了下来,差不多拖了一年多没动静。
1977年4月27号那天,上头给高敬亭发了平反的文件,里头说啦:高敬亭在鄂豫皖那边搞革命,那是立了大功的……把他给处决了,这事儿做得不对。遵照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意思,得给高敬亭恢复名誉。
后来,国家民政部正式发布文件,认定高敬亭为“革命烈士”,给了他应有的荣誉。
这天,史玉清眼里闪着泪光,心情特别激动,她对女儿高凤英说:“我年纪大了,以后你的孩子就靠你来栽培和教导了。你得让他们一直信任党,紧跟着党的步伐走。”
2002年12月8号那天,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给高敬亭烈士的铜像办了个揭幕活动。徐向前元帅写的那句话,“在鄂豫皖一直坚持武装斗争,为大别山立下大功,他的事迹会永远被记住”,也被刻在了铜像底座上。
大别山里的乡亲们,一直记着他,从来没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