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蒋方良拒绝回故乡,临终前问:我能不能与蒋经国葬一起?

飞鱼史记 2025-03-13 18:48:48

1992年,台湾台北迎来了两位来自白俄罗斯首都的政要。

作为白俄罗斯人的蒋方良出于礼节,亲自接见了这两位故乡人,这两人向蒋方良传达了来自故乡亲朋好友的问候,好似有说不完的话。

这两人离开之际热情邀请蒋方良回国生活,可是却被她拒绝了,数年之后,蒋方良在台北去世,临终前却问了一个令人无比心酸的问题:

我死后能不能与丈夫蒋经国葬在一起?

生于苏联

1916年,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出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白俄罗斯东部城市奥尔沙附近。

她的父亲是当地普通的农民,后来成了铁路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芬娜一家迁居到叶卡捷琳娜堡。

由于家庭贫苦,操劳的父亲死于肺气肿,几年后,母亲也因病去世,芬娜则由姐姐安娜抚养。

姐妹俩尝尽了人间疾苦,但为了活下去,只能接受命运的摧残,安娜结婚之后,跟着丈夫去了另一个地方生活,芬娜则进了乌拉尔机械厂当车工,从事男人都不愿意干的体力活。

1925年,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被送到莫斯科学习,此时的蒋经国对政治并不感兴趣,甚至一门心思想要在苏联成就一番事业,甚至还为自己取了一个苏联名字。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消息传到苏联,蒋经国当即公开指责蒋介石,然后单方面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

1929年,蒋经国加入苏共,随后被分配到芬娜所在的乌拉尔机械厂,蒋经国对芬娜一见钟情,只是芬娜并不想着嫁给一个“外国人”。

芬娜吃了太多的苦,厂里便以为她升职并分配公寓说服了芬娜,两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只是让芬娜想不到的是,蒋经国将会带给她无尽的苦痛。

两人结婚后生下了一儿一女,小日子过得不好不坏,只是随着苏联国内局势动荡,蒋经国的特殊身份让他备受针对。

去往中国

1937年,蒋经国申请回国的请求得到了苏联的批准,他带着家人于当年四月中旬回到了上海。

经过多年的冷却,蒋介石与蒋经国之间的矛盾也得以缓和,尤其是见到儿子已经成家,并为他带来孙子孙女后,两人之间再无间隙。

蒋介石为孙子孙女取名为蒋孝文、蒋孝章,连带着为芬娜改汉名为“蒋方娘”,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认为“娘”字不好,蒋介石便又为其改名为蒋方良。

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异国他乡,蒋方良内心的孤寂可想而知,但是她知道除了这里,她再也没有地方去了。

为了做好蒋家的媳妇,她不仅跟着婆婆毛福梅学做菜,而且用功学习中文,处事极为低调的她,很快赢得了蒋介石的认可。

蒋经国对蒋方良的感情,终究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后来接连与其她女子有染,如果不是蒋介石考虑到与苏联的关系而出面维护蒋方良,蒋经国早已经将其抛弃。

蒋介石败亡台湾后,蒋经国一家也随之迁台,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继任,蒋方良也因此成为了第一夫人。

只是她坚决不许别人这么叫她,因为她自始至终都认为这个称谓是属于她的婆婆宋美龄。

死于台湾

有人说,蒋方良与宋美龄相比,是一位永远没有声音的第一夫人,除了一些必要的公开场合,她根本不会露面。

有时候受了委屈,她也从来不会向蒋经国抱怨,宋美龄对蒋方良的行为处事并不认可,她对蒋方良说:

女人应当要强,你何苦还要这样束缚自己?

蒋方良淡淡地说:

我已经习惯了。

蒋经国当政时,无数人想着从蒋方良这里作为突破口,只是没有一人成功,因为蒋方良从来不干预政事,更不会在蒋经国面前提起任何关于这方面的事情。

蒋经国去世后,蒋方良更是深居简出,俨然将自己当成了一个隐形人,只是每年丈夫的忌日,她从来都不会缺席为蒋经国守灵。

即便在台湾过着孤寂的生活,蒋方良也从来没有想着要离开,所以当家乡人邀请她回国生活时,她没有迟疑便拒绝了,因为她一生都痴爱着数次辜负她的丈夫。

2004年12月15日,已经88岁的蒋方良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临终前,她小心翼翼的问身边的医生:

我死后能不能与我的丈夫蒋经国葬在一起?

身边的医生听后无不动容,因为他们根本想不到,蒋方良竟会卑微地留下这句遗言……

参考资料:《蒋经国传》、《克格勃档案中的蒋经国卷宗》等。

(图网,侵删)

0 阅读:94
飞鱼史记

飞鱼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