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否亲临车桥前线考证四:护送粟裕去前线至返回有哪些疑点?

智胜聊历史 2023-01-14 15:32:00

关于粟裕亲临车桥前线,有一位老同志当时担任四分区特务团政治处主任。据他回忆:粟裕亲临车桥前线,是他们特务团护送抵达的。在车桥前线期间,该政治处主任和特务团团长还被粟裕指定为前线观察员,见证了粟裕在车桥前线的活动情况,并在战役结束回撤时还曾护送过粟裕一段路程。考虑到该政治处主任从出发到回撤,经历了粟裕亲临车桥前线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他是几个老同志回忆粟裕亲临车桥前线最具有代表性的。故我们就其回忆情况作一重点考证。

一、粟裕两天时间能从师部三仓河赶到车桥前线吗?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该政治处主任关于粟裕出发去车桥前线的回忆:

1944年3月初的一天,粟裕司令找我去,说组织上决定调我到四分区陶勇司令新组建的特务团担任政治处主任,程业棠任团长兼政委,并征求我有什么意见,我回答“服从组织上的决定”。接着他说,准备好,明天跟他出发打车桥去。第二天,粟司令带几个侦通人员,一部小电台,共20来个人,在司令部等待四分区的特务团一营过来会合后一起走......路上为避免目标过大,有时白天休息,夜晚通过封锁线,开始步行,后来坐船。当我们乘船进到车桥附近时,正是3月4日的午夜时候。

按照政治处主任回忆,粟裕是3月初的一天找他谈话,第二天护送粟裕向车桥出发的。我们先不按秦叔瑾日记中提到的3月3日他跟随粟裕师长在三仓河,而把政治处主任说的3月初的一天最大限度往前提,按3月1日算(再往前提不可能了,因23军战史明确记载该特务团2月末才成立),第二天出发按3月2日算。看用两天的时间,能否在“3月4日的午夜时候”赶到车桥。

先让我们有个距离概念。一师师部三仓河距车桥直线距离大约170公里左右。但部队不可能走直线的。特别是三仓河距车桥这段路程,以水网和旱谷地为主。我们无法考证他们走的哪条具体路线,但即使按最捷径的路线走,也不会少于200公里。

下图是粟裕从三仓河到军部往返的路线图。其中包括从车桥以南到三仓河这段。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曲曲折折的路线,有的地方还需绕大弯。军迷们可以算算大致有多少公里。估算二百几十公里应该是有的。

根据秦叔瑾日记和侦察科长严振衡回忆,他们护送粟裕从军部返回那次,从车桥以南回到三仓河大概用了近十天的时间。除去沿途看望有关部队,怎么算也得有七八天的时间。

也许有人说了,车桥战役发起前几个月,沿途路线有一些日伪军据点被打掉了,有的水网地区也筑了堤坝。但即使这样,时间依然不会少多少。据严振衡回忆,他护送叶飞去车桥前线时,在“这一条路线我已经很熟悉了”的情况下,仍然“用了五天的时间到了顾殿堡以西的楼王”。

用了五天的时间,才走了大致三分之二的路程。要知道,叶飞和粟裕走这条线时,都是带着一个连的兵力护送。如果粟裕是跟着特务团一个营的兵力一起开进(注:车桥战役详报称特务团参战是两个营,政治处主任说一个营,待考证),部队目标大时间只会比这更慢。该政治处主任也曾回忆说“路上为避免目标过大,有时白天休息,夜晚通过封锁线”。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孟良崮战役王必成率他的六纵赶往垛庄,约120公里的路程,“经过40多个小时强行军”才抵达。120公里在强行军情况下依然用了40多个小时,甚至被称为“飞兵激渡”。我们再看里程比这个多一倍,道路、敌情远比王必成飞兵激渡还复杂的路线,大概需要多少天呢?

透过粟裕和叶飞走这条线所用的时间,再对比分析强行军案例,我们不难得出,在至少200多公里的实际路程下,在遇有日伪军据点及封锁线不得不躲避的敌情下,在遇有水网湖泊不得不绕行的地形下,从三仓河赶往车桥,最快也得需要5天以上时间。往返怎么也得十天半个月。

因此,回忆称粟裕和特务营用两天多的时间,无论如何是到不了车桥前线的。

二、粟裕指示去车桥前线要保密,这个密保得住吗?

该政治处主任在接受采访时称:粟裕要求他和团长,“对外不要讲,不要宣传,你们去我也去”。总的就是粟裕此次车桥前线之行一定要对外保密,不要影响和干扰叶飞的指挥。

且不说粟裕去车桥前线对自己人有没有必要保密,且不说粟裕去车桥前线对叶飞的指挥还是个加强,我们单分析一下这个密能不能保得住的问题。

一是粟裕离开师部至少十天半个月时间,需委托人主持苏中党政军工作,这个密怎么保?粟裕是苏中战略区党政军一把手,不是说走就走之人,离开岗位这么长时间必须得指定代理人主持苏中全面的工作。他去军部那次是专门请叶飞代他主持工作的。这次叶飞在前线,他不管是交给副书记陈丕显还是交给苏中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这个密都将无从保下去。

二是粟裕本身带侦通和保障人员二十来人,再加上随特务团大部队行动,这个密怎么保?光这二十来人本身就有个密不好保的问题。特别是侦通人员,保障粟裕外出执行任务,起码需向本级领导请示报告的。还有就是粟裕随特务营行动,好几百号人在一起行军,有时为了赶路,部队还要轮流换人给粟裕乘坐的船拉纤,这个密如何保呢?

三是粟裕在车桥镇内活动时间不短,不大的车桥镇内云集我一两千兵力,这个密怎么保?车桥镇只是个东西千米、南北七百多米的一个镇子。而这之中又有那么多碉堡林立,又有那么多日伪军封锁的开阔地和道路巷口,粟裕实际上在车桥镇内活动的区域小之又小,而在这小之又小的区域内又云集了我千人的部队,这种碰到的概率会有多大?恐怕不只是碰到一营教导员、八连连长等几个人的问题。而哪怕是有一个人碰到,势必会迅速在车桥镇内传开,势必会报告给在车桥镇内指挥的彭德清团长和离车桥只有两三公里的叶飞等人。

四是粟裕曾亲自给七团打电话下命令,七团不可能不把命令反馈给叶飞,这个密怎么保?据该政治处主任回忆,车桥战役结束时粟裕曾亲自给七团打电话下命令(这一问题后面还要考证)。七团主要担任的是攻坚车桥,如粟裕下这样一道命令,七团必须得把粟裕的命令反馈给前线总指挥叶飞。否则,两条线指挥会乱套的。果真这样,这个密不但是不保的问题,同样也是尽人皆知的问题。

三、粟裕的指挥所能安置在车桥东街头的一所民房里吗?

该政治处主任一方面说粟裕到前线不干扰影响叶飞的指挥,一方面又称粟裕在车桥前线设置了指挥所。他这样回忆说:“当我们乘船进到车桥附近时,正是3月4日的午夜时候,由前线指挥部人员来联络,把指挥所安置在车桥东街头的一所民房里”。

按字面上理解,车桥东街头的一所民房,应该在车桥镇内东面。大家看一下车桥战斗经过要图,我部队从北面、西面、南面三个方向实施偷袭,就是未在东面。因为东面是日军大碉堡(图上菱形那个位置)所处的地方,是直到战役结束也没完全拿下的地方。粟裕何来把指挥所放到这个位置呢?

也许老同志回忆有误,是在车桥镇东面或其他什么地方。但《车桥战斗详报》对车桥及周围地形介绍得十分清楚:“车桥周围均系旱地,北面坟堆甚多......北面围外,二三百米处有零星草屋数间”。“车桥外围河沟纵横”。“车桥西南一里余处即为敌飞机场,东北之大刘舍及以南之陈河各驻伪一部为其外围警戒”。

我们说,车桥镇内日军据点位于东部,且车桥周围均系旱地,河沟纵横。特别是东偏北几百米的大刘舍还驻有伪军一部。这基本上排除了粟裕在车桥镇东街头或街东面一点设置指挥所的可能性。

实际上,根据车桥战役的部署,叶飞的前指开设在车桥正北两三公里处的赵扬庄。该政治处主任的这个特务营作为战役的总预备队也部署在那里。叶飞的指挥所是依托刘先胜的十八旅司令部组建的。那么粟裕的这个指挥所又是具体依托什么组建的呢?又是具体设置在哪里的呢?又是怎么对外具体指挥和联络的呢?

四、粟裕到车桥后能从东街头向西走视察指导吗?期间可能会碰到八连连长吗?

粟裕抵达车桥后的活动,该政治处主任是这样回忆的:

攻坚战斗在3月5日凌晨1时开始。我们比攻坚部队的到达稍晚了一些,大体安排就绪,攻坚部队已经打响了。粟司令带了几个侦通人员从东街头向西走,到靠近战斗的前方去观察,当时天色很黑,也只能看看就近的街道地形和凭经验听听前方的枪炮声。他在不远处碰到七团八连连长张玉成。当时八连作为七团预备队,准备在攻击部队解决伪军据点后,立即上去参加攻击日寇据点的任务。粟裕司令向张玉成简单了解了情况后,又走了一段路,就回到临时指挥所来。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粟裕的指挥所设在车桥镇的东街头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粟裕从“东街头向西走”这样视察可能吗?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军的小圩子据点,特别是中心大碉堡可以瞰制整个车桥镇,不要说粟裕从东往西走,就是我们的部队,也只是最后总攻时才打到那里与日军对峙的。还有就是车桥镇涧河横贯东西,并把镇分为南北两部分。镇中心通往南北的桥梁都被日军火力封锁,仅“我在桥上就被打倒六七个”。仅从安全上讲,粟裕从东往西视察也是无法想象的事。

至于政治处主任说在“不远处碰到八连连长”并简单了解情况,这也不可能。因为车桥攻坚战开打时,七团的一、二营先上,三营八连作为预备队还部署在车桥镇北面。该连只是参加了晚上总攻日军小圩子的战斗。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八连连长本人回忆的是6日凌晨4时第一次见到的粟裕。所以,政治处主任的回忆与八连连长的回忆也根本对不上。

五、粟裕能让特务团团长兼政委、政治处主任当前线观察员吗?

该政治处主任在回忆他和团长在车桥的活动时,称粟裕特地给他们部署安排了任务。我们看一下回忆原文:

粟司令向张玉成简单了解了情况后,又走了一段路,就回到临时指挥所来,然后叫我和程团长去,对我俩说,因为随来的工作人员少,要我们两人轮流到七团去,不需传达什么任务,只要了解前线的情况,回来向他报告。实际上,要我们两人临时充当前线观察员的任务。因为我原在七团工作,人员都很熟悉,当时大家还不知道我已调离七团工作哩。我们两人商量,第一次我俩同去,然后再轮换着去。

我们再看《车桥战役详报》是怎么明确作战部署的:“以师教导团一营及四分区特务团(两个营)组成总预备队,及炮兵大队,统于4日晚12时进至赵阳庄待命”。

战役详报说得非常清楚,程业棠的特务团(两个营)与教导团一营及炮兵大队担任总预备队,与叶飞的前线指挥部都部署在赵阳庄。总预备队与前线指挥部部署在一起,这很好理解。因为战役预备队是战场总指挥关键时刻的关键拳头。特别是战役预备队领导必须时刻保持在位,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时刻听从总指挥的号令,保证做到闻令而动,立即投入到最关键最需要的战场。

换句话说,没有叶飞的命令和同意,作为预备队的团长兼政委和政治处主任是根本不可能离开自己的部队和指挥岗位的。这是要耽误大事的,可不是儿戏的事。所以,从这点上说,车桥攻坚与打援两个方向激战正酣,特务团需随时听从叶飞命令而动,结果团里仅有的两个领导——团长兼政委和政治处主任,却都脱离开部队和指挥岗位,都去给粟裕当临时前线观察员去了,这种可能性是难以令人想象的。

还有,从战场指挥用人和保障首长行动来讲,粟裕即便有指示,再怎么也不会让团长兼政委、政治处主任当战场观察员的。因为,整个车桥战役战场统共五个多团的兵力,团一级领导是有数的。让我们看一下都是哪些团长:一团团长廖政国、七团团长兼政委彭德清、五十二团团长陈挺、教导团团长张震东、特务团团长兼政委程业棠。这些后来都是开国少将一级的战将,尽管车桥战役时都是团长,但在那时团长也已经都是相当级别的干部与人物了。粟裕再怎么用人、再怎么缺人,也不会让他们这一级领导亲自给他当战场观察员的。因为这些团长是离不开部队、离不开指挥岗位的。粟裕不会缺乏这点最起码的常识的。

六、粟裕能给战役预备队特务团和主攻车桥的七团下命令吗?

根据政治处主任的回忆,整个车桥战役20个小时,粟裕前后至少下过两次命令:

一次是刚抵达车桥前线时:“粟司令交待:一营的任务是警卫指挥所的安全,并派出一个连向东边敌人据点泾口的来路警戒,同时作为战役的预备队,随时做好参加攻坚或打援的准备”。

另一次是车桥战役结束后:“粟司令得知前线指挥部下令部队迅速撤出车桥战场,他立即亲自打电话给七团,让他们晚一点撤出车桥战场,并向深远方向侦察。因为如果部队很快撤出车桥战场,当地的民兵和老百姓还在拆毁敌人的据点和工事,万一敌人报复性地反扑回来,老百姓会受到很大伤亡”。

对于这两次命令指示,至少有几个问题需打问号:

一是粟裕来时即明确,他的行动保密不告诉任何人,也不干预叶飞的指挥。结果你怎么又亲自打电话,又亲自指挥上了呢?

二是军令贵一,不能两条线,这是军事指挥常理常识。前线指挥部已把各个参战部队,包括总预备队的部署任务都明确得非常清楚。粟裕怎么又是给预备队特务营下命令,又是给主攻车桥的七团下命令呢?他的这些命令与叶飞的命令是什么关系?这不乱套了吗?实际上,车桥战役和战斗详报上说得非常清楚:七团一、三营先撤,二营晚些时候再撤。因为敌人第四批援兵已开过来了。叶飞必须基于这些新的敌情快速做出决断。所以,粟裕此时“插一杠子”,对七团的部署行动进行调整,下达补充命令,这是说不通的。

三是假设粟裕真下达这样的命令,一师司令部和七团参谋处战后没几天分别呈报了《车桥战役详报》和《车桥战斗详报》,按说无论如何也不会把粟裕这么一个重要的命令,这么一个重新调整部署的决策给漏掉吧?

帅克下一篇接续考证文章的题目是:《粟裕是否亲临车桥前线考证五:攻坚第二阶段在车桥真能看见粟裕?》欢迎关注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车桥战役详报》《车桥战斗详报》

0 阅读:26

智胜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