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为阳邪性质炎热,六淫辨证之中暑和伤暑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8-27 18:41:10

六气是指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热)。这些气候变化存在于四季更替的过程中,人们对它们有了适应能力,所以通常情况下,它们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六气转化成六邪通常是因为气候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气候变化绝对异常,比如气候急剧变化,比如突然暴热或暴冷,或者是气候反常,不符合季节规律。这种情况下,人体往往无法适应这种异常,这些异常的气候就成为致病的邪气。另一种情况是气候变化在正常范围内,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下降,无法抵抗正常的气候变化而发病。对于这些人来说,正常的气候也会成为致病的邪气。

小王来到诊所后,问:“谢老师,从小满至小暑,气候炎热,暑湿交蒸,是暑气主令的季节,暑邪独见于这一时期,纯属外邪。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呢?”

谢老师笑了笑,指着小王的笔记本说:“很好,小王,你的学习态度真是让我欣慰。暑为阳邪,性质炎热。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属于阳邪。因此,暑邪致病时会出现高烧、烦渴、汗出、脉洪等症状。”

小王点头记下,并继续问道:“那暑邪侵入人体后会有哪些表现呢?”

谢老师赞许地点点头:“暑邪侵入人体,会导致腠理开而多汗,进而耗伤津液。病人可能出现口渴喜饮,心烦溺赤,尿量减少等症状。如果大量汗出,气随津泄,还可能导致气虚,出现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小王迅速记录,接着问:“那暑邪还常常伴有其他的邪气吗?”

谢老师点头解释:“是的。夏季常多雨而潮湿,由于热蒸湿动,所以暑邪常常伴有湿邪。这样的情况下,病人除了发热烦渴之外,还可能出现四肢倦怠,胸闷呕恶,大便溏泻等症状。”

小王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表示明白,然后接着追问:“谢老师,我还听说过‘阴暑’,这是什么意思呢?”

谢老师对小王的学习态度赞赏有加:“很好,小王,阴暑确实也是暑邪的一种表现。如果乘凉饮冷过度,暑邪易受到寒湿所遏制。这时候,病人可能出现皮肤蒸热、恶寒、头重、无汗或腹痛、泄泻等症状,这就是‘阴暑’。”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谢老师的声音清晰而平和,“‘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因此易上扰心神,甚至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症状。”

小王默默地听着,心中感受到了这种病理变化的深刻内涵。

“‘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谢老师继续道,“《素问·举痛论》说:‘炅则气泄。’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因此,临床上除了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液不足的症状外,还常见气短、乏力,甚至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小王心中涌起一股对于暑热侵袭所带来疾病的深切关注,他明白了暑邪对人体的危害。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谢老师的声音响起,“这是中医经典所云。因此,我们在炎炎夏日,不仅要注意防暑降温,更要警惕暑邪对身体的潜在伤害。”

小王又向谢老师问好后问:“谢老师,我还想请您给我讲讲暑致病。可以吗?”暑为夏季的主气,发病初起多有暑犯肺卫和径入阳明胃经

谢老师说:“中暑是人们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劳动、运动,由于身体产热太多而散热不足,出现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代谢失调的一种综合征。中暑的主要原因,除了高温、高湿以及不通风的环境之外,与患者的体质以及患者劳动强度等有直接关系。另外,中暑也与患者的休息状况、饮水和饮食也有很大的关系。”

小王拿起笔记本,做起笔记。谢老师又说,“夏至之后,立秋以前,具有升散、炎热,兼湿邪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为夏季的主气。暑热之邪,伤人最速,祛邪最难,故发病初起多有暑犯肺卫和径入阳明胃经。另外,心与暑邪在五行均属火,故暑邪极易内传于心,伤及心营。”

《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热之邪多有挟湿

谢老师又说:“暑热之邪最易伤元气,耗液伤津。又因夏令雨湿较多,故暑邪又有挟湿之证。此外,由于暑热亢盛,饮冷贪凉,或乘凉太过,暑热之邪易为寒湿所迫,故又有暑兼寒湿者。暑淫证有伤暑、中暑和暑温之分。”

中暑和伤暑的区别:

1、范畴不同

中暑是指在高温、热辐射状态中,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包括阴暑和阳暑两种类型。阳暑主要表现为大热、大汗、大渴、烦躁、头痛、气喘气短、脉浮等。阴暑之寒袭肌表者主要表现为恶寒无汗、头痛发热、肢体酸痛,而阴暑之寒凉伤脏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伤暑在中医上又称感暑,是指夏季收受暑热之气损伤引起的疾病,属于中暑中的阳暑证。

2、症状不同

伤暑时通常有多汗、身热、口渴、呼吸急促、四肢无力、小便发黄等表现。中暑病情较轻时可能有伤暑症状,但中暑严重时,常有高烧、头痛、神志不清、突然晕倒表现,甚至出现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症状。

3、病情轻重不同

伤暑属于轻度中暑,一般远离暑天火热之气后,就能快速缓解。中暑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大类,一旦出现重症中暑,病情非常严重,患者多脏器衰竭,治疗不及时可能会有致命风险。

暑证

暑温多发生于暑热当令的季节。发病急骤,热势亢盛,初起即见气分阳明热盛的证候。症情变化较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风等复杂的病机变化,易见津气欲脱、闭窍、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

谢老师笑了笑,说:“当然可以,暑邪致病导致暑淫证,它指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夏季身热,汗出,烦渴喜冷饮,神疲乏力,胸闷肢重,小便短赤,舌红赤,苔白或黄,脉濡数,或高热,卒然昏倒,甚则汗出不止,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昏迷不醒,或气喘,头痛头晕,面赤,恶热心烦,或见脘闷,呕吐,下利,食少。若热退,而汗出不止,喘促欲脱,脉散大者,为津液欲脱。”

暑淫证

小王认真地做笔记,然后问道:“这个证候是如何分析的呢?”

谢老师点了点头,微笑着说:“伤暑,多因感受暑邪,耗气伤津所致。暑性炎热、升散,故见身热,舌红赤。暑易伤津耗气,故汗出,烦渴喜冷饮,神疲乏力,小便短赤。肺为邪热所伤,肺失肃降,故胸闷,气喘。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重。暑兼湿热,故苔白或黄,脉濡数。”

小王又说:“谢老师,中暑呢?”

谢老师又说,“中暑,常发于炎夏烈日,高温劳作。暑热炽盛,引动肝风,蒙蔽心神,故见高热,卒然昏倒,甚者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昏迷不醒。暑热上蒸,熏灼清窍,则头痛头晕。暑性炎热,扰乱心神,故恶热心烦,面赤。暑多夹湿,伤及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司,故脘闷,呕吐,下利,食少。若暑热炽盛,伤津耗气较重,脉气受损明显,则虽暑热已除,身已无热象而汗出不止,脉形散大而无力。津气过度耗伤,气少不足以息,故喘促欲脱。”

小王又说:“谢老师,内容这么多,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谢老师笑了笑说:“诊断暑证,要注意三点:一是时当夏季,气候炎热;二是有发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尿短赤灼热,舌红脉数等阳热内盛的表现;三是神疲乏力,尿少汗多,气短食少等津气耗伤的症状。同时,以夏季身热,汗多,神疲气短,心烦,口渴喜冷饮,尿短赤灼热,食少乏力等为辨证要点。”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谢老师看着小王认真学习的样子,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他知道,小王是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学生,他有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谢老师为小王解答了所有的问题,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告别谢老师后,小王沿着街道回到家。月亮高挂在夜空中,银色的光芒洒满了大地。在这宁静的夜晚,小王站在诊所门口,结束了他的中医学习。他抬起头,深情地望着那轮明月,仿佛在向它诉说着一整天的收获与成长。

0 阅读:1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