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一两日,谓之寒食节。今年的清明是三月初七,而三月初五就是寒食节,很多人可能会有些疑问,不是说清明前一天才是寒食节吗?其实这个日子,一直以来都没有固定的日子,尤其是融合到清明节之后,甚至人们提及的都比较少。

按照历史的一个记载,寒食节的时间与历法密切相关。寒食节最初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即清明节前一二日。例如,清初汤若望改革历法后,寒食节固定在清明节前一天。若三月初七为清明,则三月初六即为寒食节。但是在历史上,不同的地区寒食节日子也有所不同。

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明确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也就是在三月初五,辽宁《兴城县志》(1927)载:“(清明)前三日家家多备饼饵食之,盖取寒食禁烟之遗义,故曰‘寒食节’,亦曰‘禁烟节’。也就是说三月初四就已经是寒食节了。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呢?
寒食节起源有“禁火说”“改火说”“子推说”三种。其中,“子推说”流传最广,即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下令禁火寒食。介子推因割股奉君、拒受封赏,最终被焚死于绵山,晋文公遂定其忌日为寒食节。

《左传》《史记》均提及介子推故事,南北朝《荆楚岁时记》明确记载寒食节为冬至后“百五日”(即105天),唐代后逐渐与清明融合。
寒食节这天有啥传统呢?别忘了“一不动,二不说,三不吃”,寓意乾坤福满乐安康。
一不动
禁火生烟
寒食节核心习俗为“禁火冷食”,即不生火做饭,仅吃预先备好的冷食。此习俗源于上古改火旧习,后与介子推传说结合,成为忠孝文化的象征。因此在这天的时候,我们不妨吃一些冷食,也比较应景。

二不说
说晦气话
民间认为寒食节阴气较重,易引发口角是非,故需“慎言”,避免争吵或谈论晦气之事。此习俗与寒食节“静思慎行”的精神内核一致。因此,在这天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多说好话还有吉祥的话。

三不吃
大鱼大肉
在这天的时候,我们还要尊重传统,既然是寒食节,它承载了忠孝、廉洁的伦理价值观,而且在这样的日子当中,人们强调清淡饮食,这与现代健康理念也不谋而合,如减少油腻、注重营养均衡。更有利于春天阳气的升发。

笔者认为,寒食节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启示。遵循“一不动,二不说,三不吃”的习俗,既是对传统的敬畏,也是对现代生活的智慧调适。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更需以寒食节为镜,反思如何在物质丰裕中坚守精神家园,在喧嚣中寻回内心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