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今年闰六月,清明还要上坟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闰月清明不上坟是怎么来的?
民间人们认为,闰月是农历为调和阴历与阳历差异而增设的“补月”,属于“虚月”或“重复之月”,被认为缺乏“真实的时间属性”。它可能会打破阴阳平衡。而且清明本身被视为阴气较重的日子,若与闰月叠加,更易引发“阴气过盛”,招致不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地府在闰月“放假”,魂灵管束松散,上坟可能招惹孤魂野鬼。当然这个只是传说,大家伙也不必当真。
笔者翻阅了很多的资料,发现这个说法,并没有历史的一个依据,最早是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流行,并非全国通行。后来随着互联网的传播变成了“全国禁忌”。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古代典籍中并无“闰月清明不上坟”的明确记载。

也就是说“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它本身就是一个虚构话,没有任何的根据,大家明白就可以了。
今年闰六月,清明还要上坟吗?
2025年是一个双春年,同时还会闰六月,清明上坟自然是要去的,而且在时间上,也并不冲突。
另外,大家去翻开日历,也会发现2025年清明为农历三月初七(公历4月4日),而闰六月始于农历六月后,两者无交集。因此,闰月与清明并不重合,所谓“闰月清明不上坟”的禁忌也并不适用于今年。

所以不管是闰年还是闰月,清明节该上坟,还得去上坟,之所以出现闰年闰月,本质上是历法的一个调整,而且它和吉凶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而且大家要记住,清明祭祖的核心是情感表达,而非形式束缚。在清明节祭祀,应以孝道传承为重,无需因迷信影响传统习俗。
清明上坟的一些习俗讲究?
1. 时间禁忌
上午为佳:民间认为上午阳气盛,适合祭祀;午后阴气渐重,需避免扫墓。
避开特殊时段:如新坟需在春社日前祭扫,雨天或极端天气可延后。

2. 人群限制
孕妇、幼童与老人:因体质较弱或需避讳“阴气”,部分地区认为不宜参与。
情绪低落者:传统认为悲伤情绪可能影响祭扫的庄重性。
3. 祭品与仪式规范
供品选择:宜用苹果、橘子等实心水果,忌梨(谐音“离”)与多籽水果。
“三不烧”原则:不烧逝者衣物、纸质照片及分家烧纸,以环保与家族团结为考量。
添土讲究:取土需在坟前左右侧,忌取自坟头或他人墓地。

最后在强调一遍,“闰月清明不上坟”更多是文化心理的投射,它缺乏科学依据。2025年清明也不在闰月内,可正常祭扫。现代社会中,祭祀应兼顾传统内涵与个人需求:既可遵循“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的灵活时段,也可通过线上祭扫、环保供品等方式创新表达。正如民俗学者所言:“心意重于形式,孝道无需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