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戒备森严的机场中,一个鼻梁高挺的男子抬头看了看依旧飘洒着淅沥沥小雨的天空,叹了口气看向了一旁戴着眼镜的同行之人:“要不咱们还是现在就走吧,时间不等人,主席他们还在延安等着我们呢。”
戴眼镜的男子点了点头:“早一些把情况汇报回延安,也好早一些作出准备,那现在就走吧,只是小雨,应该不会有事。”
“好,我去喊叶挺同志他们。”
说罢,鼻梁高挺的男子匆匆离开。

不过半个小时,一架美式C-47运输机便缓缓起飞了,而地面上送行的我党人员看着远去了的飞机,不知为什么却总觉得心绪不宁。
但这一去之下,这架飞机却就此再无音讯,直到三天之后,一个震惊的消息方才传来——山西兴县黑茶山发现了飞机残骸,经过检查正是这架美式C-47运输机,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消息传到了延安,人们无不痛心疾首,中央更是为这些同志们进行了正式哀悼,因为这场空难给我们造成的损失的确太大了,飞机上有四名同志,在我党中都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哪怕是“铁军”团长叶挺,在职务上来说也只能暂居末位。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蒋介石在抗日战争这事关民族存亡的紧急时刻,竟然还有心思去针对中华民族的武装力量,奉命向北转移的新四军被国民党军队突然袭击,谁也没想到本应共同抗日的战友袍泽竟然会对自己开枪。
在这偷袭之下,大部分部队都遭到了严重损失,而叶挺作为新四军的首任军长,也是怒不可遏。
身经百战的叶挺很快就组织力量进行反击,在先手优势丧失的情况下,竟然和国民党军队打的有来有回,双方激战整整八个昼夜,期间叶挺更是组织了多次突围,把国民党军队打的顾此失彼、焦头烂额。

但毕竟敌人人多势众,有是有心算无心,虽然叶挺麾下将士们不畏牺牲,可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叶挺也只能选择联系附近认识的奉系将领,一起向国民党军交涉,希望能够停止纷争。
谁知在双方交涉之时,国民党军却直接翻脸,将在场众人全部关押了起来,这种不要脸的做法在曝出之后,人们也是纷纷指责,但国民党方面却依旧是我行我素,将叶挺囚禁了五年又两个月之久。
蒋介石也是知道,叶挺在军队之中的威望,但他“投共”的行为却是让蒋介石破了大防。
他不明白,为什么正直的、热情的、有能力的将领一定会跑到共产党那边去,是他给的钱不够多吗?

于是在叶挺被关押期间,蒋介石对他多次威逼利诱,想让他“变节投诚”,但面对种种酷刑,叶挺从始至终都是横眉冷对。
蒋校长,可能你误会了什么,共产党一分钱没给我,他们只给了我希望和信任,对我的信任、对中华民族的希望,这两样东西,你的国民党一样都给不了我。
在牢狱之中,叶挺写下了一首《囚歌》: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经过我党的奋力营救和外界媒体的舆论压力,叶挺才在1946年3月4日被释放。

此时他的如获新生,在得知日本投降、“双十协定”签署之后,他也是非常高兴,并在第二天就给延安发去了电报,请求中央同意他重新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什么叫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这就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叶挺的请求令人们无不动容,7日中央便给了回复,同意叶挺的请求,让他先在重庆把身体养好,等回到延安再参加工作,他的妻子李秀文、女儿叶扬眉和儿子叶阿九也送被到了他身边。
急于到党中央面见毛主席的叶挺真是一刻也等不了,在身体刚刚好转之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找到了一支要返回延安的我党队伍,但谁知这一去却是天人两别。

为什么重庆还会有我党的队伍呢?
原来在《双十协定》签署之后,我党和国民党双方理应是罢手言和的,我党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但蒋介石却是包藏祸心、贼心不死,对中原地区的解放区采取蚕食战术,对东北解放区则是演都不演了,直接大军压境。
久经沙场的东北民主联军可不会惯着蒋介石,在被好好上了一课之后,蒋介石又开始同意协商解决。
1946年1月5日,我党和蒋介石完成了停战共识,10日正式签字,准备再次和谈。

但蒋介石这个人吧,该怎么说他呢。
当个好人,那蒋校长是没那个良心,自私自利是他的本色,让中国人民幸福他看着就难受。
当个坏人?他却也是没那个狠心,又当又立是他的做法,事办的不咋地还想落个正面历史评价。
这种拧巴的心理,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这次和谈上,蒋介石便想给自己留个后手,声称东北不包括在停战范围内,一定要我党也认同这点才算有诚意。
这不就是妥妥的“PUA”行径,不认同你是没诚意,认同了那我接着打你。
为了和蒋介石的歪理对抗,我党派出了当时的中央委员王若飞前往重庆。

王若飞
王若飞本是贵州人,原名王运生,因为在读《木兰辞》时被“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句感染,从此便有了驰骋沙场的报国豪情,名字也是改成了王若飞。
1922年6月,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王若飞和周恩来一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励志要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也是在这一年他和陈延年等人入了法国共产党,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回国后,王若飞积极参与农民斗争,发起多次土地革命,在1931年包头被抓捕,关进了监狱。

经过6年的关押生活,王若飞的革命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看到了监狱中的种种丑陋乱象,更加坚定了建立一个共产主义世界的信念。
在被营救出狱后,王若飞回到了党中央,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了八路军的副参谋长。
在1945年6月的中共七大上,王若飞当选为中央委员,在抗战胜利后的重庆和平谈判上,王若飞也是和毛主席、周总理一起出席会议,并给出了积极建议,为《双十协定》出谋划策,见证了国共同意和平建国意向的诞生。

这次蒋介石执意要出尔反尔,经过考虑我党也是派出了对《双十协定》有着相当了解的王若飞去和蒋介石谈判。
但蒋介石却以种种借口推诿,显然是要把在“青帮”时学到的无赖手段用到这种国家大事上。
为了能够促进和谈,我党派出了第二位同志,秦邦宪。
如果这个名字有些陌生的话,那么他的另一个名字大家想必都听过——博古。

秦邦宪正是博古的原名,而博古这个名字可是近现代历史书上讲到我党时必不可少的。
1930年,博古从莫斯科回到中国,1931年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成了我党的最高领导人。
这时候博古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就已经很明显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和李德总想着以小博大、用人去抵抗钢铁,该防守时却和敌人比实力消耗。
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最终导致党中央陷入了濒临灭亡的危急时刻,而他也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了最高领导人的职务。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博古的确在军事上打不过国民党,但他不是故意输的,更不是背叛党。
用严格一点的话来说,博古的方法论严重出了问题,但他的价值观还是没错的。
我党和毛主席也是辩证地来看待博古,此后依旧让他担任了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
在西安事变中,博古也是和周总理一起到了西安,极力协助周总理和平解决问题。
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博古依旧当选中央委员,在王若飞重庆谈判工作遇到阻力后,1946年他也是毅然去了重庆,协助王若飞进行谈判。

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我党愈发觉得蒋介石内战的想法已经不可改变,于是便决定返回延安向中央汇报,并且也带上了刚刚出狱的叶挺一家。
但就在这时,又一个“蹭机”的人来了,这个人就是邓发。

邓发是广东云浮人,因为和香港比较近,所以早期邓发主要是在香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925年,邓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邓发积极参与广州起义,但因为反动势力实力强大,起义失败。
1928年,邓发担任了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
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早已破灭,距离“412反革命政变”还不到一年,蒋介石正举着屠刀满中国找共产党,所以我党市委书记,那可是个要命的职位,甚至可以说所有和我党沾点关系的职位,都是要命的职位。
一个“共匪”的帽子扣下来,那就是就地枪毙。

但邓发却没有丝毫畏惧,坚定地坚持发展共产主义工作,在长征时期也是从头走到尾,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了我党在新疆的代表、党校校长等职位,七大上任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
1945年,邓发前往巴黎参加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后便是落地重庆,协助中国劳动协会的朱学范起草相关的职工劳动保护章程。
这次他也是要和王若飞、博古等人一起回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
可出行时的阴雨,却似乎已经预示到了一个悲催的结局。

1946年4月8日上午,虽然天空中阴雨连绵,但王若飞一行人还是启程了。
飞机是美式C-47运输机,由以上尉兰奇为首的四个美军飞行员驾驶,和延安的美军代表通过电台联系。
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航程之后,飞机落在了西安进行半个小时的休整,再次起飞半个小时之后,飞机上的美军电台于12时35分向延安的电台发送了一切正常的消息,随后飞机便失联了。
经过三天的搜寻,方才在山西兴县东南40公里处的黑茶山发现了飞机残骸,而飞机上的人已经全部遇难。

经过事故回演,当时陕西、山西都下着雨,飞机应该是在起飞后不久因为阴雨天气雨云聚集,而不得不躲避雨云,在雨势减轻之后,因为雾气弥漫而令飞行员视线受阻,从而误判了方向,飞到了山西境内,并在燃料即将耗尽之时撞上了黑茶山而陨落。
这应该就是“四八空难”的真相。
飞机上的王若飞、博古、邓发和叶挺等人的牺牲,给我党造成了重大损失,毛主席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悼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周总理也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以示哀悼。
陈毅也写了长篇悼词《哭叶军长希夷同志》。
这样的真挚情感,全都是革命先辈们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是经过血与火洗礼和考验的革命感情。

为了能够让后来的人们记住这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为了国家安定和平而牺牲的烈士们,延安专门建设了“四八烈士陵园”来安葬他们的遗体。
说是这几人之中,叶挺的职务最低,那也只是因为叶挺刚刚出狱重新入党,还没有安排职位而已,如果叶挺将军没有被蒋介石关押,而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效力,那么他在的职位,又该是什么呢?
参考文献:头条百科——黑茶山空难
跟叶挺同机遇难的,还有哪三位元勋——重庆日报
“四·八”烈士殉难处英烈血染黑茶山——山西新闻网
英雄烈士谱|王若飞:为人民而死——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