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彤丨宣石之石:宣石的性状、使用与流行

考古研史赏人物 2025-03-26 17:58:39

如果说青铜、玉、墨都是中国文化中的“基础材质”,其功能和意义超越了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历史阶段,“宣石”则是相对特殊的一种材质,对它的欣赏和提倡反映了特殊时期中特殊人物的审美爱好。虽然比起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等名石来说相对晚近和低调,这种特殊的“赏石”却获得了清代乾隆皇帝的偏爱,被引入宫廷,纳入为其精心设计的私人空间。在《“俨如雪山”:宣石及其在紫禁城宁寿宫中的使用》一文中,许彤介绍了宣石的性状与历史,又聚焦于紫禁城内宁寿宫中的养性殿香雪与颐和轩随安室两处空间,通过细致观察在那里完整保存的宣石场景,分析其隐含的审美寓意以及宣石与绘画的组合陈设,为理解乾隆的趣味以及清宫建筑和艺术提供了一份相当深入完整的个案研究。

今节选文中“宣石之石:宣石的性状、使用与流行”一节以飨读者:

中国材质艺术

材料与谱系

巫鸿 编著

宣石之石:宣石的性状、使用与流行

文/许彤

历史上的赏石多是以产地来命名的,例如:灵璧石产于宿州灵璧县,太湖石产于苏州太湖,英石产自英州(今广东英德市)。再如《云林石谱》中记载的临安石、江华石、常山石、兖州石等等,也皆是直接用产地命名的。宣石也是如此。宣石又名宣州石、宣城石,因其产于安徽宣城地区。宣城地区地处皖东南,在历史上先后被称为宣城郡、宣州、宁国府等。关于宣石的具体产地,在明代造园著作《园冶》中载“宣石产于宁国县所属”,清嘉庆《宁国府志》也载宣石“出宁国县”。宣石主要产于今天宣城市下辖的宁国市。在宁国市境内又主要产于西南一带的桥头铺、板桥、庄村等地。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亦有少量出产。

宣石的形态多样,有的宣石表面有赭黄色的簇生梳状石芽,仿佛纵向丛生的细条状灯草,可称为“灯草宣”或“线宣”,这类宣石往往多为山石。还有表面呈成片颗粒状、形似米粒的“米粒宣”,则多为河卵石。此外还有形似马牙的“马牙宣”等。除了形态,宣石在颜色上也丰富多样,有白色、黄色、黑色,或这几个颜色彼此相间结合。许多白色宣石往往结合黄色,而黑白相间的则可称为“黑白宣”或“水墨宣”,此外还有由其他致色元素浸染出的“彩宣”。

但历史上作为最优质赏石的宣石,则要通体白色。《园冶》在介绍完宣石的产地后继续描述其颜色:“其色洁白,多于赤土积渍,须用刷洗,才见其质。或梅雨天瓦沟下水,冲尽土色。惟斯石应旧,愈旧愈白,俨如雪山也。”好的宣石不仅要白,还要像清宁国人汪作霖在《宣石赋》中所说的那样:“俨冰玉之齐辉,亦星云而并嫮。”宣石要如“冰玉”般晶莹剔透,又如“星云”般熠熠生光。《宣石赋》后文还提到宣石“凝霜雪而逾莹”。和其他赏石相比,好宣石最大的特点除了洁白的颜色外,还要有晶莹的质感。这通过晚明园林著作《园冶》中的表达以及今天紫禁城中的宣石实存情况来看,都是如此。白色宣石的颜色与晶莹质感是因为其主要成岩矿物是石英(SiO2),硬度高,有一定的透明度和光泽,所以总会让人联想到雪的性状。

董其昌行书《李供奉赠怀素草书歌卷》(局部)

洒金笺纸 28.2厘米×136.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今存关于宣石较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唐代诗人李白。李白《草书歌行》描述了唐代“草圣”怀素写草书的场景与状态,其中“宣州石砚墨色光”这句指明怀素书写时使用的砚台正是宣州石砚。同样作为安徽产的砚台,宣砚远没有歙砚知名。宣州石砚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明代诗文《葛凤山送龙砚》提到一块雕龙宣石砚,并提出“从来宣石压端溪”,认为宣砚比端砚要好。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还提到宣石砚等砚台能“如漆发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晚明时期的吴去尘墨光歌墨,墨面文字“宣州石砚雪洒残”提示了制墨名家吴去尘使用宣石砚来试墨。到清代,乾隆皇帝也是有宣砚的,这在他的诗文集中至少提到过三次。这些作为文房的宣石以黑色为主,与本文主要讨论的作为赏石的白色宣石质地不同,在此不多做讨论。

本文的主角,作为赏石的白色宣石,其在使用和陈设上就像汪作霖在《宣石赋》中所写:“大则立于庭前,友花竹而成趣;细乃置诸文几,偕琴书兮在御。”中国赏石的陈设大约也都是如此,大体量的可立于园林庭院中,小的赏石则放置在案头欣赏。在早期的赏石文化中,例如在宋代著名的《云林石谱》中还没有宣石的身影。那么宣石是何时成为赏石的呢?如今提到宣石被引用最多的文献是《园冶》中的表述。《园冶》成稿于崇祯四年(1631),刊行于崇祯七年(1634),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名著,其中关于“选石”的篇章里介绍了“宣石”。但在《园冶》之前,已有文字记述了宣石在园林中的使用。李维桢为吴君遂在安徽休宁商山上的素园所写的《素园记》中提到“容春堂前叠宣州石三,各有奇状”,这一句展现了明代中期安徽园林中对本地宣石的使用。和《园冶》作者计成生活于同一时期的胡正言编有《十竹斋书画谱》,其中的“石谱”中收有一幅高友绘制的宣石版画,其宣石形象整体色白,同时还有《园冶》中描绘的“赤土积渍”之黄色。该宣石图后配有宛陵王镂鼎《题画宣石二绝》,其中一句为:“昨接寄来乡信道,敬亭山失一峰尖。”

《十竹斋书画谱·石谱》之“宣石”

明崇祯六年(1633)南京胡氏十竹斋彩色套印本

剑桥大学图书馆藏

《十竹斋书画谱·石谱》

“宣石”图后宛陵王鼎《题画宣石二绝》

明崇祯六年(1633)南胡氏十竹斋彩色套印本

剑桥大学图书馆意

敬亭山是安徽宣城的名山,诗句戏谑中,点明了画中此石绝对是宣石中的上好之石。王镂鼎是宛陵人,即安徽宣城人,而编纂者胡正言也同为安徽人,这一宣石的绘制和诗文的描述,正是对家乡名石的推广。稍晚一些的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有“长盆栽虎刺,宣石作峰峦”之句,这展现了小块的宣石在盆景中的应用。此外,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胡贞开绘石册,其中有一开表现了“鹿城文石”,在石头形象上方,胡贞开自题:“吴门好事,几案间多置之,近则左宣州而弃此矣。积薪之叹,石交固如是乎?”意思是本来苏州人几案上喜爱摆放“鹿城文石”,但近来大家都纷纷抛弃它而去推崇宣石了。这句“牢骚”,正和前后几乎同一时期的《园冶》《十竹斋书画谱》《闲情偶寄》等一样,充分体现了宣石在晚明清初的流行。

(清)胡贞开 《石》册之“鹿城文石”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在清代前期,也继续有关于宣石使用的描述。例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著名传奇《桃花扇》中有“一拳宣石墨花碎”之句。在一些个人文集中还有“一拳宣石颇明净”“三尺宣州白狭盆”等句。至雍正时期,宣石明确进入宫廷视野。在宫廷中的一些盆景中,就有小块宣石作为点景之用。此外在圆明园中还有白色“宣石山”的使用,和黑石山相对,山上还“栽灵芝紫檀木插屏一件”,只是不知其尺寸。

乾隆时期,无论江南地方,还是北京宫廷,宣石使用日益登峰造极。在地方上,记录乾隆时期扬州繁盛生活的《扬州画舫录》,涉及园林的内容占有相当比例,其中就有七次提到宣石。在著者李斗的描述中,宣石有时是作为盆景中的小山出现的,有时则作为园林中的假山出现。有的宣石山很高,例如九峰园中的澄空宇“窗外点宣石山数十丈”。有的宣石山体量巨大,扬州江园(乾隆帝赐名“净香园”)怡性堂边有一宣石山,是清代叠山名匠仇好石的作品。构成这座宣石山的宣石是江园主人江春在买了该地基“唐村”后“掘地”得到的,有“宣石数万”,李斗推测这些宣石可能是原来村中的假山埋没于土中者。江春遂将这些宣石“堆成小山,构室于上,额曰‘水佩风裳’”。该山上能搭建房屋,可见宣石山之大。仇好石正是因为这一宣石山的费心垒叠,不幸“得痨瘵而死”,年仅二十一岁。

宁寿宫花园中的宣石陈设

除了作为盆景点石和园林假山外,还有的大块宣石是在室内出现的。在倚虹园的涵碧楼后,有一“宣石房”,屋中“叠石于梁栋上,作钟乳垂状”。今天在扬州个园中,还有一著名景点是模拟冬景的宣石假山,宣石之白色仿佛一直覆盖着皑皑白雪。个园是嘉庆时期的作品,这体现了宣石在园林使用中的延续和影响。在乾隆时期的京城中,无论紫禁城还是京郊皇家园林中也都有宣石的使用。在紫禁城中,尤其宁寿宫中的使用比较集中,最难能可贵的是, 宁寿宫中的宣石陈设至今依然保持着乾隆时期的原状样貌。

总体来说,宣石在赏石文化的洪流中,还是属于相对小众的地方赏石。宣石在早期历史中并没有进入赏石的视野,其流行于晚明清初,至乾隆时期,不论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京宫廷,都可谓登峰造极。

本文作者:许彤

文章节选自“中国材质艺术”第三辑《材料与谱系》

巫鸿 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5年1月

0 阅读:0
考古研史赏人物

考古研史赏人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