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某企业工会主席郭先生,肺腺癌术后2月余,因持续咳嗽烦躁不安,不胜其扰。
某日,他在市图书馆查资料,不经意翻到一张1990年的《中国中医药报》,上边一篇治疗肺癌的文章吸引了他。
那篇文章讲了一剂方子,叫“培土生金除癌汤”,主治中晚期肺癌,咳嗽,气短喘促,倦怠乏力,食欲不佳等症状,郭先生觉得很对自己的症状,如获至宝,便匆匆抄了方子,回去照方抓药。
那剂方药的组成是:太子参24克,白术、茯苓各9克,炙甘草3克,黄精24克,浙贝母、川贝母各9克,郁苏参30克,桔梗9克,鱼腥草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5克,煮半夏、五味子各9克,白芨、沙参各15克。
可事与愿违,照方抓药服用了七个多月,咳嗽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还有加重的迹象。
郭先生觉得对症的方剂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后来郭先生找上我以后,通过望闻问切对他证型的辨证,再对比他找的那个方子,我一下就看到了问题所在。
因为在他眼里都是肺癌,看不出区别,而在专业医生眼里,那区别可大了,他们会根据一些标准,做出不同的细分分类,每一个分类,自然要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不可能一个方子包打天下。
比如中医,一般把肺癌分为六个证型,即气虚、阴虚、气阴两虚、痰湿瘀阻、热毒伤阴、气血双亏;
比如西医,一般会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其中后者,又分为肺鳞癌和肺腺癌。
因此,郭先生找到的方子之所以无效,是因为没有对上他的证型:
按西医的分类来讲,他是肺腺癌却用上了肺鳞癌的治疗方案;
按中医的角度理解,腺癌多寒湿,鳞癌多燥热,他的治疗应以温化寒湿为基础,而非他找到那个方子的方向相反——培土生金,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总之都是张冠李戴了。
下面记录下我在明确辨证之后的治疗过程。
郭先生当时的症状:
咳嗽已有两月余,干咳有痰,咽痒,纳寐可,大便2次/天,小便调,起夜1次。舌淡红,舌体偏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缓滑。病证结合,辨为寒湿内停兼有郁热。治以温散寒湿,清解郁热,方选小青龙汤加减。
二诊:服上药后咳嗽、咽痒缓解。
刻诊:小腹隐痛,小便困难,尿频、尿细,大便不成形,3-4次/天,起夜2-4次。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滑。患者寒湿体质,服上药后上焦寒湿缓解,现病机以下焦寒湿阻滞、膀胱气化不利为主,方选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三诊:服上药后小便困难、腹痛症状消失。刻诊:时有咳嗽,下午明显,咯少量白色泡沫痰,稍有腹胀,大便不成形,3-4次/天。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微腻,脉沉濡。患者仍以湿、寒为病机要素,治以宣上、畅中、渗下三法合用,方选藿朴夏苓汤合五苓散加减。
四诊:咳嗽基本缓解,二便正常,稍感疲倦,予藿朴夏苓汤加减巩固治疗。
大半年之后,郭先生咳嗽,气短喘促,倦怠乏力,食欲不佳等症状,基本全部缓解。
如今仍在服药调理中,此一阶段,我用药的重点,在增强郭先生的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防止术后的复发。
毕竟,肺癌术后如果听任不管,这个概率还是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