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月初十,周王朱肃溱上疏弹劾汝宁王府项国郡君仪宾于三省,称他凌辱开封知府王之都,大违《皇明祖训》之规定,请求严加治罪。明神宗得讯,命河南抚按从快处理,同时盛赞朱肃溱治理宗室之小心谨慎,并要求他凡遇此等事件,当严肃处理,不可有所放纵。
“乙巳……周王肃溱奏:‘汝宁王府项国郡君仪宾于三省凌辱府官,大违《祖训》,请正其罪。’有旨:‘览王奏参论奸恶仪宾,具见歛慎,以后但有此等,王当严行参治,勿有纵容。于三省该抚按官作速究问具奏。’”(《明神宗实录》)
因于朝臣斗争落败,躲进后宫数十年不见外臣,以消极罢工为能事的明神宗,能做出这等批示,可见周王朱肃溱在他眼中份量还算可以。
德才兼备的贤王朱肃溱(音zhēn或qín),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为周敬王朱在铤(音tǐng或dìng)嫡长子,生母周王妃袁氏。隆庆六年(1572年)四月,受封周世子。
万历十一年(1583年),周王朱在铤薨逝,在位32年,享寿约46岁,朝廷赐谥曰敬。万历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周世子朱肃溱正式受封为周王。
龙亭公园:周王府故址
周敬王妃袁氏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对婆婆周庄王妃徐氏孝顺非常,事无大小必亲手为之;丈夫去世后思念不已,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食以示祭奠;平时,对孤幼、贫困者会给予赈济;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极为重视,心中所想地便是如何护佑周藩国势不坠。朱肃溱在母妃的教诲下,成长为一位德才兼备的贤王。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辛丑……礼部覆河南抚按勘报:‘周王肃溱母妃袁氏事姑滫瀡必亲,痛夫追慕不已,缟衣粝饭,赈孤恤贫,勉子训孙,惓惓势国。周王肃溱谦冲俭约,乐善敬修,友于兄弟,宜其民人。宜遣官赍敕旌奖,以昭崇重亲贤至意。’从之。”(《明神宗实录》)
对犯罪宗室,朱肃溱往往不会包庇,文章开头所述的于三省只是其中一例。万历十五年(1587年)七月,刚继任周王不久的朱肃溱就上疏朝廷,弹劾永宁王府宗室朱勤燡,称其不顾禁令“越关奏扰”。明神宗复旨让他亲自勘查朱勤燡扰奏的缘由,及其中有无奸邪之辈从中挑唆。
对弱小宗室也颇为照顾。明朝后期,因宗室人口暴涨,礼部对宗室、特别是底层宗室有所懈怠,给予名封之事能拖就拖,以至于“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者比比皆是。周藩作为当世最大宗藩,因此受害者自然也为数众多。万历十七年(1589年)十一月,礼部奏称周藩宗室繁衍,贫困者日盛,以至于出现“奏请愆期”、“名封稽误”,导致需要另行堪核乃至免勘,更有甚者因等不及名封遂不经朝廷批准擅自婚配,至于罪宗子孙的口粮更是没有保障,请求特事特办,获得明神宗准许。
实录未提及礼部的消息来源,阿越估计大概率为朱肃溱所奏。因为次年十一月,他奏称本藩安吉王朱勤(火勃)有一对庶出双生子朝(土守)、朱朝垄,俱已成年,请求赐予封爵,为其选婚。
结果这一奏请被朝廷驳回。却原来朱朝垄兄弟系他爹首封安吉王过期私婚所生子,也就是滥妾所生,按照惯例只能成为庶人,请名时通过冒充庶生才获得赐名。故礼部不许请封,不予选婚,按庶人标准每年各给口粮十二石,听其自行婚娶。
古代银锭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四月,朱肃溱同母亲袁氏带头捐银一千两,同时原武王朱朝埨、永宁府宗室朱睦(木离)各捐银一百两,镇平王府宗室朱睦采捐谷三百石,用以赈济本支贫困宗室,皆受到朝廷褒奖。
“丁卯……周王肃溱暨母妃袁氏捐银一千两,原武王朝埨、永宁府宗室睦(木离)各捐银一百两,镇平府宗室睦采捐榖三百石,散赈贫宗。又安昌王在鉷及睦(木离)孝义著闻。各分别褒励。”(《明神宗实录》)
尽心治理本藩的同时,对国事变化也相当重视。受萨尔浒之战影响,明朝终于正视东北地区新崛起的后金,为此开始募兵筹饷。奈何万历末期朝廷财政极其困难,无力负担战事所需,故征收辽饷,从此刻起宗室之中的有识之辈也出力予以支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五月,朱肃溱捐禄三千两饷边。
广宁之战后,宗室再次掀起捐银助边运动。截止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共有唐、周、晋、秦、靖江等二十四家藩王,及庆成等郡王捐银助饷,其中朱肃溱捐助三千两。
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朱肃溱会同秦王、晋王、郑王等捐献助工银,以助朝廷重新营建万历朝遭雷火焚毁的紫禁城三大殿,其中周王捐银一万一千五百余,为捐助最多者。
也正因此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时任河南巡抚李日宣上疏朝廷,奏称周王既是宗室长者,又身具德行,请求朝廷遣官进行慰问。崇祯皇帝从善如流。
“乙丑,河南廵抚李日宣疏奏周王福榛(注:当为肃溱)齿德兼全,请赐存问。帝命遣官照例行。”(《崇祯长编》)
朱肃溱本就颇具德行,又有当时堪称天下藩国宗正典范的周藩宗正镇国中尉朱睦㮮辅佐,他在位期间周藩氛围为之一振。
旱灾
比如万历十六年(1588年)七月,朱肃溱奏称鲁阳王朱勤灰因时常得闻水旱灾祸,有感于皇恩浩荡,自本年起愿将自己的一千石岁禄捐给国家,以资公用。明神宗赐敕予以嘉奖。
“辛未,周王肃凑奏:‘鲁阳王勤灰因水旱时闻,皇泽覃敷,愿将岁支禄米一千石,自本年起至终身止,俱扣留京师,以资公用。’上赐敕嘉奖。”(《明神宗实录》)
万历十九年(1591年)正月,朱肃溱再次奏称,本藩镇国中尉朱睦(木弱)有感于连年歉收,愿将自己的四百石岁禄捐出,以助国用。明神宗命河南方面备礼旌奖,同时赐敕褒奖,“以示优劝”。
周藩版“梃击案”亲历者梃击案与红丸案、移宫案并称明末三大案,发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一桩谋刺太子朱常洛的政治事件。
朱常洛生母王氏,本为明神宗生母李太后住所慈宁宫的宫女。万历九年(1581年),皇帝向母后请安,遇见王氏,一时兴起宠幸了她,后生下一个男孩,也即明神宗的庶长子朱常洛。起初明神宗不肯认账,在李太后的逼迫下才封王氏为恭妃。也正因此,朱常洛很不受父皇待见。
因王皇后无子,明神宗宠妃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爱屋及乌之下之下意图违背“立嫡立长”原则,册立朱常洵为太子,引发国本之争,遭到朝野的一致反对,不得已之下只得立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的黄昏,一名名为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进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随即被缉拿。张差受审时,一开始宗室胡言乱语形同疯子,其后供出为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引导他入宫。时任怀疑是郑贵妃意图谋害太子,但皇帝不愿深究,最后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死。又秘密处死庞保、刘成二太监,以了此案。
梃击案遂成为明末三大疑案之一。张差背后的主使究竟是谁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是郑贵妃指使,可也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这是太子为消灭隐患,故意自导自演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借此陷害郑贵妃。
慈庆宫
同样是万历年间,周藩也发生了一起梃击案,针对目标为周王朱肃溱本人。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五月二十二日,有一名叫汪大坡的男子,手持利刃,光天化日之下直闯周王府,意图行凶,所幸被负责看守王府门禁的旗尉擒拿,才没有造成重大危害。
事发之后,朱肃溱表现的非常谨慎,没有动用王府力量私下审问,而是将汪大坡解送有司勘问。好死不死的正好遇上河南巡按御史离任,河南巡抚更是空悬三年,根本没人管这事。
本王安分守己,按规矩办事,结果没人给老子解决问题。朱肃溱顿时怒了,于当年七月上疏朝廷向明神宗诉苦,要求派人了结此事。
巡抚空悬,巡按离任无人接替,是明神宗的锅。明朝皇权自土木堡之后就一路下行,文官集团的臣权则一路看涨,最重要的表现便是廷推制度,即三品以上高级官员因罢免或致仕等原因缺位时,召集在京的六部九卿三品以上官员开会,讨论出若干有资格继任的候选官员,并给出相关排名,提交给皇帝来确认最终的人选。弘治之后,廷推制度已成为朝廷任命高级官员的管惯例,成为明朝中后期政治生态的重要一环。
最开始皇帝还有特简的权力,可随着时间推移,自明后期起,特推几乎已成为高级官员入职的唯一通道,不经廷推任职的官员会遭到其他人排斥,大多数官员也会维护文官集团的整体利益,拒绝皇帝不经廷推对自己进行任命,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党争。
好在此时皇帝还手握内阁阁臣的任命权,说来也好笑,为贯彻大小相制的原则,在明朝中后期已成为有实无名宰辅的内阁大学士,其品阶只有正五品,且名义上是内廷辅佐官,是故皇帝可以绕过廷推直接任命。
可万历十九年(1591年)九月,即将离任的内阁首辅申时行题请选任新阁臣,同时向明神宗推荐吏部左侍郎赵志皋、礼部右侍郎张位。首辅离任前安排阁臣,历来是明朝传统。可这一次,吏部尚书陆光祖跳出来加以批评,他表示廷推是“祖宗定制”、是阁臣入阁的唯一合法方式,要求先经吏部与九卿会推,再请旨简用。面对汹汹舆情,明神宗只能妥协,从此阁臣须经廷推成为制度皇帝彻底被架空。
既然你们把朕当吉祥物,甚至连朕在后宫之中宠幸谁都要管,那么你们自个玩去吧,老子不伺候了。为表示对文官集团不尊重皇帝的抗议,明神宗从此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消极怠工模式,除重大事件外,一概不发声,在京朝臣、地方大员出缺一概不管,看你们这帮文贼怎么玩。
明神宗画像
于是乎万历后期竟闹起了“官荒”,可谓是千古奇观。比如万里三十四年(1606年),内阁首辅沈鲤奏报朝中31员部院大臣出缺24人,最关键的吏部尚书出缺长达3年,左都御史出缺1年,六部之中只有户部独存尚书一员,手底下还没侍郎,礼、刑、工三部各只有一名侍郎在任,兵部则直接没了主官。
所以周藩发生梃击案时,河南巡抚出缺3年,河南巡按离任,那根本不叫事。
可堂堂藩王遇刺,由不得明神宗不重视,当即给吏部下旨,命其赶紧此前数次会商出的人选上报,供其任用。至于河南巡按御史,要求吏部催促其赶紧到任(巡按御史为七品官,由吏部部推任命)。
“壬午……周王肃溱奏:‘本年五月二十二日,有男子汪大坡,白昼持刀直入宫府,当被看门旗尉捉获,发送有司勘问未结。大都因按臣业已出境,抚臣悬缺三年,一时弹压无人,不逞之徒遂尔乘机启衅也。’得旨:‘奸宄肆行,著地方官上紧究问。巡抚久缺,吏部便开写前后会推的来看一面。催巡按御史作速赴任,不得迟延。’”(《明神宗实录》)
至于周藩版梃击案最终的处理结果如何,实录未载,阿越估计汪大坡肯定会被判死刑,并会牵连到不少人。
阿越说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二十四日,周王朱肃溱薨逝,在位50年,享年73岁,是周藩在位时间最长,也是最长寿的周王。《皇明谕葬周端王曁元配妃李氏合葬圹志》称其“振蜇之美,周复擅之矣。”可见朝廷对其评价很高,故取“守礼执义”之意,赐谥曰端。
对于自己的长眠地,周端王的选择与高祖、第七代周王(不包括追封)周恭王朱睦㰂(音shěn)相同,没有去荥阳依附父王,转而选择了禹州的具茨山,常伴始封祖周定王朱橚,其墓园位于今禹州市无梁镇观上村的西观自然村。
开封城墙
周端王朱肃溱这位德才皆备的贤王,本来在宗室制度的限制下,可以安安稳稳地过一生。结果世事无常,先是中年险遭刺杀,之后晚年又亲眼目睹小冰河期的作用下生灵涂炭,活不下去的农民发动起义,战火烧到周藩所在的河南境内。他去世后没几年,起义军兵临城下,好在继任者也是一位有胆识的王爷,三次阻击李自成于城下,最终因自己人帮倒忙,想出决黄河以破开封之围的馊主意,结果闯军因提前得知消息而安然无恙,开封城却化作一片泽国,不攻自破。
相关文章周敬王朱在铤:万历朝开放藩禁大讨论,他坚决反对,事后应者寥寥
晋端王朱知烊:第一个袭封的世曾孙,与明武宗不得不说的故事
楚端王朱荣㳦:以忠孝闻名的贤王,却被府中承奉太监肆意欺凌
吉端王朱载均:三代单传凄惨惨,一朝翻身把歌唱
归善王朱当沍:敢跟义军疆场厮杀的郡王,却被文官集团坑杀
阿越,周藩“朝”子辈为周王朱肃溱爷爷辈,“勤”子辈为他曾祖,上奏双生子刚成年??就算老年得子,等到成年,不可能比周王朱肃溱(1589年时26岁)还小吧?不是很理解,望赐教[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