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从“咏絮才”和“停机德”,看懂曹雪芹的明褒实贬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5-04-01 08:26:49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作者分别写给宝钗和黛玉的判词,相当于一字定评,对宝钗的定评是“德”,对黛玉的定评是“才”。

一直以为,这是作者对钗黛的极高赞誉,直到不断有人在我的评论区强调黛玉的才高,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将钗黛并举,是特意进行对比,一褒一贬。对宝钗是褒扬,对黛玉则是明褒实贬。

而且,作者在对黛玉的明褒实贬里挖了一个陷阱:你们越吹捧黛玉的才高,就越掉进贬她的陷阱里。

我们知道,关于对人的评价,有一个传统的做法。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评价,那一定是选取此人的最高成就来作为定评。

就像一个人身兼数职,如果只能选取其中一个职称来介绍,当然是取最高位的那个。

曹雪芹先生有没有遵循这种做法呢?答案就在宝钗身上。

关于钗黛并举,其实不仅体现在判词上。作者通过很多细节描写,体现二人的共同点。

从出身上,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薛家也不差,祖上是“紫薇舍人”,“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说明家族中形成了读书的传统,同样是既有钟鼎又有书香的人家。

从天赋上,黛玉“聪明清秀”,因此父亲林如海“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宝钗呢,父亲“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二者都是天生爱读书会读书的人。

然后是才华上,黛玉过目不忘、出口成章,宝钗无书不知,开口即学问。在知识面的涉猎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明显宝钗要高出黛玉许多。

最突出的是在诗社中的表现,二人轮流夺魁,说明才华不相上下。

综上可知,“咏絮才”的定评,同样适用于宝钗。

但作者并没有用“才”给宝钗定评,为什么呢?因为她有比“才”更高的成就,那就是“德”。

首先,她为人谦和,一进贾府就“大得下人之心”。注意,作者强调宝钗“得下人之心”是有深意的。作为既贵且富的千金小姐,最容易像黛玉那样“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愿意俯下身子亲近底层人。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亲民”,指的就是亲近民众,不拿架子,所以有“谦谦君子”之说,真正的君子,必是谦和的。

然后,宝钗“藏愚守拙”,从不卖弄自己的才华,不像黛玉那样,总想“大展奇才”出风头。

所以,宝钗的才华是一步步被发现的,像一座隐藏的宝库。

当然,宝钗最突出的品质是“停机德”,很多人认为这是封建糟粕,只从《乐羊子妻》的角度来理解“停机德”,却忘了“昔孟母,停机杼”。

宝钗的“停机德”不是用来劝夫,而是用来拯救那些处境艰难的人,包括黛玉、湘云和岫烟。

最典型的就是“兰言解疑癖”,劝黛玉不要“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

这番规劝,起到了醍醐灌顶的效果,点醒了黛玉,也把黛玉从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最后,作者通过李纨给宝钗之德予以定评:蘅芜君,当之无愧的君子。作者更是亲自盖章为“山中高士”,属于人间少有的有德之君。

由此可见作者的匠心,一边通过细节,描述宝钗和黛玉一样拥有“咏絮才”,但在她的“停机德”映照之下,“咏絮才”就相形逊色,不值一提了。

再来看黛玉,除了“咏絮才”,她还有什么?

书中时时处处,都在体现黛玉的“咏絮才”,她不但在诗社创作时能信手拈来,还能用雅言戏谑,用长诗抒发情感,用非常专业的诗论教香菱写诗。

除了这些,她还有什么能拿出来说的?还有什么能让人称颂的?

可是,她有的这些,宝钗都有,宝钗有的,她却没有。

这便是作者对黛玉的明褒实贬:越吹捧黛玉的才,越体现她除才之外一无所有。再用宝钗的德才兼备来对照,便不难得出黛玉“有才无德”的结论。

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宝钗是才德全尽的“山中高士”,圣人般的存在,而黛玉只见其才,未见其德,是才胜德的小人。

这便是作者的巧妙之处,通过判词对黛玉明褒实贬,同时给读者挖了一个陷阱:你们越强调黛玉之才,就越是在骂她是有才无德的小人。

0 阅读:1
浮生漫读人生长

浮生漫读人生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