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林黛玉把精力用来研究医书,她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5-03-25 19:54:54

每次读到《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建议黛玉吃燕窝粥,就为宝钗的博学而惊叹。她说了一段让黛玉信服的医学理论:

“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自此以后,黛玉就真的喝起燕窝粥来了。

有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要说读书,无论是从爱好来看,还是从花费的精力来看,黛玉都是该排在首位的。她的人生,就像是为读书而生。

她不但出生于书香世家,而且在那个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五岁时父亲就为她请了进士做家教。

她不但天资聪颖,领悟力强,她还拥有过目不忘的天赋,眼睛就是扫描仪,大脑则是图书馆,看什么都能迅速为自己的知识库增加容量。

但是,俗话说,久病成良医,黛玉长期受病痛的困扰,她怎么就没用心研究过医书呢?

尤其是读到第四十九回,黛玉对宝玉说:

“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深为黛玉惋惜!

我们都知道,黛玉此生是为还泪而来,泪尽而逝是她的宿命。眼泪不多,说明她泪快流干了,命不久矣。

也就是说,宝钗建议她把吃人参、肉桂改为喝燕窝粥来得太迟了,黛玉前期消耗太过,已经补不回来了。

如果她自己早早研究医书,早早通过饮食进行调理,像宝钗说的“食谷者生”,少吃药多吃主食,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黛玉读书的历程,就会了解为什么她不肯研究医书。

书中说黛玉五岁就开始读《四书》,可见她启蒙的时间更早。作为天才少女,也许她两三岁就开始认字了。

我们知道,《四书》是特别枯燥的教科书,成年人都很难读得进去。黛玉在雨村的教导下读了一年,但进贾府之后,就再也看不到她读《四书》的描写,说明她并不喜欢这类枯燥的书籍。

当宝玉把《西厢记》带到她面前,她马上入了迷,“越看越爱看,不过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为什么会对《西厢记》入迷呢?因为这是一本趣味性相当强的书。

读者对黛玉有一个共识,就是非常感性,与之对应的是宝钗的理性。

理性的人沉稳无趣,适合做枯燥无味的研究性工作,所以宝钗不但熟知医学理论,还对绘画有很深入的研究,不是停留在画画本身,所以能快速帮惜春梳理如何画大观园,并列出详尽的工具清单。

感性的人则飘逸生动,凡事追求趣味性,所以黛玉写诗,从来不写哲理诗,只写充满情感的抒情诗。她没有劝诫人的爱好,只是随性表达,每个字都是情感的流露。

所以,即使深受病痛的困扰和折磨,她也没办法逼自己去啃枯燥乏味的医书。

说到医书,相信每个对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中国人,脑子里都会浮现出《黄帝内经》这部蕴藏着古人智慧的医学经典。

虽然大家都知道它是绝佳的医书,但很少有人愿意读它,更谈不上用心研究了。

原因就和黛玉一样,嫌它枯燥乏味,而且难懂,它只适合宝钗这样特别理性的人去研读。

这就和宝玉看到宁府墙上挂的《燃藜图》一样,别说欣赏,看到就觉得头痛,只想快快远离。

但远离的结果却是“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同样,黛玉远离枯燥的医书,结果是让自己的病症得不到任何改善,最终不得不接受“泪尽而逝”的宿命。

正因为像宝黛这样讨厌枯燥的教科书的人太多,所以现代的教育提倡趣味学习,尽量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果能把枯燥的医书也变得生动有趣,黛玉是不是就愿意去研究,从而早早地喝上燕窝粥并改变“泪尽而逝”的命运呢?

比如这本《漫画讲透黄帝内经》:

这本书选取了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养生”和“治疗”两部分进行讲解,每部分又分门别类,把讲述同一内容的原文归纳到一起,详细介绍了关于饮食、起居、情志、自然、病因、病机、不同疾病的治疗等30多个专题知识,配以轻松幽默的漫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诠释艰涩难懂的古籍,令人望而生畏的经典一下子活跃起来,力求让读者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找到保持健康的“金钥匙”。

想象一下,如果宝玉在桃花树下带给黛玉的书不是《西厢记》,而是这本《漫画讲透黄帝内经》,从此他们谈论的话题不是风花雪月,而是病理药理,是不是他们的命运都会改变呢?

如果能够穿越,我真想穿进书中,把这本书的信息带给黛玉,并敲醒她:

别再把精力花在写那些伤春悲秋的诗上了,还是研读一下医书养养你的病吧。链接就在下面,要不要下单,你自己看着办。

0 阅读:2
浮生漫读人生长

浮生漫读人生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