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怎样看出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从勾践性格看

探索智慧者 2025-02-17 00:40:33

范蠡怎样看出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从勾践性格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利用越王允常去世、勾践新即位的时机,发兵攻打越国,但战局的发展出人意料。在槜李(今浙江嘉兴)的战斗中,吴军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阖闾本人也受了重伤,最终在撤退途中不治身亡。

在这场战役中,吴军目睹了一幕惊人的情景:越国的敢死士士兵们排成三行,冲向吴军阵地,高呼自刎而亡,血洒战场。吴军一时之间手足无措,越军趁机发动袭击,大败吴军,并射伤了吴王阖庐。这次战役不仅展现出勾践冷酷无情的一面,也揭示了他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士兵性命的冷酷本质。

然而,这仅仅是勾践残酷手段的冰山一角。为了彻底打败吴国,实现复仇大计,勾践采取了一系列令人不寒而栗的举措。为了试探民心,勾践甚至编织了一场大火,让越国百姓在恐惧中挣扎。他下令:救火而死可以得到阵亡的奖赏,不死可以得到打败敌人的奖赏,不救火者按投降罪处罚。越人陷入两难境地,纷纷冲上前救火,三百多人因此丧命。在勾践眼中,这不过是一场试探而已,而他看到民众为自己赴汤蹈火时,竟露出满意的笑容。

与士兵和百姓的命运相似,勾践的亲人也未能幸免。在夫椒之战中,勾践战败,准备杀死自己的妻子儿女,焚烧宝物,誓死抗战。当文种奉命向吴王夫差求和时,勾践甚至请求让自己的妻子儿女充当吴王的奴仆和侍妾。勾践对待亲人冷酷无情,丝毫不留情面,将自己的亲人当工具使唤,而他的目的都是为了求生,为了报仇。

或许,勾践对自己的残酷才是最令人震惊的。在被迫屈辱地侍奉吴王的日子里,勾践与夫人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勾践不仅身穿奴仆的衣物,亲自养马,还曾舔尝吴王的粪便,以此表达自己的卑恭顺从。而他日日夜夜卧薪尝胆,将苦胆挂在身边,不忘耻辱。这一切看似坚韧的行为,但实际更多是对自己的折磨和心灵的扭曲。

勾践的上进与韧性,掩盖了他对功臣的猜忌与冷酷。尽管文种曾帮助勾践策划对敌之计,但在大功告成之后,勾践却赐剑令文种自尽。范蠡目睹这一切,他心知若继续留在勾践身边,迟早也会步文种后尘。因此他毅然抛下一切,远走他乡,并写信劝文种离去,那信中寥寥数语道出了勾践的本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是对勾践了解最深邃的人,他清楚勾践那表面的坚韧背后,是无法与之长期共处的阴森和险恶。

吴国的太宰嚭也是勾践一段艰难时光里的重要助力。太宰嚭为勾践说了不少好话,助他渡过了最危险的时期。然而,当勾践最终攻克吴国后,功成名就的他并没有感恩太宰嚭的帮助,而是以“不忠”为由处决了这个救命恩人。这一举动,更加显示了勾践毫无感情与同情的冷酷心肠。

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勾践的确是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一个不惜牺牲他人性命,甚至包括自己亲人的人。他对别人、对自己都异常残忍,正如范蠡所说,“长颈鸟喙”,勾践这种人只适合作为休戚与共的同伴,而不适合一同享受胜利的果实。

而范蠡选择在勾践灭亡吴国后离开,是对这一切早有预见。他深知在勾践身边,一旦没有了共同的敌人,勾践的猜忌与冷酷很可能对准曾经的一起奋斗的伙伴。这也是他能成为“商圣”的原因之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视界频道激励计划#

0 阅读:9
探索智慧者

探索智慧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