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痛治验

缪老说知识 2024-05-15 00:14:09

『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作者蒋健:岐黄学者,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上海市名中医。

尝读《良朋汇集经验神方》(清代孙伟撰)卷三耳病门载:“荆芥连翘汤 治两耳肿痛神效。荆芥、连翘、防风、当归、川芎、白芷、白芍、柴胡、枳壳、黄芩、山栀、桔梗、甘草各一钱,水三钟煎一钟,食后服”。因深感组方有妙意,记于笔记,以备不时之需。

案1

罗女,67岁,家庭主妇,2007年3月20日初诊。主诉感冒后咽喉疼痛,咽痛牵及右侧耳痛;有异物感梗阻感在喉,情绪不佳时更甚,舌淡红,苔白腻,脉濡。

中医诊断:耳(咽)痛,风热阻窍型;

治则与方药:祛风清热,疏肝利胆。荆芥连翘汤加减:荆芥10g,连翘12g,防风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芷10g,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山栀12g,桔梗10g,甘草10g,射干10g,山豆根6g,金银花15g,7剂。上方即荆芥连翘汤去白芍,加射干、山豆根、金银花而成。

二诊(3月27日):服药三剂即耳痛、咽痛均止,惟咽部稍有不适而已。

案2

赵女,53岁,2006年11月24日初诊。主诉耳部疼痛。素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年前因乳腺癌接受手术和化疗以来,颌下淋巴肿大疼痛,头痛,易自汗,经中药调理后已愈;唯刻下两耳疼痛已有相当时日,右上腹刺痛,大便欠通畅;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中医诊断:耳痛(风热阻窍);

西医诊断:原发性耳痛;

治则与方药:清疏肝胆风热,行气活血止痛。荆芥连翘汤加味:荆芥12g,防风12g,白芷12g,连翘12g,黄芩12g,山栀12g,桔梗10g,当归30g,川芎15g,元胡30g,柴胡12g,枳壳12g,白芍30g,甘草10g,瓜蒌皮40g,虎杖30g,桑叶30g,予7剂。

二诊(12月1日):耳痛昨日止,右上腹不痛,大便较为通畅,舌脉同前。再予原方10剂以资巩固。后随访再无耳痛发生。

引起耳痛的原因众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耳部本身疾病所致的原发性耳痛;另一类是耳部周围或远处器官病变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的继发性耳痛(牵涉性耳痛)。据文献报道,约95%病例的耳痛原因是由炎症引起的,仅5%是属于反射性痛或称神经痛。西医所谓反射性痛或称神经痛,与中医经络理论有相合之处。耳为清窍,乃清阳上通之处。《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缪刺论》:“手少阴之脉络于耳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素问•气交变大论》:“肺金受邪……嗌燥耳聋”。总之,正如《灵枢•口问》所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其中有手足少阳、足阳明、手足太阳经直接循行抵耳。 手(三焦)足(胆)少阳经均由耳后入耳中,出走于耳前,经过咽喉。肝与胆互为表里,若肝胆经气不利,内有郁热,或被风热侵袭,则内外交感,邪结于耳,可致耳窍之经气痞塞不宣,不宣则痛。案1本有梅核气肝郁之证,肝胆经气不利、郁热于内,外加感冒之后,风热侵袭未除于外,内外相搏故致耳痛。正如《外科大成》所说:“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宗脉所聚也……肝胆主外,如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邪气客也。”处方中荆芥、连翘、防风、白芷疏解外在风热,亦清“肺金受邪”;柴胡、枳壳疏利肝胆郁滞经气,黄芩、山栀清解肝胆内在郁热,当归、川芎养血柔肝以调肝体而肃肝用;咽耳之间有手足少阳经通过,因咽痛引致耳痛,故以桔梗汤解毒利咽,以治“原发病灶”。荆芥连翘汤中含有桔梗汤,是古人早知咽耳相连。是方使药有二,桔梗引药上行,柴胡引药入肝胆之经,不可不用。值此,余每感叹古方神奇。古籍浩瀚,今之中医岂可不读!后以荆芥连翘汤治疗多例耳痛,无不应手而效。

— 完 —

I 注:本文选自《玉一斋临证推求》,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蒋健。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

2 阅读:7

缪老说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