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医处方学“君臣佐使”之变异

缪老说知识 2024-05-13 02:33:47

『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中医治病是以“望闻问切”作为诊断依据的。而处方学则是以“君臣佐使”作为处方凭依的。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标准?中医学认为,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人体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失衡,使得“六气”变为“六淫”而致病;或者体内脏腑之间的阴阳制约失衡(七情)而致病。疾病发生,可以先由外邪入侵(疫瘴,六淫等),干扰了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也可以因为内脏(腑)阴阳(代谢)失衡,外邪乘虚而入加重病情。因此,当一个人在患病时期,五脏六腑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牵连,例如“感冒”:患者就可能同时出现寒热、咳嗽、头痛、关节不适、胃纳差、乏力等症状,涉及多个脏腑。

和现代医学治疗原理相同,临床医生则是通过“视听叩触”和仪器、实验室的辅助诊断,找到了造成诸多症状的具体原因,最后设计出准确的治疗方案。如肺炎一病,到底是由物理、化学、生物因子的其中哪一个类造成?或者协同所致?然后才能采取对因兼对症治疗的治疗方案(处方)。

中医处方学则是医生把通过“望闻问切”收集到的多种素材,按照中医的外感、内伤的辩证论治原理(首先要熟读古医典籍,熟谙前贤的临床经验),再通过“形而下”对“形而上”的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推理过程,最后依照“君臣佐使”原理开具合理的处方。这里并不排除中医师为了准确诊断而同时应用现代科研新成果(如必要的仪器检查和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等)。

方圆始于规矩。说到中医处方学,首议即“君臣佐使”。然而,通过仔细观察,经典处方除了“麻黄汤”、“桂枝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极少数可以严格于“君臣佐使”四味外,而绝大多数经典处方却并非如此。例如:独参汤(一味),二至丸(二味),三黄泻心汤(三味)、四逆汤(三味),大、小承气汤(三味),香砂六君子丸(六味)、归脾丸(十一味)、大、小柴胡汤(六味),逍遥散(八味)、肾气丸(八味)、藿香正气散(十一味)……从一味药到二、三、四、五、六、七、八味甚至十味以上等等。这又作何解释?这就是“守成”与“变异”之间的微妙关系。

先说守成:君药指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指辅助君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兼证使用。佐药是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峻烈、或起反佐作用的。使药,由“使者”引意而来,旨在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或调和诸药。例如“四君子汤”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之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甚。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对于单纯由于脾胃功能低下的虚寒证有很好的疗效。

毕竟,人体是人类自身始终无法破解的“小宇宙”。现有的医学(中西医)认知,充其量能弄明白5%左右就很不错了!所以,对于95%左右的人体盲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八大系统)的代谢失衡(阴阳失衡)所造成的疾病,绝大多数找不到具体原因,很可能涉及到多个未知脏腑(系统)。既然是“黑洞”,那运用哲学通则(一体两面),通过类比、演绎、推理,寻找合理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就是合理的方法了。鉴于此,也就明白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医方剂,由君臣佐使“变异”出诸多的方剂。这和现代医学的药物配伍、禁忌原理完全一致。

中医方剂的“变异”,也可以理解为:“君臣佐使”并非专指某味药,每一位置都可以是一组药物。一个优质处方,应该既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又不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以形成完美的纠偏(治病)共同体(处方)。目的和方向:一切为了治愈疾病。

欢迎讨论。

— 完 —

I 注: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

0 阅读:3

缪老说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