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残暴,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不久,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
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败亡。1364年,朱元璋称王,史称“西吴” ,与位于平江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1366年小明王、刘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江中溺死。
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正式称帝。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纵观大明一朝,不外乎后人总结的一句话: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因防御北方威胁,而于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开始,历276年共16位皇帝的的明朝,除了太祖朱元璋都在北方御边。
明朝,没有汉朝的霸气:“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没有宋朝的繁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没有唐朝的繁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但有"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的典范言行。
明朝:“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万历三大征,七年抗倭援朝打的日本300年不敢与中国开战。即使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明英宗到末代皇帝崇祯,在国难临头的时候未曾丢弃皇都仓皇逃跑,崇祯帝的煤山自缢更很好的诠释了“君王死社稷”。
明朝有着其不可抹灭的历史功绩
一、结束元朝,恢复汉族统治。大家知道,元朝是个民族压迫的朝代,其压迫程度是在清之上的。蒙古对南宋的侵略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崩溃,使得整个中国历史走向另一个方向。朱元璋率军推翻元朝残酷统治,恢复被压迫民族汉族的统治,无论从民族压迫角度还是从社会经济文化角度,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严肃法纪,严惩贪官污吏。尽管有很强的反作用,但是相信学过中国法律史的朋友一定会知道,明朝是中国法律发展的一个关键一个时期。朱元璋“立图之初,当先正纲纪”其对法纪的重视和建设对当时的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清之法制,也是学之于明。可以说明朝的法律建设对当时和后世,起了巨大的示范作用。尽管用之不当,后成为明之灭亡的重要因素。当时刀有两刃,法有两面,不能否认其法在明朝初期的重要作用。
三、援朝,扬我大明国威。虽然现在的朝鲜和韩国似乎忘记了当年的明朝军队挽救其国家命运的历史,但是那个时候的朝鲜各层,可是对明感激不已,视为救命恩人毫不为过。而这场战争也沉重打击了丰臣秀吉的野心,大和民族第二次败于汉民族之手,使其狼子野心推迟了300多年。
四、郑和七下西洋。比麦哲伦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早了近百年,那时的中华舰队,从南海过马六甲,跨印度洋入红海,再过阿拉伯湾到死海,最后到达东非,如此之壮举,如此之威名,恐怕只存在清之人的梦里。
五、商业的空前繁荣。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朝代,大明王朝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