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五年前,当全球为新冠疫情而惶恐不安时,有一个人却在这一场浩劫中迅速崛起,用科研与商业双重力量赚取了巨额财富,声称要打破自然规律,活到120岁,甚至实现“永生”。
这个人就是汪建,五年前,凭借华大基因研发的核酸检测设备,汪建在短短两年内狂赚222亿,他的财富激增让外界又惊又疑。
那么这位逆袭成“抗疫英雄”的科学家,如今的生活如何?他的“永生”之梦能否成真?
汪建的逆袭之路汪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湖南怀化一个普通家庭,汪建的童年并不轻松,那时的社会动荡,汪建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遇了重创,父母下岗,家境贫寒。
14岁时,汪建和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样,被迫下乡到湖南湘西的一个偏远山区,从一个城市孩子转变为乡村少年,这个巨大的变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那段艰难的岁月不仅让汪建深刻体会到贫困的滋味,还让他从小就萌生了改变命运的决心,每天,汪建和其他孩子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生活极为艰难。
为了填饱肚子,他甚至做出了一些极端的选择——抓老鼠、偷粮食,只为勉强度日。
然而这段痛苦的经历也塑造了他顽强的生命力,汪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反而更加坚定了要走出困境、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
汪建的逆袭从恢复高考那一年开始,当时汪建看到无数曾经的同龄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这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在艰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顽强毅力,他通过了高考,并成功考入湖南医学院,那时的他并未料到,自己的学术之路才刚刚开始。
在大学里,汪建展现出了非凡的学术天赋,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习的态度也极为严谨。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深造,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决定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为他未来的科研事业奠定了基础。
1988年,汪建他获得了公派出国的机会,前往美国深造,在美国他进入了多个顶级研究机构进行基因研究,逐渐接触到了当时全球最前沿的生物技术。
这段时间,他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科研经验,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为后来的事业铺下了道路。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启动,这一计划引起了汪建的浓厚兴趣,他意识到,基因组研究将会是未来的科技革命,决定全力投入到这个领域。
汪建开始与一些华人科研人员合作,成立了西雅图华人生物医学协会,并致力于将基因组学研究带到中国,他的远见和决心为日后创建华大基因埋下了伏笔。
1999年,汪建带领团队回国,在北京建立了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开始着手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这一举动为中国在全球基因学研究领域赢得了重要一席之地,而他自己,也因此逐渐从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为全球基因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华大基因的成立初期并不顺利,尽管汪建拥有充足的理论基础和科研实力,但中国在当时对基因研究的投入远远不够。
汪建意识到,只有通过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才能让华大基因在竞争激烈的科研领域站稳脚跟。
因此他决定采取一个非常大胆的举措,在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第五次会议上,汪建和团队成员未经正式授权,悄然前往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代表中国承接了1%的基因组测序任务。
这一举动,虽然冒险,但却成功为华大基因争取到了5000万的项目经费,并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资金的到位,华大基因开始逐渐崭露头角,汪建的研究团队也在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成功绘制了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并且参与了国际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然而真正让汪建名声大噪的是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
非典疫情爆发初期,中国医疗界对于这一新型病毒的了解几乎为零,面对这种情况,汪建带领自己的团队迅速开展病毒研究。
仅用了不到36小时便成功破译了SARS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且率先发布了全球第一个SARS诊断试剂盒。
汪建的这一突破,成为抗击非典疫情的关键技术之一,也让他一举成名,站在了中国科研界的最前沿。
但汪建的科研之路并未因此止步,汪建的目光并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研究成果,他始终保持着远大的志向和对科技未来的渴望。
2020年,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汪建和他的团队再次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依托华大因的强大技术力量。
汪建带领团队建立了“火眼”实验室,迅速提升了核酸检测的产能,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
汪建的科研成就令人叹为观止,但他也面临着不少质疑,有些人认为他在疫情中赚取巨额财富是一种“发国难财”的行为,但汪建并没有回应这些争议,依旧专注于科研和技术的创新。
那么汪建将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他能否继续带领华大基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汪建的商业冒险早在华大基因成立之初,汪建就意识到,单纯依赖政府资助和学术支持无法推动一个公司的长远发展,必须借助商业化的力量。
2009年,华大基因迎来了它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收购硅谷的Complete Genomics公司。
那时Complete Genomics已经是全球基因组学领域的佼佼者,而汪建通过这笔收购,不仅迅速将华大基因的技术力量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更重要的是,他为华大基因引入了资金和更多的科研资源,这个收购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轰动,它标志着汪建开始将华大基因打造成一个全球化的科技巨头。
通过这次并购,汪建不仅获得了核心技术,还获得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这让华大基因在上市时能够快速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2017年,华大基因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生物技术领域的巨头,上市后的华大基因市值一路攀升,仅仅四个月时间,其市值便突破了千亿大关,成为仅次于贵州茅台的第二大高价股。
这一成绩,不仅让汪建跻身中国富豪榜,也让他成为了全球基因领域的知名人物,然而汪建的商业冒险并不止于此。
2020年,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汪建迅速带领华大基因的技术团队,投入到抗疫的最前线。
随着疫情的爆发,全球对核酸检测的需求激增,汪建抓住了这个商机,将华大基因的核酸检测设备和技术迅速推向市场。
通过“火眼”实验室的建设,汪建不仅帮助武汉解决了巨大的核酸检测压力,也将华大基因的产能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华大基因也将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生产量提升至每天200万人份,为全球抗疫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2020年,华大基因的营收暴涨,汪建的个人财富也随着公司市值的增长而飙升,从87亿到310亿,短短两年时间,汪建的财富增长了222亿。
这一财富积累不仅让汪建成为了中国富豪榜上的常客,更让他在资本市场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当汪建的财富和影响力达到巅峰时,他也开始成为外界争议的焦点。
许多人开始质疑汪建的财富增长是否与“发国难财”有关,面对这些争议,汪建并没有回应,他依然保持低调,专注于华大基因的科研工作。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汪建始终相信,科技创新才是他追求的真正目标,或许正是这份坚持,才让他从未停下脚步,一直走在基因科技的前沿。
在汪建的财富积累背后,真正的挑战远不止外界的质疑,随着华大基因不断扩大规模,汪建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领先地位?
永生的梦想汪建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财富和学术成就上,更在于他对未来的大胆设想——永生。
这一目标在外界看来或许是狂妄的,但汪建作为一位基因学的专家,他的每个想法和言论都带着对科学的深刻理解。
汪建公开表示,他希望自己能活到120岁,甚至实现永生,他的这一言论立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汪建的“永生”之梦,并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汪建不仅将自己的基因冷藏保存,还表达了希望能通过未来的科技突破复生的愿望。
他曾说过,希望有一天,科学技术能够让他复生,就像是将猛犸象重现人间一样。
这一愿望,也许在今天看来显得科幻且遥不可及,但随着基因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谁又能说未来不可能实现呢?
汪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长生不老而奋斗,他的每一个科研步骤都在推动着基因科技的进步。
他始终相信,基因科学的突破,将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甚至能够解决人类寿命和健康的问题。
正因如此,他的公司不仅专注于基因组学的研究,更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基因编辑和生物技术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延长生命。
汪建的这一追求并非没有争议,许多人认为,汪建的“永生”之梦不过是一个商业噱头,是为了吸引投资和公众的关注而炒作的。
然而汪建始终保持着对科技的信心,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推动基因科技的发展。
他认为,基因研究不仅能够让人类在生物学上突破极限,更能为全人类带来健康与长寿的希望。
尽管汪建的言论和行动引发了争议,但不得不承认,汪建在基因学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
通过华大基因的努力,他带领团队成功参与了多个国际基因组项目,推动了中国在全球基因研究领域的崛起。
结语汪建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梦想与奋斗的传奇,他从贫困的农村走向世界科技前沿,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通过商业化操作实现了财富的飞跃。
汪建的成功,证明了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勇于追求和不断创新,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章界面新闻2017年7月14日众人追捧的”生物界腾讯”,竟有个“土匪”老板
经济日报2015年5月16日《华大基因:领航全球基因研究的旗舰》
深圳晚报2022年11月29日《汪建:在深圳快速成长 做生命科学先行者》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