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2015年,一位体型硕大的不速之客悄然来到美国,虽然没有掀起腥风血雨,但却引发了一场席卷十几个州的“生态浩劫”。
面对这位新晋的水中霸主,美国人除了将其捞起做成养料,还能做些什么?而对于习惯了饕餮盛宴的国人来说,美国人的做法无疑是暴殄天物。
究竟是什么样的物种,能让两个大国如此大动干戈,甚至演变成文化差异的缩影?
美国人抓到的亚洲黑虎虾
虎虾在美国泛滥成灾1988年,一家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水产养殖场引进了2000只亚洲黑虎虾,希望借此打开北美市场,赚个盆满钵满。
谁知好景不长,当年夏季,一场百年不遇的风暴席卷了养殖场,暴雨导致水位暴涨,成千上万只黑虎虾趁机逃离了人为设置的牢笼,消失在浩渺的密西西比河中。
起初人们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不速之客并不在意,养殖场的负责人认为,在天敌环伺、饵料匮乏的陌生水域,它们很难存活下来。
美国人测量虎虾的长度
然而事实证明人们还是低估了这个物种顽强的生命力,黑虎虾不仅在美国的河流湖泊里存活了下来,还悄无声息地繁衍了近30年。
2015年,路易斯安那州的渔民们发现,河里突然出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巨型虾类。
它们体长可达30厘米,重量接近1斤,有着黝黑的外壳和锋利的钳子,一双凶猛的眼睛透露出骇人的凶悍,经过专家鉴定,这就是沉寂多年的亚洲黑虎虾。
随着时间的推移,黑虎虾开始频繁出没在美国南部各大水系,它们大量捕食本地的小型鱼虾,摧毁水生植被,甚至开始“觊觎”人类的地盘。
2018年,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交界处的萨宾湖,当地渔民和游客惊恐地发现,成群的黑虎虾竟然在大白天爬上岸,在泥泞的滩涂上横行。
它们用背甲挖洞,用钳子捕猎,连体型相当的螃蟹都不放过,堪称名副其实的水中霸主。
更令人担忧的是,黑虎虾的存在严重危及到当地的生态平衡,它们不仅掠夺了本土物种赖以生存的食物,还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
研究表明,亚洲黑虎虾体内至少存在十几种致病病毒,可感染淡水鱼类、虾蟹乃至两栖动物,在美国本就脆弱的河流生态系统中,黑虎虾无异于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面对黑虎虾肆意妄为的入侵,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各州纷纷出台法案,鼓励民众捕捞黑虎虾,并号召大家不要把它们重新放生。
路易斯安那州甚至专门成立了一支“虾兵蟹将”,定期在河道、湖泊投放诱饵,企图将这些不速之客一网打尽。
但是收效甚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养殖户一年商业捕捞量就超过2.3亿只,但野生黑虎虾的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面对这位新晋的水中霸主,美国人除了将其捞起做成饲料和肥料,似乎别无他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道价值连城的美味,在异国他乡沦为不受待见的“过街老鼠”呢?
虎虾缘何遭到嫌弃首先黑虎虾在美国本土的生存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它们的食用品质,由于缺乏天敌制约,这些“入侵者”不仅种群数量剧增,个体体型也远超正常水平。
然而畸形的生长并没有给它们带来更加肥美的体型,反而让其肉质愈发粗糙,口感大打折扣。
更雪上加霜的是,野生黑虎虾常年生活在受污染的水域,体内往往残留大量重金属和农药等有毒物质。
一旦食用,极易引发中毒和其他疾病,因此即便是最不挑剔的饕客,也很难对这样的“盛宴”提起兴趣。
黑虎虾独特的生活习性,也让美国人望而却步,与温驯乖巧的淡水虾不同,黑虎虾天性凶猛,攻击性极强。
捕捞者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它们锋利的钳子给伤到,而且,黑虎虾喜欢在泥底打洞筑巢,捕捞难度远超其他虾类。
这使得捕捞成本居高不下,商家自然也就缺乏开发的积极性,况且即便付出再多努力,收获的黑虎虾也未必安全。
研究表明,这些“地洞”往往藏有大量寄生虫,极易感染人畜,对于习惯了即买即食的美国消费者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倒胃口的了。
最后文化差异也是导致黑虎虾“遭嫌”的重要原因,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虾类海产向来备受推崇,是餐桌上的常客。
烹饪方法也五花八门,蒸、煮、炒、炸,各种口味,应有尽有,相比之下,西方人对虾类的接受度就要低得多。
在他们看来,虾的处理过程不仅繁琐,而且容易产生异味,实在是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更何况,面对黑虎虾这样体型硕大的品种,绝大多数美国家庭主妇恐怕都会瞬间“弃甲倒戈”,选择更加简单方便的食材,久而久之,商家自然也就失去了推广的兴趣。
那么作为黑虎虾的故乡,中国是否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呢?
在美泛滥的虾中珍馐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国遭受黑虎虾入侵的新闻,听起来或许有些难以置信,这种在彼岸泛滥成灾、人人喊打的“不速之客”,不正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抢手货吗?
事实上,早在美国人还把黑虎虾视为洪水猛兽的时候,这道美味就已经频频出现在中国人的菜单上了。
在我国,黑虎虾有个更为通俗的名字,叫作"琵琶虾",这个别称一方面源于它们背甲隆起、状如琵琶的外形,另一方面则与古人对虾的美好寓意有关。
让人口水直流
事实上,作为一种食材,黑虾虾在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文献记载琵琶虾是“味甘无毒,主治筋骨痿软,安五脏”的珍馐美馔。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黑虎虾更是成为了宫廷贡品,备受帝王将相的青睐,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每年都要吃上百斤“琵琶虾”,并称其味道“鲜美无比,回味无穷”。
不过中国人对黑虎虾的喜爱,丝毫没有影响对其潜在危害的警惕,事实上,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野生黑虎虾的种群数量早已今非昔比。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生物资源,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强养殖业管理,严格控制产量和质量。
同时各地也在大力开展增殖放流,定期将人工繁育的虾苗放归自然水域,以修复被破坏的种群结构,可以说,中国在黑虎虾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而对于美国来说却不是如此了,其实在美国还有很多,仅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就有上百种非本土鱼类在肆意妄为,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平衡,美国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
然而,在这些让美国防不胜防的入侵物种中,有一位更加令人头疼的存在,它不仅在十几个州肆虐,还上演了一出从"养殖场越狱"的惊悚片,它就是被誉为“水中哥斯拉”蛇头鱼。
这种凶猛好斗的亚洲鱼类,已经悄然占领了密西西比河等多个水系,面对这位新的挑战者,美国又将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恐怖电影里的“鱼斯拉”2019年10月,美国渔业部门发布了一则令人不寒而栗的通知,如果发现一种长相凶恶、牙齿尖锐的黑色怪鱼,请立即上报并采取措施消灭。
事实上,这种被美国渔民称为“恶魔鱼”的生物,正是来自中国的蛇头鱼,作为一种古老的淡水鱼类,蛇头鱼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在中国的长江和珠江流域。
它们以凶猛好斗著称,不仅能在水中吞食其他鱼类,还可以利用特殊的鳃腔在陆地上存活数日之久。
正是由于这种超强的生存能力,蛇头鱼才得以在异国他乡迅速扩张,并最终成为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据调查,蛇头鱼最初是由一名华裔商人引入美国的,2000年前后,这位商人从中国购买了数条活蛇头鱼,打算在纽约唐人街开设一家特色餐馆。
谁知就在运输途中,这批蛇头鱼中的几条竟然逃脱了牢笼,最终流落到美国东北部的波托马克河中。
此后的二十年间,这种凶猛的入侵者不断向美国腹地扩张,先后占领了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等14个州的水域。
面对蛇头鱼的疯狂入侵,美国政府显得焦头烂额,一方面,这种鱼类的繁殖速度惊人,仅一对蛇头鱼每年就能产下15万颗卵。
另一方面,它们的捕食能力也十分惊人,不仅会大量吞食本土鱼类,还会"翻江倒海",破坏水生植被。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缺乏天敌,蛇头鱼的个体越长越大,最长的甚至可以达到1米左右,重量超过20公斤,在当地已经出现了多起蛇头鱼伤人的报道,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恐慌。
为了控制蛇头鱼的扩张,美国各州政府可谓是费尽心机,从最初的“悬赏捉拿”到后来的“电鱼毒鱼”,从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到定点的“精准打击”,各种手段轮番上阵,却始终收效甚微。
据不完全统计,仅马里兰州一地,为灭杀蛇头鱼就花费了近300万美元,而整个美国每年在这上面的投入更是高达数千万美元。
让人沮丧的是,蛇头鱼的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专家预测,照此下去,用不了几年,美国的淡水生态系统就将彻底被这个东方来客所控制。
相比之下,蛇头鱼在中国的境遇就要好得多,事实上作为一种食材,蛇头鱼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不过中国人对蛇头鱼的喜爱,并没有影响对其潜在危害的警惕,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野生蛇头鱼的种群数量早已今非昔比。
结语通过对黑虎虾、亚洲鲤鱼、蛇头鱼等多个物种入侵美国的案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生物入侵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导致物种跨越自然屏障,在异国他乡迅速扩张,并最终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参考文章光明网2015年7月15日《美渔民捕获巨型亚洲虎虾( / 6 )》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