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作妖,想在蒙古国买煤,却提出奇葩要求,运输不能过中国

江卿曻啊 2025-02-01 09:16:43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蒙古和印度,两个地理位置相距甚远的亚洲国家,近期却传出了一则匪夷所思的消息,这则消息涉及到了一笔不寻常的贸易交易。

其中还涉及到奇特的运输要求,以及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战略考量,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印度的这番操作到底意欲何为?

豪赌蒙古煤

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煤炭进口国,其钢铁产业每年要消耗约7000万吨炼焦煤,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可谓巨大。

可是印度与其主要煤炭供应国澳大利亚的关系近年来跌宕起伏,供应稳定性备受考验,正在此时,蒙古这个资源富饶的内陆国吸引了印度的目光。

据悉蒙古煤炭资源储量高达1600亿吨,且价格相对便宜,每吨比澳煤还要低50美元左右,2024年11月,印度政府就派出代表团,在俄罗斯、蒙古等国探寻新的资源合作机会。

现在印蒙煤炭合作的消息终于坐实,印度内阁已批准了相关谅解备忘录,双方有望在短期内达成正式协议。

乍一看印度此举不过是为满足国内产业需求而在全球市场多找了一个煤炭供应商,并无特别之处,但细究之下,却发现这背后满是令人玩味的战略考量。

首先,中印作为亚洲两大新兴经济体,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诉求难免交织甚至冲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南亚乃至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因此印度感到了巨大的战略压力,所以印度急需培植自己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蒙古便是其瞄准的重点之一。

作为南亚和中亚的结合部,蒙古在地缘战略上对印度可谓举足轻重,此次煤炭合作或许只是一个开端,未来印度还有可能寻求在基建、投资等领域与蒙古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不过印度的这番部署恐怕难以如愿,中蒙两国山水相连,经济联系十分紧密,中国是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两国贸易额常年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六成以上。

相比之下,印蒙经贸关系的基础则显得十分薄弱,更重要的是面对强大的中国,蒙古很难在地区事务中脱离中方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想把蒙古培养成自己在中国后院的战略棋子,无异于痴人说梦,中印关系错综复杂,在许多问题上都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能源合作本是两国携手共赢的良机,但印度却把它当成了对华战略博弈的筹码,实在是本末倒置。

迂回运输路

印度决定从蒙古进口煤炭的消息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莫过于双方对运输路线的选择,按理说,从蒙古运煤到印度,直接经由中国中转是最便捷,经济的路线。

因为蒙古与中国接壤,有便利的铁路通道直通天津港,运距最短只有1000多公里,印度非但不选择这条捷径。

反而明确表示要绕道俄罗斯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再中转至印度,这样一来,运距将暴增至4000多公里。

实际上这条迂回之路看似不经济,实则别有深意,不难发现其中印度对华戒备与提防,长期以来,印度对中国在南亚地区日益上升的影响力心存芥蒂。

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推进,更是让印度如芒刺在背,时刻担心在关键时刻被中国“卡脖子”,这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是印度宁可多花钱也要绕开中国的根本原因。

表面上看,此举只是一次进口路线的选择,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印度试图在能源供应链上最大限度摆脱对华依赖的战略考量。

事实上,印度不惜以高昂的运费为代价规避中国,绝非个案,从5G通信技术到边境争端,印度在诸多领域都在竭尽全力对华抗衡。

尤其是印度接连对数十家中国APP实施禁令,并且在关键行业设置壁垒排斥中国企业,此次在煤炭进口上对华”避之不及“,与之可谓一脉相承。

如此看来,绕道俄罗斯运煤只是印度对华戒备心理的一个缩影,折射出的是其围堵、牵制中国的战略部署正在全面升级。

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在战略上对华示强的做法,恐怕要以本国民众的利益为代价,绕道俄罗斯运输,不仅距离遥远,而且当地铁路基础设施老旧,运能有限。

煤炭调运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都将大幅攀升,更何况,俄罗斯极端的气候条件也给运输增添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些额外成本最终又会通过煤炭价格转嫁到印度国内企业和消费者身上,长此以往,印度产业的竞争力必将受到影响,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也会面临掣肘。

印度经济承压能力

执意绕道俄罗斯进口蒙古煤炭,运费高昂自不必说,关键是能维持多久也是个未知数,这笔生意里,印度简直就是个“冤大头”。

不仅要多花一大笔冤枉钱,长期下去对经济的压力也不可小觑,国际主流媒体对印度的这番操作普遍看衰。

英国《金融时报》直言,从蒙古进口煤炭运费太高,印度玩不起这个游戏,美国彭博社也指出,绕开中国这条捷径,无异于南辕北辙,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对此,印度国内同样是怨声载道,《印度时报》的社论直斥政府决策荒谬,完全漠视基本的经济规律和成本效益,印度企业家联合会更是发出警告。

称昂贵的进口煤炭将使印度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攀升,进而削弱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久而久之,失去成本优势的印度产品或将被来自中国等国的同类产品所取代。

制造业空心化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剧,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印度经济本就雪上加霜,而此时再搞对华“脱钩”无疑是火上浇油。

数据显示,2023年印度经济增速已跌至6.3%的低谷,系十年来最差表现,工业产出和出口增长也陷入停滞,在这样的形势下,印度理应用足够的经济理性和务实精神来应对挑战。

并非在关键资源进口上平添企业和产业的负担,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细胞,它们的生存状况决定了印度能否渡过难关,实现复苏。

一意孤行在关键供应链上做减法,只会加剧企业经营的艰难,进而危及国计民生,得不偿失,更何况,在华日益强大而蒙古选择有限的现实下。

印度也难以轻易斩断对华经济联系,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工厂”的风向标,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制造已深深嵌入世界的供应链体系,印度虽号称要在制造业上对华“弯道超车”,但在现实面前,其产业实力和供应链韧性仍与中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结语

发展壮大的中国不是谁的威胁,而是国际社会的机遇,对于中印而言,互利共赢才是双方的最佳选择。

作为两个亚洲大国,中印理应用战略远见来看待彼此关系,以负责任的态度维护地区和平,印度应正视现实,跳出狭隘的对华零和思维。

符合时代大势的轨道上追求自身的发展,方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把握先机,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印度脱裤子放屁式在蒙古买煤的做法,表面上是一笔冤大头的生意,实则折射出深层次的地缘博弈困境。

一味对华示强恐将贻害印度长远发展,倒逼印度经济背离全球化潮流,期待印度莫迪政府能以民生福祉为先。

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不失理性与克制,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有利于地区稳定繁荣的发展之路。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2024年12月20日《全球煤炭消费创历史新高》报道

鲁中晨报2025年1月10日《印方心机:绕远走俄罗斯,也不走中国》报道

0 阅读:0
江卿曻啊

江卿曻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