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传教士,骑马有警卫,萧克将军亲自做饭

恬恬评历史 2023-05-08 07:43:01

众所周知,红军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鲜为人知的是,在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一群外国人的身影,他们的个人背景各不相同,参加了红军的万里长征。今天要讲的是长征队伍中的一位传教士的传奇经历。

这个传教士全名叫鲁道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比亚吉特,祖籍是瑞士,后来他的父母移居英国。他于1897年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出生,后来供职于基督教会。

1922年10月,鲁道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比亚吉特正值25岁,被英国基督教会派到中国传教。

为便于融入中国人群,加之对中国文化颇欣赏,他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薄复礼。"薄"是取英文名字“勃沙特”的音首,"复礼"取自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之语。

薄复礼选择了在中国贵州省的镇远、黄平、遵义一带传教。在此期间,薄复礼和同来中国传教的瑞士姑娘露西相识、结婚。

1934 年 10月,他和妻子由旧州前往镇远的途中,与红六军团相遇。

当时,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从苏区实行战略性转移。

三个月前1934 年的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奉命率部先遣西征,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开辟通道,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

西征的红六军团经过湖南省的湘西地区,然后转兵向南,于10月进占贵州省的旧州。

红军占领旧州后,在一座法国教堂里得到了一张贵州地图,如获至宝。可是它是法文版的,红军官兵们看不明白。

这时,偶遇的欧洲人薄复礼进入了红军的视线。

红军了解了薄复礼的身世经历,并且从他那里获取了贵州当地的一些信息。

令红军欣喜的是,薄复礼通晓法文,而且是在中国呆了十余年的“中国通”。

于是,他被请到红六军团总部,协助翻译地图。

薄复礼轻松地把地图上的法文翻译成中文,军团长萧克亲自在地图上标记,“绘制”成了一幅中文地图。

这张地图成为红军转战贵州、作战行军的“向导”。

萧克后来回忆说,同传教士薄复礼的这次合作“是一件不能遗忘的军事活动”,薄复礼翻译的法文贵州地图,“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解决了我们一大难题”。

当时红军的条件艰苦,医疗器械和药品极度匮乏,于是懂西医、“中国通”薄复礼便留在红六军团,协助忙于战事的红军筹措医疗用品及经费。

当然,红军也没亏待薄复礼,对他礼遇有加。薄复礼不用穿红军军服,不用背负武器装备,而且为他配备了武装警卫。

从而,红六军团的队伍里,出现了一位高鼻蓝眼的外国人,成为一名特殊的战士。

1935年11月19日,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从湖南省桑植县出发长征,薄复礼随同踏上了长征路。

在艰苦、坎坷的长征中,红军时刻遭受温饱、战争死亡威胁,而受到礼遇的薄复礼安然无恙。

不料,在长征途中,薄复礼患上了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会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而在当时,人们对这种病缺乏科学认知,民间根据患者忽冷忽热的病状而称之为“打摆子”。疟疾的传染性强,加之医疗水平低、药物缺乏,因而是一种流行猖獗的疾病,致死率也高。

薄复礼患上疟疾后,红六军团首长很重视,为他请医问药,还为他配备了军马骑乘,并有专人为他生火取暖、照顾日常生活。

在此期间,薄复礼对红军官兵也是尊敬有加,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薄复礼在短期内难以病愈。而且,当时英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外界被误传为被红军“扣押、身处险境”,受到西方舆论关注。

于是,红六军团首长决定薄复礼不用继续参加长征,自由选择去向。薄复礼提出了回欧洲家乡的想法,得到了批准。

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亲自下厨,设“家宴”款待薄复礼,算是临别答谢。

1936 年4月11日,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设薄宴,为薄复礼饯行。当时红军经费紧张,红六军团给他拨付了10块银元的路费。

第二天,正值西方的复活节,与红军相处了五百多天的薄复礼踏上了归途。

薄复礼被释放的消息,还登上了《申报》。

离开红军长征队伍的薄复礼,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于是,他在病床上口述,由他人执笔,用3个月的时间,将自己的这段不凡经历写成一本厚厚的笔记。

薄复礼回到英国后,这本笔记被命名为《抑制的手》(又译为《神灵之手》),于1936年12月在英国出版发行。

而在约两个月前的10月22日,红六军团行程两万余里,已到达甘肃省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官兵们可能没想到,在大洋彼岸的欧洲,有人在深深惦念着他们。

薄复礼在这本书中写道: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队,他们充满着追求精神,决心建立共产主义政权。

就在薄复礼从中国回英国时,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拜访中共领导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埃德加·斯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并且写成专著《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于第二年的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

当时,国内外反动派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宣传描绘为“恶魔”,而薄复礼、埃德加·斯诺的著作起到了以正视听的正面作用,引起了很大轰动。

薄复礼的《抑制的手》比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早出版一年,因而成为见证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所写的第一本印象记。

后来,正如薄复礼和埃德加·斯诺所洞见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转战两年,克服重重困难,到达陕甘苏区,完成了战略转移行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而且,这支具有优秀传统的军队,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显赫功勋,彪炳青史。

1993年,薄复礼在英国辞世,享年96岁。

2006年,薄复礼当年的著作《The Restraining Hand》中文版出版。

这本书中,萧克将军写的一篇《难忘的记忆》被放在卷首,其中写道:“薄复礼的回忆录在中国出版了,作为当事人、老朋友,我应该讲几句话”。

于是,这段特殊时期的国际友谊,又被人们提起,见证这一份跨越信仰、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珍贵历史。 

史料参考来源:《云南档案》、中国军网、人民网等

0 阅读:19

恬恬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