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把“账号”和“帐号”混用,似乎这两个词是通用词。其实不然,虽是一字之差而且意思相似,其实内有玄机。
例如抖音、微信等社交软件和平台,近期已纷纷把“帐号”改为“账号”。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帐”和“账”这两个字的解释。
“帐”的本义,是指一种张挂或支架起来作为遮蔽用的器物,通常用布帛毡革制成。例如帐篷、帷帐。
这个本义,古代的汉字学术专著《说文解字》《释名》以及现代汉字权威工具书《新华字典》等,都是这么解释的。
而“账”字是“贝”字旁,表明与财富有关,因而它的本义是指账目,也即关于银钱财物出入的记载。例如账薄。
显然,“帐”和“账”分别指两类完全不同的事物,不可能混为一谈。
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经常被混用呢?因为古人在混用。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后汉书·西域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以后部人三百帐别属役之,食其税。帐者,犹中国之户数也。”
这里是说,古代游牧民族每户住一顶帐篷,于是就按帐篷的数量推算人口数量、收取赋税。而且这里说的很明确:“帐者,犹中国之户数也。”也就是说,“帐”字可用于计数。
于是,“帐”字就与钱财记录有了关联。
例如清朝《康熙字典》中记载:
“《史記·高帝紀》復留止張,飮三日。《註》張,幃帳也。又計簿也。《前漢·武帝紀》明堂朝諸侯,受郡國計。《註》計,若今之諸州計帳也。”
这里就有“计帐”一词,指财务记录。
而“账”字产生得较晚,例如成书于东汉后期、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说文解字》里,就没有这个字。
随着历史发展,“账”字逐渐替代“帐”字,成为“钱财记录”的专用字。
例如成书于北宋的《旧五代史·周世宗纪》中记载:“每年造僧账两本,其一本奏闻,一本申祠部。”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记载:“把账盘一盘,见欠账上人欠的也有限了。”
到民国时期,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里,都收录有“账”字。
例如《辞源》中对“账”字的解释:
“登记出入款数的簿册。古作‘帐’……后人因避免与帷帐之义相混,另造账字以代之,如账单、账簿等。”
这里说的很明确,先有“账”字,包含帷帐、钱财记录等意思;后来为了避免混淆就专门造了“账”字,替换“帐”字的“钱财记录”涵义。
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对繁体的“账”和“帐”字都作为正体字,进行了简化。
1977年公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将“账”字淘汰,并入“帐”字,但这个草案于1986年废止。因此,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账”和“帐”字都在其中。
但是,“账”和“帐”字的涵义,有明确分工。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就明确列明“账号”,而无“帐号”。
也即,“账号”是专用名词,不应该写为“帐号”,否则就是错误用法。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专门造了“账”字,替换“帐”字的“钱财记录”涵义,但由于人们已经习惯用“帐”字表示“钱财记录”,并且沿袭至今,导致“账”字和“帐”字混用。
随着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成为汉字不规范用语的重灾区,其中就包括“账号”被写为“帐号”。
由于互联网平台归中央网信办管理,为了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已函请中央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指导这些平台进行纠正。
于是,抖音、微信等社交软件和平台纷纷响应,把“帐号”改为“账号”。
文字是文化的结晶,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
我们的祖先已经专门造了“账”字,专指“钱财记录”,那么我们就不能以讹传讹,有责任和义务规范使用汉字,这也是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
天使之主本人男的请叫我古月
帐,账,[得瑟]巾,贝,长[得瑟]
用户37xxx52
一帮吃饱了没事做的人,想怎么改就到处找理由。古人拉臭臭的地方叫茅坑,是不是该把厕所改为茅坑。在吃东西的,请回避一下。[呲牙笑][呲牙笑]
水落 回复 07-30 09:29
[抠鼻]嗯,以后你买东西,定 订别分。
梵天
怼 为何不改成 㨃
莈哊吙星攵锝茡幙竾橄呌奘嫒家镞
因为以前的钱是贝壳,所以带贝字
双生魂
要钱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