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培训两用人才,团营办10个班,班长妹妹受邀当临时教员

雾意岛与 2024-11-14 22:21:04

部队培训两用人才,团营办10个班,班长妹妹受邀当临时教员

世人皆知,上世纪70年代末期,部队培训两用人才蔚然成风,却鲜有人知一位普通班长的妹妹,竟成为了部队两用人才培训的一抹亮色。1978年深秋,某团突然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开展两用人才培训工作。团长和政委为师资力量发愁时,一份特殊的报告却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那是一位普通班长递交的申请,请求让自己的妹妹担任临时教员。这个妹妹,虽然只有高中学历,却有着过硬的教学能力。一个普通战士的妹妹,为何能在军营里担此重任?她又是如何帮助部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两用人才的呢?

一、时代背景与政策起源

1978年10月的一天,驻守在偏远山区的某团接到了上级紧急通知。通知内容很简单:立即开展两用人才培训工作。这个通知来得突然,却并非毫无缘由。

那时候,全国上下都在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迫在眉睫。特别是在边远山区的部队,更需要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可是,部队里的大多数战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有些还是半文盲。

团长李守信和政委王德生为这事焦头烂额。他们翻出了全团的花名册,统计了一下:全团2000多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200人,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机关和技术岗位上。

就在这时,一营教导员杨树林带来了一个消息:军区已经在筹划推广"两用人才培训工程"。这个工程不同于以往的扫盲教育,而是要让每个战士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消息传开后,战士们议论纷纷。二连的老王说:"俺就想学开车。"三连的小李则说:"我想学电工。"可是,谁来教?用什么教材?这些问题一下子把团里的领导们难住了。

11月初,团里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政委王德生提出了一个设想:能不能把驻地附近的技术人才请来当教员?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团长的支持。

很快,团里派出了几个小组,分头到驻地周边的工厂、学校去联系。可结果并不理想。首先是交通不便,从最近的县城到部队,山路崎岖,来回就要一整天。其次是待遇问题,部队能给的补贴太少,外面的老师不愿意来。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一营三连突然送来一份报告。报告是三连副班长张福来写的,他说自己的妹妹张福英有高中文凭,在下乡时当过民办教师,能不能请她来当临时教员?

这个建议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团里的领导们意识到,也许可以发动官兵家属中有文化的人来当教员。很快,通过摸底调查,在官兵家属中发现了不少"宝贝":有的是初中老师,有的是会计,还有的是技术工人。

12月初,团里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两用人才培训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规定:培训内容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既要考虑部队建设需要,也要考虑战士退伍后的就业需求。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二、团队筹备与人才选拔

实施方案下发后,团里立即成立了两用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政委王德生任组长,教导员杨树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开了整整一天,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如何设置培训课程、如何选拔教员、如何组织教学。

经过反复讨论,团里决定先开设七个培训班:汽车修理、汽车驾驶、绘画入门、放行员、书法入门、烹饪技术和卫生员。这些课程的设置,既考虑了部队建设需要,也考虑了战士们的意愿。

各营也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开设培训班。一营开设了语文补习班,由张福英任教员。二营开设了会计入门班,由四连连长媳妇李梅担任教员。三营则开设了新闻写作培训班,由团政治处干事安然负责。

教员队伍的组建颇费周折。起初,团里打算在一营开设两个培训班,其中会计入门班原本要请三连连长媳妇杨红香来教。杨红香有多年会计工作经验,在当地还小有名气。但就在筹备期间,她突然查出身体有恙,不得不去医院治疗。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团里对教员资格做了严格规定。首先要求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其次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教导员杨树林还专门组织了一次教员试讲,让每位教员都上一堂示范课。

课程安排也很有特色。汽车修理班和驾驶班的理论课安排在晚上,白天则到团里的汽车连进行实践操作。烹饪技术班直接在团食堂开课,由团里的老炊事班长手把手教学。卫生员培训班则请来了驻地医院的军医做指导。

为了解决教材问题,团里发动教员自编讲义。张福英和安然熬了好几个通宵,才将语文和写作课的教材整理出来。汽车班的教员干脆把维修手册改编成教材,还画了不少示意图。

学员的选拔也很有讲究。团里规定,参加培训的战士必须是技术兵种的后备人选,或者即将退伍的老兵。每个班的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既要保证教学效果,又不能影响部队正常训练。

1979年1月5日,团里举行了两用人才培训班开学典礼。团长李守信特意从野外训练场赶回来参加。他在讲话中说,两用人才培训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部队建设的需要,是培养新型军人的需要。

开学第一天,就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烹饪班的老炊事班长一进教室就宣布:"今天第一课,教大家做红烧肉。"这一下可把学员们乐坏了,都说终于可以学到真本事了。可等他们看到案板上摆着的笔记本和铅笔,而不是锅碗瓢盆时,才明白原来第一课是要学习烹饪原理。

三、张福英的特殊贡献

张福英到部队任教的第一天就给团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天,她带着一摞自制的教具走进教室,这些教具都是用废纸盒和旧报纸制作的识字卡片。

课堂上,张福英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她把学员分成五人一组,每组选一个识字较多的战士当小组长。上课时,她先教大家读写生字,然后让小组长带领组员练习。这种方法很快显示出效果,一个月后,班里的半文盲战士基本都能读写简单的文章了。

张福英的教学方法很快在团里传开。二营的会计班也开始采用分组教学法。三营的新闻写作班更是创新性地引入了"互教互学"机制,让学习好的战士担任助教。

有一次,张福英发现三连的王大勇总是记不住"能"和"态"这两个字。她就用方言给他讲解:"能,就像你能打枪一样,字的上面是个月亮,下面是个熊。态,就像站军姿一样,要挺胸站好。"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战士们很容易就记住了生字。

张福英还根据部队特点,编写了一套特殊的教材。她把部队常用的词汇编成顺口溜,比如"连队营房操场哨,练兵打靶不能少"。这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战士们很快就能背下来。

教学之余,张福英还帮助战士们写家信。她发现很多战士不会写信,有的甚至一年才给家里写一次信。于是,她专门开设了一节写信课,教大家如何表达思念之情,如何描写部队生活。

张福英的课受欢迎的程度超出了团领导的预期。不少其他班的学员都想来旁听她的课。有一次,汽车修理班的课调整时间,整个班的战士竟然集体跑来听她讲课。

团里专门开会研究了张福英的教学经验。会上,教导员杨树林说,张福英的成功在于她把民间教育的土办法和部队实际结合起来了。她不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战士们的特点因材施教。

张福英的教学方法很快在团里推广开来。烹饪班的老炊事班长开始用顺口溜教大家记住各种调料的配比。汽车修理班的教员也编制了图文并茂的维修手册,把复杂的技术要领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

到了1979年3月,张福英的语文班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教学任务。班里的战士不仅能读写了,有些人还在团里的黑板报上发表了文章。其中,王大勇写的《我的成长》一文,被团政治处评为优秀稿件。

团里专门给张福英记了一个三等功。这在部队历史上还是首次,一个临时教员因教学成绩突出而立功。这个消息传到驻地附近的村子里,不少人都来打听,想请张福英去教他们的孩子。

四、培训效果与实践检验

1979年4月,两用人才培训工作开展三个月后,团里组织了一次期中考核。考核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各班都有特色鲜明的考核内容。

汽车修理班的考核最为严格。考官特意在一辆解放牌卡车上动了手脚,藏了五个故障。学员们要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故障并排除。结果令人惊喜,20名学员中有15人全部找出了故障,其中老兵李德顺更是用了最快的时间完成了修理。

烹饪班的考核堪称一场美食盛宴。每名学员必须独立完成一道主菜和一道配菜。团长李守信和政委王德生亲自担任品尝官。一营三连的张大柱做的红烧排骨获得了最高评价,他用老炊事班长教的独门配料,使排骨既酥烂又入味。

语文班的考核方式别出心裁。张福英设计了一个综合测试:先让学员读写一篇文章,然后现场写一封家信,最后还要用自己学过的文字写一份工作笔记。考核结果显示,班里的半文盲全部达到了扫盲标准。

放行员班的考核则在野外进行。学员们要在复杂地形中为装甲车队指路。这次考核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学员在夜间指挥时还不够熟练,对地形判断也不够准确。团里随即调整了教学计划,增加了夜间训练课时。

会计班的考核突出实战性。每个学员都要模拟处理一笔复杂的经济业务,从记账到结算,一气呵成。二营的小赵在这次考核中表现出色,他不仅准确完成了所有账务处理,还发现了试卷中故意设置的一个错误。

新闻写作班的考核最具创新性。安然让每个学员都去采访一名身边的战友,写一篇人物通讯。这些稿件后来在团里的黑板报上陆续刊登,引起了官兵们的广泛关注。

考核结果出来后,团里立即召开了总结会。会上通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数据:七个培训班的合格率达到85%,其中表现优秀的占到30%。这个成绩远远超出了团领导的预期。

但考核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员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灵活。针对这些问题,团里决定在第二阶段的培训中增加实践课时,让学员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操训练。

培训效果很快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检验。5月份,团里的汽车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车辆检修,培训班的学员们主动请缨参加。他们不仅能独立完成一般性的维修工作,遇到疑难问题还能互帮互学。

团里的伙食也有了明显改善。烹饪班的学员纷纷到食堂实习,他们改进了不少菜品的做法,还创新了一些新菜式。特别是张大柱开发的"军营一锅炖",很快成为官兵们的最爱。

更让团领导感到欣慰的是,两用人才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官兵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少没有参加培训的战士主动要求补报各类培训班,有的甚至利用休息时间自学。到5月底,又有两个营提出要增设培训班的申请。

五、持续推进与经验总结

1979年6月,团里召开了两用人才培训工作专题会议。会上,各培训班的教员轮流发言,交流教学经验。通过半年的实践,大家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张福英介绍了她的"三步教学法":先教基础知识,再进行分组练习,最后开展实践应用。这个方法被证明特别适合部队的教学特点。她还建议在教学中多用生活实例,让战士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汽车修理班的教员提出了"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他把学习成绩好的老兵分散到各个小组,担任组长。这些老兵不仅在课堂上帮助同学,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辅导。这种模式很快在其他培训班推广开来。

烹饪班的老炊事班长总结了一套独特的"三字经"教学法。他把复杂的烹饪要领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比如"火要旺,油要亮,调料放得要恰当"。这种方法使得学员们很快掌握了烹饪技巧。

新闻写作班的安然创新了"实战训练法"。他让学员们直接参与团里的新闻报道工作,从采访、写作到修改,全程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学员们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还锻炼了采访能力。

会计班的李梅则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她收集了大量真实的账务案例,让学员们实际操作。这种方法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学员们学得既快又扎实。

7月份,团里开始筹备第二期培训班。这一次,培训科目增加到了十个,新增了无线电通信、计算机操作和摄影技术三个专业。报名的人数超过了预期,不得不进行严格筛选。

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团里专门成立了教学督导组。督导组定期深入课堂,检查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他们还建立了教学档案,详细记录每个学员的学习情况。

8月中旬,团里迎来了军区的检查组。检查组深入各个培训班,详细了解教学情况。他们特别关注了张福英的教学方法和老炊事班长的"三字经"教学法。检查结束后,军区将团里的经验在全军区推广。

9月初,团里又举办了一次成果展示会。各培训班的学员们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汽车班的学员现场修车,烹饪班的学员现场烹饪,书法班的学员现场书写,放行员班的学员进行实战演练。

这次展示会引起了广泛关注。附近几个团的领导专门来参观学习。他们对团里的培训模式表示赞赏,特别是对"三步教学法"和"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很感兴趣。

到1979年年底,团里已经培训了两期学员,共计350人。这些人中,有的成为了技术骨干,有的走上了管理岗位,还有的退伍后成为了地方上的技术能手。团里的两用人才培训工作也因此受到了军区首长的表扬。

0 阅读:0

雾意岛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