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御人之道真的非常人可比

阿云说历史 2023-07-25 15:01:16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被公认为千古一帝。除了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之外,还因为秦始皇建立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力排众议,废除了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全国范围的郡县制,由此,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种郡县制,延续了2000余年中国的封建王朝。秦始皇还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古代驿道,他建立的丰功伟绩,毫无疑问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故被称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能建立如此的丰功伟业,处了他自己雄才大略,能力超强以外,还离不开一大批辅佐他的文臣和武将,正是依靠这些杰出人才的聪明才智,才加快了秦灭六国的步伐,这些杰出的人才中有大家熟知的吕不韦、尉缭子、李斯,王翦,王贲,蒙毅、蒙恬兄弟,李信等。所以,秦始皇在御人方面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一、用人不疑

秦始皇绝对有着非常人可比的气度和胸怀。能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典型的是对王翦的运用。在进攻楚国之前,王翦说要进攻楚国非60万大军不可,而年轻将军李信说只要有20万大军,即可打败楚国,秦始皇以为王翦老了,胆小了,相信了李信,他二话不说,将20万大军交给李信,后来李信失败了,秦始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亲自登门请求王翦出来带兵,王翦说非60万大军不可,秦始皇集中全国的兵力,凑齐了60万大军,将60万大军交给王翦指挥........而秦始皇对李信王翦等人,却从不干涉指挥作战,非常敢于放手用将。即使李信攻楚大败之后,秦始皇继续用人不疑,让他和王贲一起攻燕,最终平定燕齐。秦始皇对李斯一直也是信任有加。即使李斯不是秦国人。

二、知错能改

秦始皇具有博大的胸襟,能知错必改。秦始皇一开始轻信李信的言论,认为王翦年纪老了,没有进取心了,就让李信带领20万军队就去攻打楚国。但是秦始皇获悉李信失败之后,他立即意识到自己当初错怪了王翦,随即驱车来到王翦故乡,诚恳的向王翦道歉,然后邀请王翦出山灭楚。至于王翦提出的领兵条件,秦始皇一一答应,即使王翦在出兵之前,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秦始皇答应给他赏赐土地、秦始皇都一一答应,而且事后秦始皇对王翦也没有一点报复,反而恩宠有加。

秦始皇当初因为郑国渠的事件,认为“外来客卿皆是间谍,应该全部驱逐”,于是发出著名的“逐客令”,后来李斯写了一篇千古名篇《谏逐客令》,劝告秦始皇六国的人才可以为秦所用,如果拒绝所有的六国人才,这些人才流向六国后,不但秦灭六国的志向不能实现,秦国缺乏人才后,甚至可能会衰落,秦始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顶住压力,立即收回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廷尉。

知错就改,及时纠错并改正,不怕别人非议和笑话,即使是普通人也不一定做到,更何况是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秦始皇就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点确实非常人能比的。

三、容人之短

所谓容人之短,不是偏袒纵容别人短处,而是不追求完美,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凡真正有为明君,都有容人之短的胸怀。所以,明君手下总是人才辈出。姚贾因在魏国行窃,而被魏国、赵国嫌弃,其父亲是管城门的监门卒,出身极其低微,但他却得到秦始皇礼遇和赏识。后来,姚贾游说诸侯,拆散了燕、赵、越、楚四国的抗秦联盟,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立了大功。除了容人之短外,秦始皇还能容人之过,最典型的是李信犯了大错,葬送10余万秦兵,却被秦始皇容忍了。完美之人不存在,不能容人之短之过的皇帝,注定得不到人才。

四、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除了正常的人才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奇才,比如12岁的孩子,但秦始皇却敢!甘罗12岁时,得到秦始皇召见,然后出使赵国。让人意外的是,甘罗的出使,让秦国凭白得到十几座城池,为秦国立下大功。回来之后,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可见,秦始皇非常敢于用人,只要有才不问年龄,而且有功必赏。

秦始皇不仅能慧眼识英才,而且还有破格任用的胸怀胆量,李信、姚贾、李斯、王翦等人,经过历史洗礼之后,证明了他们都是人才。秦始皇的这些用人之道,显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大气而磅礴,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  秦始皇的用人之道,在那个讲究出身、血统的时代,秦始皇能打破固有的束缚,不拘一格使用有缺点、有特点的人才为他所用,就这一点看,秦始皇确实具有千古一帝的伟人风采。

1 阅读:44
阿云说历史

阿云说历史

学习历史,洞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