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因素导致荆轲刺秦王必然会失败?

阿云说历史 2023-07-12 16:17:14

荆轲好读书和剑术,喜欢结交朋友,当他到燕国的时候,燕国的处士田光很欣赏他,觉得他不是普通的人,就把他引荐给燕国的太子丹,这个太子丹,曾经作为人质在秦国,但是秦国对他很不友好,他从秦国逃回燕国,寻思报仇。太子丹向他的老师问计,老师说联合诸侯,共同抗秦,太子丹觉得远水难解近渴,这时候,田文向他引进了荆轲。太子丹说,他想以计擒拿秦王,迫使其归还诸侯的土地,若不答应,即置其于死地,然后乘秦国无国君之际,联合诸侯灭秦。一开始,荆轲并不愿意,太子丹几次恳请,他才同意,太子丹就封荆轲为上卿,给他金钱美女伺候,给他好吃好喝的,让荆轲过上奢侈的生活,荆轲同意了。但是,过来好久,荆轲还是没有行动,太子丹就催促他赶紧行动,荆轲说,行动的时机尚不成熟,没法接近秦王,他说我听说秦王用金千金,买逃犯樊於期的人头,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之地的地图,把他作为谒见之礼,秦王一定高兴,但是太子丹不忍心杀害投靠他的秦将樊於期。荆轲就私下找到樊於期,说明来意,樊於期听后,自刎而亡,荆轲取下樊於期的头颅。太子丹又给他准备了一把用毒药反复浸泡的锋利的匕首,还给他选择了一个武士秦舞阳。荆轲本想等一位朋友到了一起去,但是,太子丹担心他后悔不去,意欲让秦舞阳先行一步,荆轲听了,气愤地斥责太子丹,立即此行上路了。

太子丹和众宾客都白衣白帽相送,到易水边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慷慨悲歌,众人都瞠目发指,荆轲大步上车头也不回,驱车入秦。到了秦国,秦王听说燕国派使者来献珍贵的礼物,就举行了隆重的接见仪式,荆轲手捧樊於期首级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走到台阶下,秦舞阳被秦宫森严的气氛吓得脸色变白身体发抖,荆轲怕他被秦王看出来,替他圆场说“穷乡僻壤之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合,希望大王不要怪罪。。。。”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荆轲刺秦王失败被杀。一个悲壮的故事由此产生。

荆轲固然是一个侠士,敢于牺牲自己,一诺千金,敢作敢为的精神的确难能可贵,但是,刺秦王这件事对于荆轲来讲,其实是他的个人悲剧,他在离开前斥责太子丹就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很生气,他甚至没有准备好,很不情愿去的,因为吃了拿了太子丹的,担心被人说他反悔,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了,刺杀秦王不是荆轲的个人目标,他本人只是周游诸侯,想寻找成功立业的机会,荆轲没想杀哪个人,他个人和秦王并没有什么过节,更谈不上什么仇恨,他甚至都不认识秦王,刺杀秦王其实只是太子丹的目标,因为他在秦国的时候秦国对他不友好,他恨秦王,所以他要报仇,所以,刺杀秦王纯粹是太子丹的个人报仇,谈不上是为国为民的高大上的抱负,因为秦王并不是一个犯下滔天大罪的十恶不赦的人。问题就来了,既然刺杀秦王并不是荆轲个人的理想和目标,只是太子丹出于个人恩怨的报仇行动,荆轲为什么要答应太子丹的这种个人寻仇的想法呢?荆轲一开始并不同意去做这件事,但是,禁不住太子丹封给他的上卿地位,给他的金钱和美女,禁不住太子丹甚至田文对他的吹捧,说他不是庸人,是难得的义士,非你荆轲,其他没有任何人能完成此重任,这是很高很高的一顶帽子,尽管荆轲一开始再三推辞这一重任,但是可惜的是他最终还是答应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荆轲是没有禁得住太子丹田文等的糖衣炮弹的猛烈攻击,特别是田文“说他非庸人,是难得义士”,让他不好意思拒绝这个高帽子,最终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赔进去了,也可以说,荆轲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兑现这个别人给他戴的高帽子,是用身家性命去帮别人实现别人报私仇的目标去了,而这个目标和他其实没啥关系,这是荆轲的悲剧。他没有坚持自己的主见,被“义士”这顶高帽子拿去了自己的性命,被金钱美女蒙蔽了自己的大脑,最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个“贪”字害了他,如果荆轲不贪那个“义士”的虚名,如果荆轲不贪图太子丹给他提供的金钱美女,好吃好喝的奢侈生活,如果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去杀一个和他无冤无仇的不认识的秦王,历史上也许会少了荆轲的悲壮的刺秦王的事迹,荆轲个人的悲剧是不会发生的。

荆轲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是:在刺杀这件专业的技术事情上,他没有坚持自己的做事原则,刺杀秦王是一个很专业的技术活,准备不充分,考虑不周到,不仅他自己肯定会丢掉身家性命,而且很可能无功而返,秦王身边一定戒备深严,需要很细致的准备,这个方面,他说专业的,是一个职业的刺客去做的事情,太子丹是完全不懂的,太子丹只是说出他的目标,具体怎么干,应该是荆轲说了算,一开始他很专业,太子丹催促他行动,他觉得条件不成熟,还是没有行动,他提出要接近秦王,必须要有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只有拿到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他觉得才有机会接近秦王,也才有刺杀秦王的机会。当太子丹不愿意杀樊於期的情况下,荆轲一个人私下去见樊於期,说明来意,他成功的拿到了樊於期的人头,因为他是刺客,他是负责具体采取行动的人,他是专业的,他知道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他无法成功,他按照自己的专业素养要求,取得了这些条件,他没有听从太子丹的盲目催促,这点他做得很好,但是,后面他就对自己太不负责任了,当太子丹再一次催促他行动时,他说他要等一个朋友来了再去,太子丹担心他反悔,要求先派秦舞阳先开始去,荆轲愤怒了,他斥责了太子丹,很气愤的立马就驱车上路出发了,从荆轲很愤怒的斥责太子丹的行为上,我们发现他最后离开的时候不是很愿意,或者说他其实还没有准备好,在太子丹的激将法之下,很仓促的出发的。他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不知道他要等的那个朋友,是要当他的助手呢,还是给出出谋划策呢,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这个要等的朋友,对他的刺杀秦王很关键,他为什么不坚持一下呢,他也许害怕太子丹说他反悔,也许怕别人说他害怕了,不是一个义士该有的行为,说到底,他还是被“义士”这个虚名连累了。他容不得别人说他害怕,说他浪得虚名。

荆轲悲剧的第三个原因是被猪队友秦舞阳害了,从荆轲的表现看,他够得上“义士”这个称呼,表现足够沉着冷静,勇敢,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但是,号称燕国武士的秦舞阳却令人大跌眼镜,《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由此说明在众人眼里秦舞阳是个勇士。但是秦舞阳这种勇士,也只是欺负弱者的时候斗狠逞能而已,他只有欺负比他弱的人,而没有作为强者必备的真正的勇敢气质,在刺杀秦王时他的行为表现,说明他连勇者都不是。内心其实极其懦弱,胆怯。唯一可以理解的是,当时的秦舞阳其实只有十三岁。他其实还只是一个孩子。只能怪众人捧杀了他,把他当作非凡的勇士,也只怪太子丹不会慧眼识人,居然在如此重大的事件上,用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少年,岂不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做赌注,也是拿荆轲的生命开玩笑。试想一下,如果秦舞阳当时没有被秦王宫廷森严的气势吓得不知所措,在荆轲摊开地图,拿出匕首刺杀秦王的时候,或者荆轲第一次刺杀未成,秦王绕柱子躲避荆轲追杀的时候,秦舞阳能帮上一把,堵住秦王的逃跑路线,或者干脆抱住秦王,秦王还能有机会拔出随身宝剑刺杀荆轲吗?秦王肯定是必死无疑的。所以,无论荆轲事先做的准备如何充分,秦舞阳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他是万万想不到的,刺杀秦王其实就是功亏一篑,就那么几分钟,一个人的荆轲,和两个人的荆轲和秦舞阳,在那紧急的时刻,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秦王就在身边,他的卫士都在台阶下,都来不及反应的,那个被毒药反复浸泡的匕首,只要挨上一刀,秦王必死无疑,荆轲悲壮的故事至少有个理想的结果。荆轲即使是献上生命,至少他们两个能够完成最初的目标,在个人名誉上,至少可以一杀成名,名垂千古吧。但是,一切就因为秦舞阳,那个平时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此时此刻已经吓得瘫软在地上,完全不知所措,更别说帮忙了,完全就是一个废物,所以,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子丹给他找了一个猪一样的队友,不仅毫无帮助,甚至一开始还差点坏事,像被秦舞阳这样的队友陷害的事例在历史上也是不胜枚举的。

荆轲犯下的第四个可能的错误目标定得太高,其实他还是企图保留性命,在不准备牺牲自己的情况下,实现目标,他制定的行动方案的最后结果,居然是想活捉秦王,而不是只要把秦王刺死即可。请看荆轲最后是怎么说的,荆轲知道大事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说:“大事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想生擒活拿你,已得到你退还侵吞诸侯土地的锲约来报答燕子丹”。活捉秦王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一来可以像蔺相如那样,得以保全和氏璧,自身安全也可以有一定的保障,荆轲本人也不会丢掉性命,但是,现在看来,荆轲刺秦王,他自己心里其实是并不打算丢掉性命的,他想的还是能活捉秦王,逼他就范,一来可以得到秦王的许诺,退还诸侯的土地,最重要的是如果能活捉秦王,他本人的性命可以保全,他可以拿秦王做人质,提要求,就像现在电影里面经常出现的擒住对方首领,要挟对方,自己全身而退。当然,如果他的队友秦舞阳表现的好一点的话,也许荆轲这个方案,也许能实现的。可惜的是秦舞阳没有如他愿,最终因为这个定的有些高的目标,丢掉了性命。

荆轲当时是英雄,是很受人敬佩的侠士,但是,也是其实他也是被别人利用的一枚棋子,因为,他做的一起都是为了别人,太子丹的目标,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追求和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荆轲是个悲剧人物。

      
0 阅读:13
阿云说历史

阿云说历史

学习历史,洞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