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为日俄战争系列的第8期,也日俄战争第一部分——双方战前背景《菊与熊的远东争霸》的第8期。本期将续接上期继续讲述庚子国变后中国发生的剧变,以及八国联军随后的侵华与日俄两国对于中国领土的觊觎……
(本期全文约5300字,内容较长,感谢您的观看)
庚子之变的终结与后果哈尔滨危局的解除只是俄国大军入侵的前奏,对领土怀有异常偏执的:北极熊是不可能放过这种“天赐良机”的。
1900年8月1日午夜,就在距离江东六十四屯不远处的黑龙江江面上,5艘装上火炮的俄军蒸汽船自南而来,缓缓驶抵清军驻守的东北重镇暧理。晚上11点,俄国炮艇和对岸的俄军大炮一起开火,向瑷珲城外的要地黑河屯猛轰。起初,在黑河屯一线固守的清军还在竭力还击,但随着一支从别处偷偷渡河的俄军从背后杀来,之前还在放枪的清军就立时溃散了。
侵华的俄军
8月4日晨,来自东、北、南三个方向总计万余的俄军一起对暧理城发起攻击。守城清军不过千余,在进行了他们所能作的抵抗后,毫无悬念地全军覆没。少数逃出城的清军在俄军追击中被斩尽杀绝。
在吉林方向,阿列克谢耶夫少将率领哈巴罗夫斯克纵队3250人,乘江轮22艘,带拖船56只,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出发,沿松花江逆流而上,于7月17日侵入了拉哈苏苏(今同江)和富克锦(今富锦)地区,在击退了当地守军后占领该地。随后,以主力直扑东北水陆交通重镇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于8月26日在倭和江(即倭肯河)口与已得到消息、严阵以待的清军和中国民团发生激战。激战中,清军利用少数几门大炮击毁了1条拖轮并打沉驳船1只,但对整个战局却于事无补。28日,水陆并进的俄军哈巴罗夫斯克纵队逼近至三姓城郊,并于次日以占据绝对优势的火力攻克该地。
瑷珲城留存至今硕果仅存的一座城门楼。背后紧靠着瑷珲历史博物馆。
第三路俄军发自西北的满洲里,于7月15日起侵入中国境内。
俄国军队在满洲的行动异常顺利,北路俄军自进军以来仅花费1个月时间,即占领东北全境,黑龙江将军寿山兵败自杀殉职。9月22日,抵挡不住俄国军队兵锋的盛京将军增祺决定投降,于10月1日签署了《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后,乖乖将奉天城交予俄军,自己则一路逃进关内。而就在俄军在满洲“大施拳脚”的同时,被卷入这场战乱的其他国家,如日本等也在积极地运作。基于对中国展开报复的目的,一支被称为“八国联军”的多国联合部队组建起来,将被用来执行对华作战的使命。俄皇的叔叔,时任俄国关东州总督兼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阿列克谢耶夫奉沙皇之命,从旅顺口派出4000余名俄军前往大沽,加入八国联军。
阿列克谢耶夫
说到这个阿列克谢耶夫,这里不妨特别叨念此人几句。阿列克谢耶夫是亚历山大二世的私生子,所以长了现在的俄皇一辈,长期在海军中任职,在宫廷内有很大的影响力。阿列克谢耶夫的行政运作能力出色,行事往往不择手段而且非常狠辣。在庚子之变中受命指挥俄军参加八国联军后,他即组建野战司令部,并于翌日亲赴大沽前线,将派到天津的俄军增至6000人,与八国联军一起占领了天津。但是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战斗爆发前,此人却心急火燎地赶回旅顺——并非是他不想带兵杀人北京,而是这一事变给了他绝好的机会去占领此前一直觊觎的、把握了金州地峡之钥的金州城。
一个被捕拿后戴站枷接受折磨的义和团员,看年龄最多十四五岁的样子。
就在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内杀人放火的那当口,阿列克谢耶夫借口清朝官员可能暴动,宣布取消金州自治,并在当地官员和守卫未及反应前将之悉数捕拿押往旅顺,后又转到库页岛服重劳役。随后他视察金州,改金州厅为金州市,下令将金州建为俄军向北推进的军事要塞。于是,金州城正式沦为沙俄的殖民统治地区。
在联军的组建过程中、日本是最为积极的。1900年6月15日,当时的日本政府,第二次山县内阁就决定派遣2个大队的先遣队赴华。当时的陆相桂太郎认为,由数个国家组成的国际联军在世界历史上是第一次,日本参加这样的同盟也属首次,这无疑就是日本“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开始”,现在派遣的军队是使日本“成为列强的伙伴的保险费”。在日方的算盘里,欧洲列强为了营救他们被困在东交民巷的外交便团,必定会要求占有地利的日本派遣大部队。
辽东半岛金州地峡示意图。
不出所料,在7月初获悉清帝国和“全地球”正式“宣战”以后,英国的外交请求立即送抵,明确要求日本派遣大部队保卫在华北地区的外籍人员。7月9日内阁会议作出决定,下令动员广岛的第S师团前往中国,其中提到有“地利之便”的日本,如在列强的援军开到之前把这次暴乱平息下去,这个功绩应基本上归于日本,“各国将永远感谢我国”。然而第5师团主力尚未全数运抵,八国联军便于8月14日攻破了北京城,清廷仓皇出逃,一路向西狂奔,最后避到了中国腹地的西安。
然面战争并未因为清帝国首都被攻破而宣告结束。列强的军事目的已经达成,但报复的目标却远未实现。在北京,以曾被团民包围的法国籍天主教会传教士、时任直隶北境代牧区宗座代牧的樊国梁为首的教士们发出“布告”,容许天主教徒在8月18日教堂解围后8天之内抢夺“生活必需品”。规定抢夺不满50银两的,不用上缴。超过50银两的,应负责“偿还”或交教堂处理。联军方面也许可士兵在城中“大抢三日”。法国媒体曾刊登了回国士兵的谈话:“从北堂(西什库教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干的。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教士们做我们的向导。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强迫他们背着抢来的东西运到北堂……”
日本人绘制的《北清事变列国将兵图》,大致描绘了八国联军的各参加国军队的服饰和装束。
8月下旬,列强开赴中国的大部队陆续抵达,于9月初达到最高峰,总兵力达71920人。随着大军开赴的还有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西,他接替了之前一直指挥这支联合部队的英国海军中将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出任联军的正式总司令一职。在兵力有富余之后,联军开始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以及山西境内的战略要地和传闻有“拳匪”活动的任何地区。而与此同时,三路约十万俄军打着“保护东清路,解救俄国侨民”的旗号侵入中国东北,并最终占领满洲全境。
当时奉命训练并指挥清帝国最具战斗力的作战部队的山东巡抚袁世凯曾多次接到清廷召唤,要求他统帅新军北上“勤王”,与聂士成等部抗击洋兵。但私心甚重后来成为一代枭雄的袁世凯却按兵不动,不愿意执行这种摆明了是要他和他的新军去送死的命令。而在更南方,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共同反对北方朝廷内的主战派方针,彼此达成“东南互保”的协议,严守“中立”,拒不卷入北面直隶、山东、山西等省份的乱事之中。
(上图)留存至今的西什库教堂,建于1703年,是庚子之变中北京的西方人和天主教徙的避难所,曾遭到大群义和团围攻多日。
之后,随着慈禧态度的转变,9月中旬李鸿章终于奉西太后之诏抵达北京,主持与列强的求和。而李鸿章由于在甲午战争之前长期主持洋务运动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西方多有接触并有相当的国际意识,有别于那些动辄“祖宗家法”,或者“洋夷蛮邦”的花岗岩脑袋奴才们,所以成为了清廷中少数几位能被西方人信任并接受的政客。随着李鸿章再度出面,决心继《马关条约》、《中俄密约》之后再度背起这种历史性的黑锅,洋夷们终于意识到谈判的时机到了。
10月4日,法国向各国提出备忘录,包括惩凶、赔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驻军、摧毁大沾炮台等六项要求,12月又以联军名义提出正式的《议和大纲》十二条,12月24日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谈判的过程漫长而丑陋,终于在1901年农历辛丑年九月签署所谓的《奥匈、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西班牙、美国与中国关于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后协定》,也就是所谓的《辛丑条约》。
(上图)清帝国与列强商讨解决庚子之变的谈判现场,照片摄于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当日。左边坐着的是十一国全权代表,左起荷兰克罗伯、日本小村寿太郎、意大利萨尔瓦葛、比利时姚士登、奥匈帝国齐干、西班牙葛络干、俄罗斯格尔思、德国穆默、英国萨道义、美国柔克义、法国鲍渥。右边坐着的是清帝国全权代表庆亲王奕助(前)和李鸿章(后)。
由于清廷在讲和期间不承认对上述国家有过正式的宜战行为,加之李鸿章在动乱开始前便对慈禧的那份颁给内部的“决心书”的外露内容下过“乱命”的定义,所以《辛丑条约》终究只是一个协定,而非和平条约。协定的内容,除了为动乱中被杀的德、日外交人员谢罪赔偿,对被侮辱和破坏的外国人坟墓、教堂做出赔偿,允许列强在东交民巷使馆区驻扎军队保护其外交人员以外,还要求清帝国共支付各国战争赔偿4亿5千万两银,“四万万五千万人,一人一两,以示悔辱”。这种打着“报复”旗号的暴行不只限于北京,在河北、山西和东北的其他地方也比比皆是,常有一村中有人参加义和团,整村便被联军扫荡部队纵火焚毁的景象。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的揭露,仅在河北任邱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唆使联军士兵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余人。
俄国在这场动乱后,共分得8800万两白银的赔款,约合1.84亿卢布之巨(包括战费、赔偿东清铁路的损失以及利息)。然而俄罗斯动员起来开进中国东北和在直隶地区横行的十几万大军,却总共花去了俄罗斯帝国国库内超过2亿卢布的巨额国帑。当时俄罗斯帝国在其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开发还很有限,其军需辎重均得从俄国的欧洲部分运来,而由于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建成,俄国能做出的选择莫过于通过漫长的陆路使用畜力运输或者依赖海路运来。要么,他们也可以就近在朝鲜和日本采购。由于数额巨大,赔款中俄国的那一份子也和其他国家的赔偿方式类似,将划分为一个36年的周期分期偿还。
在晚清活跃的著名美国新教传教士梅子明。
远水难解近渴,俄国被迫继续求助于法国的银行家集团。而随着协定的签署和赔偿条件的确认,列强驻扎在华的军队除了按条约所约定的驻在东交民巷和铁路沿线的少数兵力以外,其他均应该撤回。但是俄国并不愿意退出满洲,对于吃到嘴里的肉,北极熊又怎么可能吐出来呢?于是俄国谈判代表一面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和其他参战国外交人员一道同清政府扯皮的同时,私下里却对李鸿章开始了漫天要价,要求清帝国将东北三省“暂时”交给俄国。为了迫令清政府迅速割地,俄国代表——面通过驻北京公使恐吓李鸿章——如果中国“听各国谗言,不愿立约,则东三省必永为俄有”,“暂据将成久据”,一面企图向李鸿章行贿。财政大臣维特于2月10日电告华俄道胜银行的经理转告李鸿章,如促成订约,事后可支付他50万卢布作为酬劳。
李鸿章的对应手段倒也简单,他直截了当地将俄国人的要求捅给了其他列强,于是俄罗斯不免就犯了“众怒”。沙俄约稿内容被透露以后,日本首先向清政府表示:“此次议款,中国万不可割地。如允割地与一国,或虽未明割,而允其设官置兵,亦是暗让。一经允定,他国必群起效尤……-财政及各种利权亦然。设有一国要挟太重,中国似可答以此次事变,关系各国,宜归人各国公约并议。”英国警告清政府,中国不应与一国单独订立有关让与土地、财政权利的条约,否则英国也将要求其他权利作为补偿。美国要求:“中国勿与一国立密约让地,或借款另给利益。”德国声明:“和议未结以前,中国最好不与他国及公司定约,将土地银钱等利益相让。”意大利、奥匈帝国也向清政府作了相同的表示。
(上图)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在《中俄密约》签署以后,哈尔滨成为了东清铁路最重要的枢纽点,亦是南满支线连接东清铁路的交岔点,成为了俄国在华投资的重点。
八国联军中最激动的莫过于日本,它甚至很直接地警告俄国:“在最后一名俄军按照协议规定撤离满洲之前,日本不会就朝鲜问题与俄罗斯帝国达成任何协议。”并对李鸿章等中方代表许诺,日本将在任何情况下帮助清政府促使俄军及时全部撤出满洲。日本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英国的态度,甚至可以直接认为是英国在背后支持的结果。而俄罗斯的坚定盟友法国,也不满于北极熊的这种贪得无厌的作风。法国人用控制贷款的老手法对俄国做出了必要的掣肘,威胁说如果俄国胆敢甘冒大不韪,那么法国将不得不削减甚至取消原本议定的对俄贷款。
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起初并未意识到沙俄的威胁,认为俄国占领东北可能会对中国有好处,“正如土耳其曾从俄国的推进中得到益处一样,我想中国也会如此”。他甚至对沙俄的扩张表示某种理解,声明“在这个满洲问题上,我们不会去极力……阻止俄国获取……任何政治上的控制……我们仅坚持拥有保证给予我们的自由进入和商业机会”。
(上图)约翰·米尔顿·海伊(1838年10月8日-1905年7月1日),又译海约翰,美国作家、新闻记者、外交家、政治家。老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政界元老,曾任林肯总统的私人秘书,后于威廉·麦金莱老罗斯福时期任美国国务卿。对华事务方面,反对划分势力范围,主张“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
他自以为,“我们所要求的一切,不过是我们那些日益增长的巨额贸易不致中断,而俄国则将履行其庄重的诺言”。但他很快发现自己错了。俄国的咄咄攻势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打击,使他日渐不安。“我丝毫不反对让俄国人知道,我已被他们在满洲的所作所为所激怒,我不想作出什么让步,年复一年,我愈发相信全国上下都会支持我在这一问题上米取极端立场”。于是,美国的海伊国务卿开始很适时地重新提起门户开放政策,不断敲打俄罗斯。
四面楚歌之下,即便是俄罗斯也得有所顾忌。最终侵人满洲的10万俄国大军,依照协定许可留下了保卫东清铁路的兵力之后,在1902年前后陆续撤回本土。俄罗斯借用庚子之变的机会一口鲸吞中国东北的企图宣告失败。
【未完待续……】
下期将继续讲述日俄战争前的时局背景,点关注不迷路,点击主页,看更多精彩硬核历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