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熊的远东争霸(10):满洲危机,日俄在东北的利益冲突

星辰与大海 2024-04-28 06:25:14

本期为日俄战争系列的第10期,也日俄战争第一部分——双方战前背景《菊与熊的远东争霸》的第10期。上一期讲述了日军为了获得更先进的海军技术以及更好遏制与之竞争的沙俄从而选择与英国结成同盟。本期将讲述日俄双方围绕满洲地区的利益冲突……

(本期全文约5500字,内容较长,感谢您的观看)

在各列强的抗议之下,俄国被迫同清政府拟订了俄军撤出中国东北的计划表——《交收东三省条约》。

条约的开篇原则和之前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一样,首先肯定东三省各地“仍归中国版图及中国官员治理”的原则,要求中国“极力保护铁路(指东清铁路及南满支路)及在该铁路职司各人”,并行“保护在东三省所有俄国所属各人及该人各事业”。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俄国将在一年半内分3批全部撤退其驻军:

第一期,条约签字后6个月内撤退盛京省(即奉天省)西南段至辽河所驻俄国各官军,并将(关外)各铁路交还中国,

第二期,再6个月,撤退盛京其余各段之官军及吉林省内官军;

第三期,再6个月,撤退黑龙江省所驻俄国各官军。

然而俄军的撤出并不代表俄国势力将退出东北,条约还规定在俄军撤退后,中国应自行酌核在东三省的驻军数目,“应添应减,随时知照俄国国家”,并规定以后“在东三省南段续修铁路,或修支路,并或在营口建造桥梁、迁移铁路尽头等事,应(由中俄)彼此商办”。而东清铁路的各地段,自然是不归中国巡捕负责的,俄国一直在蝎力向这些由其控制的地区投资并扶植俄国工商业,修建东正教教堂、礼拜堂等。由此可见,按照这个条约,俄国即使撤走了军队,也仍保有对东三省的军警等方面的干预权。而且在撤兵问题上也安了个钉子,即俄国是否依计划撤兵取决于中国“再无变乱、并他国之举动亦无牵制”——最后这条规定是俄国方面向清政府官员贿赂了四万卢布换来的,为以后在撤军问题上耍赖埋下了伏笔。

第一期俄国撤兵基本上如期( 1902年10月)实现了、俄国所占据的关外铁路也同时交还中国。有限的拖延来自道路、气候等原因而非蓄意为之,但牛庄(即营口)却是个例外。牛庄是英国通过非正常手段从清帝国获取的在中国最北方的口岸,代表着英国势力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随着英日的逐渐接近,俄国对英国的敌意日盛,他们不愿意将此地交还清政府也就意味着不希望英国继续利用此地拓展其在中国东北的商贸和经济利益。

哈尔滨市保存至今的圣索非亚教堂

1902年11月初,清政府向俄国交涉,提出三项要求:一、第一期地方多数已交还,第二、三期各地方也应如期交还,在未退以前,“各武官不得干预华官内政”,并应准中国往那些地方添兵“足敷剿匪之用”。二、营口逾期未交还,“请早交,以践前言”。三、东三省电线系商办,应一并交还,俄兵未撤以前,为给予便利起见,“俄发军营电报,自必先尽发递,并不索费”。

1903年初,俄国作出答复,对第一条要求引述其花费四万卢布买来的“伏笔”百般推诿,对第二条则索性不理,第三条更断然拒绝。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1903年2月16日日记中的一段话确切地表述了这一点;“我们皇上的脑袋中有宏大的计划~-—为俄国夺取满洲,把朝鲜并入俄国,还想把西藏并入本国。”

维特曾深得皇帝的信任,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着俄罗斯帝国这个问题重重的巨物在钢丝上艰难前进,但是这种信任没有维持到1903年以后。与此同时,俄皇对其御前大臣亚历山大·别佐勃拉佐夫的信任正在与日俱增。进入20世纪,改革并不彻底的俄罗斯帝国内,日益富有但政治主张未得到足够重视的资产持有者和各种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冲突不断加剧,人民也因为生活水平迟滞不前而不满。不安定的社会状况成为了革命孕育的温床。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步兵上将,后来日俄战争期间重要的俄军将领。

别佐勃拉佐夫是个狂热的沙文主义者,一向认为日本是裹尔小邦,不堪一击,“扔顶帽子就可以把它压倒”,而俄国“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的战争,以便制止革命”,“只有毫不含糊地使日本了解,俄国准备捍卫自己在满洲的利益,如果必要,即不惜诉诸武力,才能够指望谈判获得成功”,因此主张对日强硬。其代表着包括内务大臣维亚切斯拉夫·普列维、远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等一大批俄国世袭权贵的看法,与维特等人的意见相左,故被维特称为“别佐勃拉佐夫集团”。别佐勃拉佐夫集团一直对中朝边界一带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抱有野心°。他们先取得对鸭绿江左岸朝鲜森林的让与权,到1903年又以一个林业股份公司的名义对鸭绿江右岸即中国领土上的林木大肆掠夺和采伐。该公司还招募盲流和当地闲散人员以保护公司财产和专属林区为名,在鸭绿江口一带胡作非为。

就在《交收东三省条约》中约定的第二期撤兵期限刚满的1903年4月18日,俄国驻华临时代办柏兰荪便受命向清政府提出下列七项要求,作为继续撤兵的新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国接受这些条件之后、俄国才能继续撤军。这些新条件是:

1.俄国交还中国的领土,特别是牛庄和辽河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给任何其他国家。如试图转让,俄国为保卫其自身的利益,将采取最具有“决定性的措施”﹔

2.蒙古现行组织体制不得打搅变动;

3.中国如未经事先通告俄国,将不在满洲任何地方对外国贸易开辟新商埠,并且不允领事驻扎;

4.中国如聘用外国人管理任何行政部门,这些外国人的权限不得及于俄国利益占优势的中国北部诸事务。在此情况下,中国北部诸事务应划归完全单独设立之各部门,并委托俄国人予以督导。以例明之,如聘用矿务方面的外国顾问,其建议不得及于蒙古和满洲的矿务、有关这些事务应任命俄籍顾间,

5.只要北京-营口间的电报线存在、俄国就将保有对现有旅顺-营口一奉天电报线的控制权;

6.牛庄交还中国当局后,华俄道胜银行应在该埠继续行使海关银行之职能,悉如目前;

7.俄军占领期间俄国臣民及商号在满洲所取得的各种权利,撤军后应依然有效。此外,牛庄移交中国时,俄国在该地建立的卫生机构应予保留,海关税务司及海关医生应由俄国人担任等等。

俄国在远东战略的中心点——旅顺要塞。图为旅顺老虎尾炮台,是首批修成的对海炮台之一。

如果说《交收东三省条约》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那么这份“新七条”就是彻彻底底的独吞要求了,而且在试图独占中国东北的前提下,还要驱逐在该地的他国既得利益——牛庄交还中国当局后,华俄道胜银行应在该埠继续行使海关银行之职能,悉如目前——上文就已经提到过,牛庄乃是当时英国在华取得的最北方的商埠,道胜行使海关银行之职能也就意味着它将会负责关税收取等工作,进而将之前一直立足于这项职能并在此基础上于东北拓展业务的英国汇丰银行排挤出去,以捍卫华俄道胜银行在满洲的独大优势。在当时,英国政府刚与清政府达成协议,一直由英国人赫德管理的中国海关将在俄国人撤兵以后将其职能范围扩展至东北,故“新七条”中的这一项和最后一项显然是针对英国。俄国会采取越来越极端的手段是有其理由的。

在1901年11月,绥芬河车站完成,东清铁路的乌苏里线正式通车。1902年1月又完成哈尔滨至满洲里的所有工事。1903年1月,东清铁路南满支线建成通车。1903年7月,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和满洲里接上。经过数年持续不断的工作,被俄罗斯帝国寄托了无数希望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在渐渐成形,北极熊的利爪不必再绕行18000海里或者在荒原上努力行进数个月,而只需要在铁道上颠簸两周,便可以穿过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出现在世界的东方。在1903年,随着铁路的两个施工方向渐渐接近贝加尔湖畔的合拢点,俄国的野心正日渐膨胀。

(上图)1903年初,由于日俄之间的局势日超紧张,正由俄国西部调往远东的陆军部队。当时,西伯利亚铁路尚未贯通,两个施工点之间很长一段路必须依靠步行。

李鸿章已在签署《辛丑条约》不久后辞世(1901年11月7日),虚弱不堪的清帝国此时早已对列强在中华的横行无忌感到无能为力,不过以夷制夷的法子依然是有效的。在总理衙门,英国代办从清帝国官员那里获悉了这个“新七条”的存在,自然第一时间抄送上报、而英国又将这个情报捅给了同样希望在中国东北享有利益的美国和日本。俄国的鲸吞野心几乎要在远东挑起战争。美英两国发出了最强烈的外交抗议,而日本更是表示要进入动员状态。

英、美、日三国的舆论机器全速开动,各大报一致痛骂俄国的“不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和“独占行为”,而其中又以日本反应最为激烈。在德富苏峰所著的《公爵山县有朋传》(山县有朋的官方传记)中这样叙述当时日本政界高层的反应:“由于桂一方面看到此报告(指栗野慎一郎驻俄公使拍来的俄中止自满退兵的电文)、另外一方面接到俄开始经营北朝鲜之警报,不得不痛感朝鲜问题乃决定此时对俄政策之急务。故而桂与小村《寿太郎)相谋,得公(山县)之默契所决定之方针,乃承认条约规定俄在满之权利,于朝鲜问题则使彼承认我帝国在朝鲜之充分之权利,且我方若欲贯彻此日的,不可不有一战之觉悟。”

在1903年年初,俄国和日本在远东大战一场的时机并不成熟。东清铁路虽然全线贯通,但很多路段的复线(即两条车道)尚未建成因而运力有限。至于西伯利亚大铁路本身,距离全线贯通尚需一年左右。预定将在俄国远东地区执行作战、防卫任务的俄国东西伯利亚集团军还在组建中,各单位或者尚未就位,或者根本还没组建。就当前俄国的国力来说,如果不依赖西伯利亚铁路,能够在远东长期维持的军队数量应当不超过5万人。如果需要增兵,则军需给养均得从欧洲穿越西伯利亚荒原或远道海路运来。

在庚子之变中,俄军之所以能在远东集结十余万大军,除了不远万里运来的军需外,还依靠从日本就近购买的物资维持。一旦日俄交恶,那么俄军集中于东方的军团处境可想而知。反之、俄国的对手日本却占有地利之便,可以在2个月内动员30万之众,更是能够在英、美的协助下将大兵团投送过日本海与黄海开赴中国东北。此时,被俄罗斯帝国视为其远东政策基准点的旅顺要塞正在全力赶工中,整个旅顺城区和预定的外围要塞群还处于-一副露天工地的景象。与此同时,由于港湾设施尚未完成,于1902年由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抽调组成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因为缺乏足够的后勤维护设备,也无法充分地发挥战斗力。

在成功挑起一伙强盗因为分赃不均发生内讧之后,4月30日,清政府挟英、美、日的抗议威势,宣布正式拒绝俄国的全部条件。在这种种不利处境下,即便贪婪如北极熊,也只能选择退缩。与此同时,俄国国内持自由主义观点的有产者开始大肆鼓噪,指控沙俄政府的“软弱无能”。尽管在这之前这些有钱但因为体制问题而无法掺和进政治力量中的人几乎攻击帝国政府的任何政策,但在看祖国笑话的这一出发点上,倒是可以和日本人达成诸多共识。基于各种目的,这些人聚拢起来,从1903年4月初开始付诸行动,利用媒体和舆论在全俄国掀起一片战争叫嚣,呼吁人民“流血、牺牲”、“保卫祖国”,呼吁帝国政府和日本人决一死战以“捍卫俄国在远东的利益”。

俄国东西伯利亚集团军士兵,其兵员主要来自俄国鸟拉山一线的农村地区,最是吃苦耐劳和不畏死。

俄国政府在这一次危机中颇为被动,别佐勃拉佐夫集团的目的是扩大在华利益和鲸吞,维特则旨在保护俄国在满洲的经济独占优势、捍卫他所宠爱的道胜银行,皇帝尼古拉二世位居其中凌驾其上。-后人说“尼基”是昏君,但从实际来说,这种指责并不恰当,因为俄皇并不傻,他的缺点是对一切的冷漠,特别是对他的人民。“尼基”知道俄国准备不足,希望推迟战争,认为“时间是俄国最好的盟友”,“每一个年头都会加强我们的实力”。

但是俄皇确信推迟战争的最好办法是采取强硬政策,因为“让步总是引起新的让步”。这样,尼古拉二世在实际上支持了别佐勃拉佐夫一派的主张。1903年5月,沙皇排斥了维特对远东事务的干预,重用别佐勃拉佐夫,正式推行所谓“新方针”。这便是坚决不撤出满洲,进而重新进行军事调动,加强在辽南的军事力量,极力贯彻以巩固其在东三省的独占势力为目的的所谓的“新方针”(这个“新方针”于5月间在俄国政府中正式确立)。

在日本,领导这个国家的维新元老们同样也清醒地看到,虽然日本的国力每时每刻都在增强,但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燧无法正面抗衡俄国的,而其在远东地区的局部优势却在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延伸而削弱,因此必须立即决定对俄国和中国东北现状所采取的措施和态度,或者讲和或者宜战,否则随着俄国交通线的建立、远东俄军后勤能力的强化,“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

(上图)于1902年初,由波罗的海调遣至旅顺港的三艘俄国“彼得巴甫洛夫斯克”级战列舰“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号、“波尔塔瓦”号与“塞瓦斯托波尔”号。三艘战舰正停泊于旅顺港东港区内。

1903年4月21日晚,在维新元老山县有朋位于京都的私邸“无邻庵”中,山县有朋和政友会总裁伊藤博文.桂太郎首相、小村寿太郎外交大臣等4名当时日本政界最有分量的人物,召开了一场决定之后对俄国态度的密会。在这次史称“无邻庵会议”的私人聚会上,日本政府的核心们确定了下列4点方针:

1.俄若不履行满洲归还条约从满撤军,则我应向俄抗议。

2.以满洲问题为机会,开始对俄交涉,解决朝鲜问题。

3.须使俄承认对朝鲜问题上我方之优越权,一步不可让。

4.对满洲问题,则承认俄国根本之优越权利地位,以之彻底解决朝鲜问题。

乍看.上去似乎和之前的“满韩互换论”是一个基调,但是细读其中第三条便可发现,日方持有的态度已经被定义为在此基础上的“一步不可让”,因为继续以“满韩互换”为基调的第四条显然是建立在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来去自由”这一前提基础上的。这份最终条件在之后又酝酿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当年的6月23日才被提交到御前会议进行讨论,并获得批准。正式提出的对俄谈判最后方针包含6点,除了开头的例行“道德”标榜似的“尊重中、韩领土完整”等等之外,核心内容为承认日本在韩国的优先利益和俄国在满洲的铁路权益,并声明日本有权帮助韩国改革内政制度、并对其提供军事援助。但作为漫天要价的内容之一,日本在最后一条中宣称要求俄国承认其拥有将朝鲜铁路延伸,穿越南满一直修筑到牛庄和山海关的特权。

但是对于俄国来说,不论日本的出价如何,政策是既定的——正如库罗帕特金日记中说的那样,英明的“尼基”早就对他的帝国有过宏大的“计划”,而且此刻正一门心思地在远东扩大他的势力。俄国虽然暂时无意使用武力解决问题,但却压根不想和日本妥协。1903年7月28日,日俄之间新一轮的外交谈判启动,栗野慎一郎驻俄公使将代表日本进行谈判——基于新的“六点方针”、一步不让的谈判。

【未完待续……】

下期将继续讲述日俄战争前的时局背景,点关注不迷路,点击主页,看更多精彩硬核历史内容

0 阅读:43

星辰与大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