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日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在气候上,是立春“东风解冻”的续集,带来了气温的回升与降雨的增多。这一时期,田间地头的野菜冒出,是口感最为鲜嫩的时期,荠菜、春笋等野菜也成了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此外,各地也有不同的节日食俗来迎接雨水,例如雨水茶、罐罐肉等。
品尝春天的“野味”
俗话说“春捂秋冻”,雨水时节,温度开始回暖,降雨量会逐步增多,古人认为,这一时期随着降雨量增多,湿寒之气容易侵袭身体,要预防因降雨引起的气温骤降,俗称“倒春寒”,人们要注意保暖,在饮食上要少食生冷之物,以免受凉。
春笋。图/ICphoto
雨水时节也是吃野菜的季节,这一时期,春笋在春雨的滋润下破土而出,崭露头角,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民间认为,此时吃春笋有着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在南方,人们对春笋的喜爱体现在一道道精致的菜肴中,例如“枸杞春笋”“南肉春笋”“鲜笋炖鸡”“油焖鲜笋”等。
荠菜同样是雨水时节不可多得的美味。在过去,人们会在雨水前后前往山野采摘新鲜的荠菜,回家做菜来品尝。如今,荠菜已能大规模种植,在商超就能轻松买到,人们常常会用荠菜做成各种美食,如荠菜饺子、荠菜豆腐汤等。
雨水茶、爆米花等雨水美食齐聚
南方不少地区,人们钟情于雨水前后喝“雨水茶”。用雨水时节采摘的茶叶制成的茶饮,清香甘醇,品上一口,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口中弥漫开来。还有地区的“雨水粥”,由红豆、黑米、莲子、百合等多种食材精心熬制而成,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身体健康的美好期许。
川蜀地区的人们在雨水前后会回娘家吃罐罐肉。出嫁的女儿会带上一罐自己炖制的肉回娘家,称为“罐罐肉”。这罐肉由猪脚、大豆、海带、大枣、枸杞等多种食材炖制而成,再用红纸封住罐口,包含着子女对老人的孝心。
罐罐肉。图/ICphoto
客家雨水时节流行吃爆米花,是当地的“占稻色”传统。有资料记载,当地的古人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稻谷收成,爆出的米花越多,代表着今年收成越好。后来这一习俗演变至今,逐渐形成了雨水吃爆米花的食俗。
在北方部分地区,雨水节气还会吃一种形似龙须,香甜酥脆的特色小吃——龙须饼。这一习俗源于一个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龙王怜悯人间擅自下雨解救百姓,百姓为了纪念龙王,就在雨水节气这天吃龙须饼。
新京报记者刘欢